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没有路的路 她从来就没想过出名.思维和名字都极为朴素,她叫蔡玉琴.她是老师非常喜欢的那种很自立的好学生,甘心情愿为班集体扫地、打开水、生炉子;一次能辅导几个甚至十几个后进生;体育成绩也很出色,高低杠、跳山羊、跳高、跳远、跳跳箱等等无所不能.这不是因为她多么超常,就是出自于刻苦和坚韧.初中毕业时,她就曾经赤诚地交过上山下乡的申请书,但学校没有批准:品学兼优的学生理当升学呀!升入高中,她担任班团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2.
“扎根连队当先锋、立足岗位当标兵”,这是农七师一二三团十八连女职工胡玉荣的座右铭. 胡玉荣是连队一名普通女工、共产党员、女工主任.多年来,她总是那么忙碌,对人诚恳,助人为乐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相似文献   

3.
康克清素描 康克清是在江西与农民一起行路时,从土墙上贴的标语中学会认字和写字的.她小时候做苦工,后来成长为游击队领导人.18岁那年,她与朱德结婚.从那以后,他们就幸福地在一起生活、行军打仗,尽管当时她的年龄不及他的一半.她对我讲,除贺英(贺龙的姐姐,她在湖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之外,做过正规红军部队指挥员的妇女就只有她一个了.  相似文献   

4.
每次见到她都被她一身利落的职业装、亲切的微笑征服,她就是农十三师勘测设计院职工曾萍.她于1992年7月毕业于塔里木农垦大学水利系,多年来一直从事工程造价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5.
孟生 《党史纵览》2006,(2):11-13
邓颖超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一生追求革命,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她晚年从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后,闲暇时问相对较多.在这些日子里,收听广播成为了她的"消遣"方式之一.然而,这种"消遣"绝非单纯意义上的休闲,其中足见她爱国爱民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6.
章含之是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的养女,曾做过毛泽东的英文教师,是我国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夫人.在她的一生中,父亲章士钊、领袖毛泽东、丈夫乔冠华三位人物在她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毛泽东对她关怀有加,十分器重,并推荐她到外交部工作.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章含之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7.
文楚 《党史纵览》2006,(7):26-31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浙江人民出版社<东方>文学季刊编辑部工作时,有位嗓音非常甜美的女同事.听说她是从中学退休后受聘而来客串的.她气质文雅,谈吐极富感染力,常常吸引着一些儿童文学作者、小读者在身边,听她聊文学,聊生活.她名叫朱为先.  相似文献   

8.
贺伟 《党史文苑》2006,(4):34-37
1982年夏季,著名作家丁玲来庐山疗养、写作.在20多天的时间里,我与她有较多的接触,为她解决生活、写作方面的一些问题,有时陪她出去游览.  相似文献   

9.
桑顶·多吉拉姆是西藏著名桑顶寺第十二世女活佛.1955年春,她参加“西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在北京怀仁堂她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笑着问她:“你多大年龄了?”她红着脸回答:“14岁了.”毛泽东又问:“你的寺庙在哪个地方?”“在浪子卡,羊卓地方,叫桑顶寺.”她刚说完,朱德问道:“是不是在羊卓雍湖边?” 多吉拉姆惊异了,住在北京的大领导对遥远的西藏竟是那么熟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还和她一起合影.佛教讲究福分.她感到莫大的幸福,觉得佛祖的授意,跟着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桑瑞菊是康乐县聋哑儿童语训点的一名教师.7年前,她怀着憧憬和希望,走上了特教岗位.当她第一次给聋哑儿童上课时,性格孤僻的聋哑儿童对她又是抓,又是咬.开初几年,她曾几次被聋哑儿童抓、咬破手臂.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暗下决心:只要孩子们能听得见说得出,自己吃多大苦受多大累都心甘情愿.为此,她整天和聋哑儿童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心理,熟悉无声的语言.她找来大量有关聋哑儿病理学知识和康复训练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情绪上的波动,哪怕是微小的一点儿她都要做详细的记录.她还从生活上关心聋哑儿童,使他们不再有恐惧感.一名叫曲姣的聋哑小女孩从农村来到语言训练点上学.桑瑞菊把她安排到自己家里,吃喝拉撒全包了下来,别人还以为她是桑瑞菊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彭真,却只有很少的中国人知道他的夫人张洁清. 以她的德行、智慧和美貌,张洁清原本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脱颖而出的.但她却一直默默地生活在彭真身后.作为彭真的妻子,她毫无怨言.但彭真却为此而叹惋不止.1997年2月23日彭真逝世前,曾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是个大学生,工作很有能力,是我耽误了她."  相似文献   

12.
欢乐一家亲     
每当邵文霞走进家门,看到公公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儿子上前迎接,她和老公都会会心地一笑,充满了小户人家的知足和幸福,也使邵文霞倍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农十三师红星二场四连职工邵文霞和老公是1989年底经人介绍相识的,他喜欢她漂亮、有文化,她喜欢他人帅、细致.于1991年2月10日结婚.当时,她还不满22岁,那时人小,总以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彼此相爱就足够了,进入婚姻远不是这样的.她和老公都是大家庭中的老小,在家都被家人宠着,根本不会做家务,吃饭都成问题.正好婆婆的房子要拆,老公说父母年岁大了,需要人照顾,正好也可以教教她做家务,她同意了,谁知这一住就是20年.  相似文献   

13.
今年69岁的陈路茵,是四师六十四团七连一名退休老党员,在连队,只要一提起她,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她是个热心肠. 从1993年退休后,陈路茵一直没闲着,农忙时,她帮左右邻居烧水做饭,谁家小孩没人带,她当义务保姆.她还在连里义务巡逻,谁家院门没关好,她帮着关上;发现连里有形迹可疑的人,她上去问个究竟……在她的组织下,目前七连已成立了河东、河西两支三老巡逻队,一年四季维护着连队的的稳定和平安.  相似文献   

14.
孟素 《党史文汇》2012,(2):58-61
许广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女性之一,她刚强勇敢,率直情真,追求自由与平等,具有一定的才华.她与鲁迅冲破世俗偏见、坚贞不渝、极富个性的爱情故事一直家喻户晓,传为佳话.她的这种独特个性同样也表现在对信仰与事业的追求和奉献中.鲁迅在世时她与他并肩战斗,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鼓与呼;鲁迅逝世后,她继续义无反顾地追随共产党并至诚为其奋斗终身,一如既往地信念不变,以能够早日加入共产党为荣.  相似文献   

15.
五千元的注册资金,三十多平米的租赁店面,这就是她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辛勤经营着她的书店,挥洒着她的别样人生.她叫王芳,一师二团书店老板. 开书店绝处逢生 2008年对于王芳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她被在后勤生活老师岗位服务了三年的学校辞退了,理由是要维护学校的窗口形象,因为她腿有残疾.这使王芳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这年正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有人劝她起诉学校,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但被她婉言拒绝了.一些领导的狭隘和无知,更激发了她的斗志.泪水洗面之后,她决定自己干出一番事业.王芳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从小她就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在别人的歧视中成长,难免会有自卑心理,但也培养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通过市场考查,她发现开书店是一个好项目,一个一万多人的中型团场,却没有一个书店.  相似文献   

16.
顾植 《党史文汇》2006,(7):29-34
田华是在党的培养下、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虽然她已经离休多年,但还经常出现在全国性的大型文艺活动中.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她的身影时,我就不由想起与她相处的那些年月,那些日子.  相似文献   

17.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第一句话.这种别具一格的表述虽然带有鲜明的马克思的语言风格,但其内涵却表明,在当时资本主义非常强大的欧洲,她确实是属于"异类".她的"异类"面貌就在于她的先进性.她的主张先进.她宣告:要代表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的利益,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她的组织成员先进:先进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而且是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更重要的是她的指导思想先进.她以人类最科学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从中获取了永不枯竭的思想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8.
腰弯志不屈     
她走在路上,就会引来旁人异样的目光,因为她的腰呈90度弯曲,两条腿也变形不能伸直,行走时只能佝着背,一瘸一拐.其实,她原本是一个俊美、健康的女子,17岁时不幸患上胯关节股骨头坏死,导致4级肢残,从此只能弯着腰、踮着脚走路.可是从她身上,人们看不到颓废,看不到自卑,看到的是自信向上,看到的是坚强不屈,她,就是农七师一二九团九连残疾女工安冬梅.  相似文献   

19.
康克清素描 康克清是在江西与农民一起行路时,从土墙上贴的标语中学会认字和写字的.她小时候做苦工,后来成长为游击队领导人.18岁那年,她与朱德结婚.从那以后,他们就幸福地在一起生活、行军打仗,尽管当时她的年龄不及他的一半.她对我讲,除贺英(贺龙的姐姐,她在湖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之外,做过正规红军部队指挥员的妇女就只有她一个了.  相似文献   

20.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9岁丧母,“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②继母对她更少慈爱,唯一能给她温暖和爱的是祖父.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③1928年,萧红在家乡读完小学,考入哈尔滨一所女子中学.在这里,她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鲁迅的《呐喊》、茅盾的《追求》、美国进步作家辛克莱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屠场》等中外文学作而,使她的思想产生了反对剥削压迫,追来民主自由的进步倾向.1930年冬,因对封建家庭包办婚姻不满,他毅然离家出走.此后,她结识了萧军等进步的文化人士.1932年,她开始文学创作,并以悄吟为笔名,先后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哈尔滨公报》、《大同报》等发表文学作品.1933年10月,她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其中收入她的《春曲》、《王阿嫂的死》、《小黑狗》、《看风筝》、《夜风》、《广告副手》6篇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进步倾向.《跋涉》出版后刚刚送到书店,便遭查禁.萧红不得不和萧军流亡关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