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再到20世纪,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就一直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与核心.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两者的真实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提出"政治国家-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国家与社会结构新模式.这一理论转变于中国而言,就需要在"良性互动"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建构契合中国政治文化和现实社会条件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来践行市民社会理论所体现的"社会至上"理念,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共赢"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权问题既有理论批判也有理论建构。由于人是劳动和社会关系总和的"二位一体",马克思恩格斯由此发现了作为人权主体的人是有实然主体与应然主体的裂变的,进而发现了人权的实然主体与应然主体在阶级社会是对立的,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同一。因此,阶级社会人权与共产主义社会人权成为二人理论批判与建构的目标,二人在人权上的"破"与"立"由此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阐述国家问题,是基于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的,具体说是基于生产力这一根本的视角:就国家的起源来看,国家是社会在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就国家的基础来看,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就国家的职能来看,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就国家的消亡来看,随着经济集团——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  相似文献   

4.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从无产阶级政权国家职能转变的视角,论证了社会治理职能是无产阶级政权国家职能中占第一位的职能,并从国家治理的主体、制度和治理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设想了国家职能转变之后国家治理发展趋势的变化.根据马克思这一科学设想,我们在创新国家治理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国家治理;必须积极探索国家治理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国家治理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王刚 《长江论坛》2016,(3):9-14
国家的消亡是马克思毕生思考的议题,对马克思国家消亡论存在各种褒贬之议。关于国家消亡问题之国家社会性的思考是马克思国家社会性思想的内容之一。马克思把国家消亡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相联系,认为国家社会性需从"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国家制度身上获得说明。通过对马克思国家消亡的阶段性与国家社会性的辨析可知,最高意义国家社会性的彰显只能存在于国家消亡的观点上,国家社会性的深层意旨是国家社会性复归于社会公共权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关系问题即"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是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西方经济思想史著作中,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著作都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关系的介绍和论述。本文围绕在西方经济思想史著作中西方经济学者如何看待和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从西方经济思想史著作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的介绍、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巴黎会见"和恩格斯给予马克思经济援助的评论以及对恩格斯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和贡献的分析这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典作家现实地提出了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理论,并成为马克思恩格斯他们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最高目标.马克思学说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奠定了哲学和社会学基础;其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今认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市场理论,更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分析了铁路和海运等交通工具在世界市场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借助现代的交通工具,推动沿线国家更紧密地融为一体,不同的是后者更加注重共建和共享。在性质诊断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眼中的世界市场是非正义的,它被少数国家所垄断,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中国共产党则更加积极地看待世界市场,认为人类社会可以构建互利共赢的世界市场。因此,具体到自由贸易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持批判态度,而中国则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的民本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立足于人民主权与劳动解放,从存在论上彰显社会先在于国家;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判断,分析了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以及社会的自主管理,从价值论上强调社会权利是公共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其现实启示是:加强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培育公民参与意识,逐步使我国的社会管理实现从为民作主到靠民作主,进而由民作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王福山 《前沿》2013,(14):38-39
家庭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占有极为重的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范畴,也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重焦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汲取了摩尔根等人古代社会家庭理论的积极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家庭基本理论。恩格斯继承马克思研究成果,对家庭理论作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以科学的家庭历史观揭示出原始社会发展主阶段特征,揭开了原始社会发展之谜,实现了原始历史观的革命,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改变的理论,也就是说,作为他们的国家理论主题的是阶级统治工具,而不是社会管理。但是,这不能说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不包含国家管理的思想。事实是,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同关于代替这一社会形态的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认识和管理方式的构想,都包含着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管理的初步思想。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与国家、社会与个人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关系是社会治理的三个基本维度,而这也正是贯穿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线索。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确立并坚持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协调是社会结构发展的理想目标;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否认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将自然纳入到整体的社会范畴。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对这三对基本关系的阐释,为治理什么、如何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郇庆治 《人民论坛》2012,(30):71-72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已不再仅仅是欧美西方国家的事情,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态社会主义变革的"主人翁"意识与心态"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首先在欧美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型社会主义思潮或环境政治理论流派,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依据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影响日渐突出的事实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理论分析。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新进展一是对"马克思的生态学"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探索。这方面主要以美国学者为代表。世纪之交,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建构国家观的逻辑起点是基于社会现实与理性观念的冲突和创立唯物主义理论诉求。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阐释了新国家观,提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政治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私有制的制度体系,应通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人民民主制度。马克思的新国家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启示:不仅要坚持人民主权、让人民参与国家治理,还要加强培育公民政治素养与品质,更要防止官僚政治利益特殊化与政治权力异化于人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政府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双重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包括经济、公共服务、文化、生态等四个方面的职能。马克思政府职能理论具有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内容的双重性、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在职能载体上强调政府的廉价性等特点。以马克思政府职能理论指导新时代的政府职能转变,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政府经济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科学配置机构职责,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刚 《长江论坛》2015,(3):21-25
马克思以工具主义和阶级分析法揭破了国家本质的阶级性。马克思关于国家本质的阶级性观点在当代遭遇危机,敲响了完整辨认马克思国家本质观的警钟。执着于在"国家"内部求索而忽视马克思文本之中"公共权力"和"氏族组织"的概念语义及其与国家范畴的同异关系,是一直以来造成从单一的阶级性视角片面解读马克思的国家本质观的根源之一。缘于对公共权力的合理定位,马克思在重点披露国家本质的阶级性之时,也附带指认了国家本质的社会性。国家本质的阶级性和国家本质的社会性拼成了国家本质的完整意涵。国家本质的二重性彰示了国家本质的内在矛盾性,坚持二重性的国家本质观应当防止以马克思之名肢解马克思本质观。  相似文献   

17.
瞿磊 《理论月刊》2005,(6):10-13
对市民社会批判性检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思想共同的生长点.黑格尔企图以代表客观精神的理性国家,克服基于"原子式个人"的契约国家观和市场经济和谐论.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头足倒立",发掘出国家的私有财产根基,从而给理性国家除魅.通过批判人在政治共同体和市民社会中的双重存在导致的异化,马克思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宏伟理想,彰显了马克思学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当今时代,结合历史与现实,有必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再认识。这种再认识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内在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功能论",主要从社会主义应具有的功能,即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把握社会主义的深层规定性;在社会主义外在形态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实现路径问题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逻辑,新社会因素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产生,将经过一个相对和平而漫长的自发过程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则呈现为一个从现有前提和条件出发的自觉而现实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与在其它众多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一样 ,在社会分工问题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分析这一变革的逻辑运思特征对我们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着眼于现实的实践也要求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理论给予足够的关注。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 ,包括亚当·斯密、萨伊、穆勒等在内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均对分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其中也不乏有价值的见解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他们自身阶级立场的局限性 ,他们从来没有达到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真正揭开社会分工之谜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资产阶级思想…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以抽象性理念论述"法律"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是法律的最高实践情况,依照理性的选择,人民必然会选择国家的国民身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和政治国家主体地位。马克思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是建立在黑格尔对国家概念的倒置基础之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概念的批判并不在于国家概念如何由人民之抽象精神的概念中产生,而与之相反,则在于国家的现实经验性为何是从社会中的人民所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