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已把强化村级就业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转移农业劳动力30万人,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预计未来五至十年,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趋于尖锐,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3.
胡有忠 《共产党人》2005,(24):37-38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需求,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转向非农行业等资源配置效率高的领域和行业,做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4.
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扩大农民就业,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效率。如何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和发展要求,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转向非农行业等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地域和行业,这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从目前看,宁夏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低,劳动力素质低,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比重不高,转移到本乡以外的劳动力更少。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达225.23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55.3%。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劳动力占16.4%,小学占30.5%,初中占42.1%,高中以上占  相似文献   

5.
陈茜 《世纪桥》2007,(2):29-30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条件。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关系到库区的发展与稳定,但其目前尚存在一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重庆市万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该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理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拓展就业创业的新空间,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转移,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城乡经济共同繁荣。一、基本之策:当好劳务输出领航人,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打破传统体制的桎梏,跳出“农门”,向城市地区转移。他们进城后投入市场直面激烈的竞争,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是提高自身才能、发展城市经济的生力军。实践表明,发展壮大劳…  相似文献   

7.
南通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桂银 《唯实》2002,(8):50-53
关于农民就业问题.一些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就业是城市人的事,目前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860万,下岗职工未就业的约780万,如果再谈农民就业问题,势必加剧城市就业矛盾。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农民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占我国劳动力总量的71.2%,农民的充分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拟就目前南通市农民就业状况和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对有关部门决策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身为老工业基地.兼具大城市带大农村特点的重庆,面临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人员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向外输出劳动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作为就业信息传递的替代途径,社会关系网络总体水平对云南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内聚型社会资本对非农就业产生消极影响,而跨接型社会资本对云南非农就业产生积极的作用;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市场化进程、政治因素以及民族传统的相互影响,将使社会关系网络对云南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的影响变得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问题,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长春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更多的问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要建立城乡统筹就业体系,扩展农民的就业领域,完善政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期间,中央的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它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要注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同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2.
“就业是民生之本”。预计未来五至十年,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趋于尖锐,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就业报酬的平等,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这一制度建设包括统一的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就业;住入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培训制度、权益保护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略论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 《发展论坛》2003,(11):48-50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点,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70%以上,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需求。据有关部门调查估算,全省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约有700多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9.2%。这种状况极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农村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并对此加以科学的引导和管理,对促进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形成的就业压力,许多城市倾向于实行抑制性政策,主张农村就地消化、吸纳剩余劳动力,排斥、限制其向城市的转移、流动.以重点保障城市下岗、失业职工的优先就业。应当说,这种抑制性政策对于实施城市再就业工程,减轻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实现短期就业目标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规律不相符合,也有碍于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调节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艰巨得多,当前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结合太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我们还需在以下四方面努力:一是充分提高认识,继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发就业工作的力度;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步伐;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为转移提供保障;四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量,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是和谐之基。就业问题是和谐重庆建设的“症结点”和关键环节,是推动和谐重庆建设的“牛鼻子”。市委二届十次全会提出在“十一五”时期要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转移就业200万人,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零转移就业家庭。实现这一目标尽管任重道远,但来自开县和渝中区的这两篇报道表明,只要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市委二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扩大社会就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汪洋书记提出的“通过努力,使主城区成为全国解决就业问题最好的城市之一,使重庆成为全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好的省份之一”的要求,从而为构建和谐重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南山区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遇到了新的压力,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就业机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今后宁南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既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也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实现全面小康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