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留英毕业生从留学到就业的职业发展轨迹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中国青年人才在跨国迁移中对是否回国、何时回国、为何回国的迁移决策。通过把微观层面海外青年人才从留学到就业的迁移决策过程与中观层面当地政策框架以及宏观层面输出/输入国跨国社会空间相结合进行研究,发现迁移决策不再是"回国"与"不回国"的决定,而是毕业生不停地在国内、国际比较中推迟或提前迁移行为,以寻找迁移的"最佳时机"。这一发现揭示了国际人才流动的不确定性,并从时间维度进行解释,拓展了跨国迁移决策的研究视角,对传统移民研究的定义框架如何满足新的移民现象进行了动态的、过程化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新移民运动"在过去四十余年经历了重要的治理思路及治理政策的转折,在当前所处的流动人口规模调整期,仍面临着进一步制度创新的压力.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中国移民群体的八种历史类型,更能凸显"新移民运动"中城市新移民的性质和特征."新移民运动"是和平发展时期经济驱动下的自发性"乡城"移民,这将其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导型的政治性移民,以及从"狭乡"往"宽乡"的自发性或组织性的经济移民区别开来.在国家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移民运动"也并非明清时期"乡城"移民传统接续后的自然发展.通过梳理移民组织形态从强制性移民、组织性移民到自发性移民的历史嬗变线索,结合移民治理制度的历史变迁,提出当代"新移民运动"治理应打破路径依赖,探索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晚清以降的中国边疆研究历经了从传统的华夷观、天下观到近代民族国家边疆观的视野转换。从清末、民国一直到本世纪初,几代中国学者围绕中国边疆史地、边疆治理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和边疆学的建构做出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中的诸多原因,导致中国边疆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视野转换并不彻底,尚未摆脱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数千年的中心—边缘视角,也就难以与国际学术界形成严肃的对话和交流。过去三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兴起的跨国史、全球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视野,应该可以成为中国边疆史和边疆学研究的有益补充,而近年来一批优秀成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边疆研究正在向跨国视野和全球眼光转换。  相似文献   

4.
壹·侨讯     
《侨园》2013,(7):3-3
<正>"中国屋"列全美濒危遗迹名单美国原库嘉蒙嘉农场市中国城遗迹"中国屋"被列入了全美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最濒危遗迹名单。曾见证过华裔进入南加"内陆帝国"的"中国屋"目前暂时脱离了被拆除的厄运。全美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主席密克斯对"中国屋"这一历史遗迹的价值发表评论说,经适当的重视与管理,"中国屋"可成为当地社区的一处纪念碑,它可提醒民众那些中国移民曾在美国历史上做出过的贡献。20世纪初,"中国屋"曾是华裔农民工和水渠工的住所及"超市"。1985年,这幢红砖小楼被定为城市历史建筑。库嘉蒙嘉农场市于1977年建市,而华裔劳工100年前即在这片土地上耕耘过了。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史的视角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时不仅民族主义成为主宰中国政治外交的洪流,“外交政策群体”也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这个群体不仅包括精英,还有许多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成为政治力量、成为外交政策群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中国的华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个案研究的方法,结合公开的档案资料、20个深度访谈和260份问卷调查的结果,从年龄世代和移民世代两个层面分析了智利圣地亚哥华人在民族身份认同上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倾向于建立中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其次是双重身份认同(既是中国人,也是智利人),只有极少部分的受访者认同智利人的民族身份;年龄世代和移民世代存在交互效应,在青年一代中,第一代移民比其他后代移民更认同其中国人的民族身份,而非双重民族身份或智利人的民族身份;而在中老年一代中,移民世代并不会导致民族身份认同的显著差异。本文丰富了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研究,为相关理论的拓展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7.
北风 《侨园》2012,(2):16-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一股国际人口迁移浪潮正波及开来.其显著特点是:移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已成为主要的移民输入地,而非洲、亚洲成为主要的移民输出地.据国际移民组织发布的报告,近年来全球跨国移民数量增势明显,由2005年的1.91亿增至2010年的2.14亿.照此速度,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4.05亿跨国移民.2011年是移民行业政策变动剧烈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朱虹 《理论视野》2012,(8):67-70
全球公民社会(GCS)是“西方中心论”影响下的一种全球治理政治主张,指相对于主权国家和政府组织之外的国际社会领域。它建立于社会运动基础之上、以非政府组织和跨国移民为核心,将国家间的互动视为给定的不变因素,推崇超国家的政治认同,旨在将公民身份认同或群体政治认同的视域延伸到区域或全球。在国际关系中侵蚀着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相似文献   

9.
3.国际人口迁移 虽然国际移民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很小,但是,每年出现的人口迁移数量都是数百万。对某些国家来说,人口迁移是其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对移民的人口影响作出估价,不论是全球性的,还是国家性的,都不是一件简单易就的工作,因为这方面的资料即少又不完整,而且移民活动又具有复杂的特点。这样,只有划清人口的迁移的类型,才能讨论国际人口迁移的  相似文献   

10.
郭怡红 《侨园》2007,(1):22-23
美国纽约是一个世人向往的国际大都会。830多万纽约居民来自世界各个地方,族裔的融合形成了纽约多元文化的特征。华裔人口在纽约就有37万多人,其中75%是在美国以外地区出生的移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各个民族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总的导向,已经不能摆脱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扎根于中国国情的世纪性课题,也是一个符合世界历史演变发展规律的"世界历史性"命题。本文试图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联系上,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尹蒙蒙 《学理论》2014,(3):69-72
随着国际移民大潮的发展,菲律宾海外劳务输出成为国际移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与其他国家所发生的国际移民现象不同的是,在菲律宾对外输出的劳工的大军中,女佣占据了重要位置。菲律宾也因此有了"女仆国家"的称呼。菲佣大量出国就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随着时代发展,"菲佣"成了菲律宾国家的标志之一,她们勤劳能干,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展现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温柔、勤劳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芳菲 《侨园》2014,(10):42-43
中国富人移民海外以后都干些什么?买房、经商、打麻将、养狗……好山好水好寂寞,好烦好乱好热闹。这句戏言是在海外华人界用来总结国外和国内生活差异的。华人移民国外,无论年轻年老,有钱没钱,孤独这一关是注定难过的,只是程度高低而已。如果没有什么大的经济压力的话,年轻移民者的普遍生活就是整天自己做饭、看碟,然后固定和几个朋友到家里聚聚,玩玩"三国杀",打打游戏机,养养猫狗。  相似文献   

14.
古漠 《侨园》2006,(6):10-11
唐人街在海外星罗棋布、尽人皆知,岂不知在海外也还有一些“中国村”。在“中国村”中,华人聚集而居,成为了海外华人社会中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哈萨克斯坦的“东北村”哈萨克斯坦的巴甫洛达尔州,位于该国东北部,北接俄罗斯联邦鄂木斯克州,东临中国新疆的塔城,这里生活着不同时期从中国迁移来的华人,但由一些华人新移民组成的“东北村”,在当地的各族裔人中却是闻名遐迩。“东北村”位于巴甫洛达尔市郊,30多户来自中国的新移民组成了这个村落,由于华人相对集中,并且都是来自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所以被称为“东北村”。“东北村…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已成为各国外交博弈的核心领域乃至直接竞赛的战场。中国国家形象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之间存在的内外和区域性差异表明,国家形象的塑造必须进行战略性改变,调整经济和文化的优先序列,将文化纳入国家形象的首要考虑范畴并以此引导和塑造完整的中国形象。基于价值认同的视角,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除了历史资源和文化符号的包装与营销外,方法论上应尽量采取普遍主义的原则,并尽力避免特殊主义的原则,在与国际社会分享共有价值观念的对话中增进他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脱离了本土的中国人永远是“外来人”,没有什么能完全同化他们;但回到本土,他们也是“外来人”,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第二故乡。无论对哪一方面,他们都只能“既参与而又隔着一层距离”。以前第一代的移民,把这看成是社会和历史的悲剧。然而,由于本世纪中叶在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种种动乱和变革,促使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主要是知识分子)开始从更高的层次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对本土和母体文化进行重新估价。于是,一种崭新的海外华人文学便蓬勃地生长起来。 最近由香港三联书店和花城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海外文丛》,可以说是对以欧美为主的海外华人文学的总结和透视。这套大型丛书收录了一批有代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5)
1950年至1965年,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移民海南的30万人定性为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并从精神特征、行为特征和气质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群体的个性特点展开分析,研究认为,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文化元素的精神特征是国家利益至上;行为特征是开拓与适应;气质特征是隐没背后的亲切感与孤独感。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这一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移民的个性特征。离开故土,远走他乡,他们既深受故乡自然环境、人文习俗的影响,形成具有浓郁家乡特色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理念、宗教信仰、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个性特征,又在对海南自然人文的批判和适应中磨砺出了新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8.
沈殿成 《侨园》2001,(4):35
从80年代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了华人新移民所办的报刊,有的国家是一种、几种,还有的国家是十几种、几十种,一时间,其景象蔚为壮观,有人由此说海外华文报刊出现了第四次高潮。这些报刊多数是大陆的新移民、包括大陆留学生所办,我们姑且称之为大陆新移民报刊。一二十年间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大陆新移民报刊呢?其原因有很多,但经济实力、读者群体、人才资源与华人情结是最基本的原因。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华人经济实力也有了迅速壮大,成长起来的华人经济从广告上给大陆新移民报刊提供了可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新移民、留学生,以及当地出生的新一代华人人数的大量增加,使华文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现代化中,现代国际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重要的,这一观念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世界图景、政治话语与现代化。而现代中国的国际观念又受到作为中国最深刻接受现代化的群体——大学生的推动。对大学生国际观念的成因及其在不同时代作用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近现代国际观念的脉络,更有助于我们审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移民现象自古有之,它是人力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调节和流动,对促进经济发展、政治融合、文化交流、社会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移民既可以是国内人口流动,即国内移民;也可以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即跨国移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