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老公安眼中的邓小平刘涌我第一次见到小平同志是1939年9月。我当时在延安中央社会部任总务处指导员兼会计科长。时逢小平同志由山西抗日前线回到延安。一天,在中央党校广场,小平同志为我们中直机关工作人员和党校学员作了一次报告。他以大量事实说明了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2.
丁聪 《今日浙江》2011,(23):61-61
金秋十月,我带着求是杂志社的一些年轻编辑记者赴延安“走、转、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我第三次来延安。,伫立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新细看震惊陕甘宁边区、影响波及全国的“黄克功事件”,再次陷入沉思。黄克功同志192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团长、旅长。1937年1()月,时年26岁的黄克功在担任延安红军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时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学员刘茜,由一个革命的功臣堕落为杀人犯。  相似文献   

3.
1937年年底,刘少奇同志在当时的华北局所在地——临汾召开了一次会议。会后,少奇同志指示我到开封检查山东、河南两省的“联络局”工作。我到开封后与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同志取得了联系,不久开封就沦陷了。我向长江局周恩来同志请示“怎么办”,周恩来同志指示:就随河南省委迁移到竹沟。在此之前,彭雪枫同志率领一大批干部(包括张震、岳夏等同志)已经分别从延安和山西来到这里。彭雪枫同志是南阳地区镇平县人,与河南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红军时期,他担任过红军师长、政委、纵队司令等职,参加过长征,并与黄克诚、张爱萍、张震、肖望东等…  相似文献   

4.
《前进》2019,(12)
<正>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一次是红军长征,一次是转战陕北。红军长征,实现了国家战略的转移和国内矛盾的转化;转战陕北,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的转变,毛泽东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军事思想得到充分发挥。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胡宗南等部20多万大军对延安实施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英明决策,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延安、榆林两地,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红军时期,我在红六军团政治保卫局当干事,负责首长的安全警卫工作。王震同志是红六军团的政委,是湘赣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 1935年1月,党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清算了王明的错误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在危急时刻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于6月16日在懋功会师。接着,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两大红军会师后,红军达十万多人,实力大大增  相似文献   

6.
《前进》2015,(8)
<正>1936年在红军东征时参加革命的山西石楼县青年高富有同志,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转战陕北时期,长期在延安毛主席和彭德怀身边工作,曾担任中央机关手枪连连长。解放后,也曾任国务院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据高富有同志回忆,毛主席对山西人民怀有深厚的情感。他多次亲自听到毛主席讲过,山西人民对中国革命有三大贡献:一次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缺吃少穿,生活非常艰苦。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筹粮筹款,给红军在陕北立足发展以很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叶紫     
《春秋》1995,(3)
一九三二年夏,我有幸结识了中国现代第一位写作江西「苏维埃」农民和红军的作家——叶紫。一九三四年七月,我被国民党抓去;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被释后,我还见过叶紫,以后我就到延安去了,没有再见到他。他在一九三九年十月五日在上海乡间逝世,留下了一部由鲁迅作序言和投资出版的《叶紫短篇小说集》和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  相似文献   

8.
女儿的怀念     
朱敏 《中国妇运》2002,(5):16-16
今年4月22日,是我敬爱的康克清妈妈逝世10周年。10年来,每年的这一天,我都在心底深深地怀念她———我的母亲康克清,因为她不仅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卓越的领导人之一,还是与我爹爹风雨同舟、同甘共苦48年的革命伴侣,同样是帮助教育我成长的慈母。我是在1940年底到延安后第一次见到我的父亲和康妈妈的,康妈妈是井冈山早期的红军战士,在上井冈山的第二年和我爹爹结成了革命伴侣,从那时起直到爹爹去世,他们共同度过了共患难、长相依、长相知的48个春秋。当我1953年从莫斯科完成学业回国和爹爹与康妈妈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9.
今年 3月 5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诞辰 103周年纪念日。 1998年,在人民的好总理诞辰百年纪念时,延安“鲁艺”校友会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我爱人陆石因双目失明没有参加。事后校友会发来通知,没有参加的校友,只要了解与周恩来有关的事,不论巨细都希望写成文章寄给他们。陆石听完通知,陷入沉思。晚上,他给我讲述了以下故事。他说,他从延安到北京,见到周恩来的次数很多,听他的讲话和报告也不少,也曾单独与周恩来接触过几次,虽然都是具体工作上的小事,但却是终生难以忘怀的。第二天,慕丰韵同志来家看望他…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又一次走访了当年工作在毛主席身边,跟随毛主席长征的老红军陈友生同志。 83岁高龄的陈友生同志,现住湖南省军区东湖干休所。长征时他在红军总部勤务班担任理发员。虽然他的个子只有步枪高,可在总部勤务班工作已有五年,他聪明勤快,经常出入在毛主席、朱老总、周副主席住地,为他们理发、刮胡子,扫地送开水,是一个十分逗人喜欢的“红小鬼”。  相似文献   

11.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从六大至七大整整隔了17年,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的。早在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的决议案中即提出了要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来由于党中央和红军忙于粉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并...  相似文献   

12.
颜梅生 《传承》2010,(22):13-15
他14岁参加红军,除出生入死历经无数次战斗外,还着力从事保卫、侦察、侦破工作。由于为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进行前期侦察工作,他成为第一个进入延安的红军;因成功破获周恩来崂山遇险一案,他被誉为"延安的福尔摩斯"……他叫谢滋群。  相似文献   

13.
刘明钢 《传承》2009,(23):36-38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于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许多红军老战士、老革命开始寻找人生的伴侣。陈云、彭德怀、邓小平、王稼祥等都是在延安喜结良缘,留下了一段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  相似文献   

14.
延安,我心中一首激越的诗──访莫文骅将军陈欣德莫文骅同志接受本文作者采访在一个风清日和的上午,我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延安精神研究组”的同志一起,在北京城西的一个幽静庭院里,访问了曾在延安战斗、生活十年之久的沙场老将一一原装甲兵政委、中共十四大特邀代表...  相似文献   

15.
刘宁 《今日海南》2006,(10):11-12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年初在讨论纪念专题策划的时候,我偶然获知,在几位参加过红军长征的海南籍红军干部中,惟一健在的只有居住在北京、年届93岁高龄的谢飞老人。她同时是惟一一位参加过长征的海南女性,也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30名长征女战士之一,于是就有了采访老人的念头。5月,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海南广播电视台的李成老师,李老师从1996年起先后三次在北京采访过谢飞老人,最后一次是2003年。我把想法一说,李老师极为支持,并相邀同行。他说,老人的一生很传奇,但由于老人一直很低调,过去对她的事迹公开宣传不多,很多海南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这位海南女杰,应该借这个机会,向家乡人民大力宣介老人的传奇事迹。9月24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前夕,在北京中国公安大学的一栋公寓楼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的琼籍红军老太太。  相似文献   

16.
彭真同志与首都公安工作刘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曾长期担任北京市党政主要领导工作的彭真同志离开我们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和彭真同志相识在延安,从1948年底进驻北平到“文化大革命”前我一直在彭真同志领导下工作,深受他的...  相似文献   

17.
徐宗懋 《台声》2003,(11):30-33
视察团在陕北待了将近半个月,是1928年国共分裂以来国民党人员第一次观察中共与红军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集中评估红军真正的实力,以提供蒋介石和戴笠参考。视察团看见了延安物质上极端的艰困,但也清楚地感受到这里存在着一股强大的意志与精神。共产党吃苦耐劳,官兵一  相似文献   

18.
一、中共《党史》历来是党校的一门主课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党史的教育。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学校、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和地方各级党校,都把党史作为下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建党初期,李大钊等同志举办的北京党校,就有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课。延安时期,为了解决党史课的教材问题,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编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  相似文献   

19.
难忘的营救     
我第一次见到宋庆龄同志,是在六十三年以前.以后还曾见过多次.她的稳重谦虚的风度;她在政治上坚定的立场,果敢的行动,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力量,令人敬佩、赞叹. 一九三一年和一九三二年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日军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41周年.在他生前,我曾有幸几次见到周总理,最后一次见到周总理是在1974年1月25日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家机关“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我目睹了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元帅等中央领导同志不卑不亢应对江青等人的场面. “批林批孔”动员大会的召开 1973年年底、1974年年初,全国掀起了一场“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批不起来,也批不下去,甚至遭到抵制.这次“批林批孔”目的之一是批周总理;“评法批儒”批党内的“大儒”;“评《水浒》”批“投降派”,等等,矛头所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