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小丰 《岭南学刊》2008,1(1):29-33
执政伦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导向、规范和终极关怀的作用。执政伦理建设是政治伦理化的逻辑必然。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事关党的执政,事关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执政伦理的基本要求,加强执政党主体的道德建设是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与执政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执政党的执政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执政为民理念必须与维护社会公正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党的执政方式必须符合现代民主社会发展对民主执政的要求,执政者必须履行更大的社会道德责任,发挥和谐社会关系引领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态执政是生态政治对执政党执政活动的内在规定,是时代对执政党执政活动的新要求。生态执政要求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是生态执政与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共同内涵,生态执政和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具有共同的权力结构改革指向。科学政绩观是促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断自觉增强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的根本思想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营造和谐干群关系的重要实践前提,是实现生态执政的重要环节。应当从思想政治建设、组织领导、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生态执政建设,积极推动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生态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吉利 《前沿》2006,4(12):18-2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大举措。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至关重要。文章首先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论述了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的前提:认识和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执政党执政规律这些普遍性、一般性规律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具体规律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然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主客体关系原理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指导、环境、根本、目的、方式、要求等方面揭示了执政主体与一系列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国家凝聚力作为一种政治凝聚力,具有其重大价值。而执政党道德形象则直接影响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因为执政党的政治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主体,执政党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就意味着执政党的存在本身是否具有"合法性",它是执政党能否保持其执政地位的根本道义基础,也是国家凝聚力强弱的根本道义基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执政党道德形象的恢复、保持与提升。为此,在当前除了坚持不懈地加大反腐和打击"四风"的力度之外,重点应抓好党的规章制度建设和党的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法治作为执政党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的基本方式,要求执政党强化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其内在依据在于: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最可靠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手段,是党转变执政方式的内在要求。依法执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执政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根本方式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和带头守法。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作为执政党社会整合重要工具和载体的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包容性,能够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和社会思潮的价值支撑。执政党要通过不断提升指导思想、执政发展理念以及执政基础的包容性来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徐晨光 《湖湘论坛》2005,18(2):9-12
执政党执政安全问题 ,是关系执政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2 0世纪执政党执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临危机和挑战的并非只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条件下 ,执政党执政安全问题显得突出 ,同时 ,社会转型也对执政党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任务。执政党执政安全是指执政党执政体系处在稳健良性运行以及可与时俱进的状态 ,具有相对性、发展性的特点。加强执政党执政安全研究是实现党在新时期执政目标的需要 ,有利于我们正确地面对实际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作出正确的选择 ,可以指导我们党的建设实践 ,对于完善党的建设学科、推进党建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理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价值目标。反腐倡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把握反腐倡廉的主动权;要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行政伦理建设和反腐制度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为反腐倡廉提供组织领导、政治保障、道德支撑、体制条件和思想基础。惟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于晨 《创造》2013,(7):62-63
为政之要,在于为民;为民之本,在于做事;做事之基,在于务实.这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目标体现了党执政的本质.为谁执政的问题,是执政的本质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执政,还是为少数人掌权,是区分不同性质执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关于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提出,明确昭示世人,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执政,是党执政的唯一宗旨和目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执政能力上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服务型党组织,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奋斗的最高目标.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把握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吴世玲 《前沿》2014,(23):37-38
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不断提高其执政道德素养,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执政道德形象,才能有效地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效能,充分发挥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引领和决定性作用。本文就对执政道德美好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并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的功能以及特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民社会迅速崛起。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内在地契合了党实行民主执政的需要。一方面,党的民主执政方式的确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民主要求;另一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党的民主执政方式,也需要一个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作为基础提供支撑。以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研究视角,全面认识公民社会与民主执政的关系,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党成为民主执政的执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社会转型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提升涂小雨在《长白学刊》2010年第5期撰文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作为执政党社会整合重要工具和载体的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包容性,能够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和社会思潮的价值支撑。执政党要通过不断提升指导思想、执政发展理念以及执政基础的包容性来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动员能力指执政党进入社会,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其目的是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其方法是进行社会整合,使不同的社会成员在统一的政治体系中沿着合法、有序的轨道发挥各自的功能;其关键是建立政治平衡和凝聚机制,化解社会冲突,实现政治稳定。当前,提高党的社会动员能力的途径大体有:第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但是,一个成熟的执政党不能无视其他群体的政治要求,党的执政基础应该有包容性,要聚集一支规模宏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队伍…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执政党建设理论为主体,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我们各项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入研究执政党建设理论,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范围内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纷纷丧失政权,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任务发生了重…  相似文献   

16.
张录平 《求索》2013,(5):256-258
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时代要求的积极观照与主动回应.是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执政方式的新探索、对市场经济条件党的建设新形势的新回应和对党的先进性本质提出的新要求。服务型执政党所应具有的民本理念、科学精神、民‘主有序、诚信执政等基本的组织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逻辑与政党精神。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要遵循政治的行为逻辑.从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建立服务机制和调整活动方式等方面积极推进,完成党的执政活动、执政方式的转型和定型。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 ,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高瞻远瞩的时代视野提出并实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国之策 ,至深且巨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 ,又深刻地改善了党的领导制度和执政方式 ,拓展了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优化了具有现代特质的党的社会功能 ,不仅在执政中有效地实现了党所代表的意志 ,而且有力地提升了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使执政党更加适应当代中国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 ,体现出政治核心、价值导向和社会整合三大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领导干部从事政治活动也有其自身的道德规范 ,亦即领导者在其运用公共权力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活动时 ,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作为我们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的“官德” ,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等。领导干部树立起良好的“官德”意识 ,对正确规范其领导行为、规范整个社会的道德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 ,要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  相似文献   

19.
制度建设在执政党的建设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仍然是一个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的问题。笔者认为,执政党应当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即以制度建设为主,并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项建设的全过程。这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战略条件下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解决执政条件下党内的突出问题和搞好党的其他建设的客观要求。坚持把党的制度建设放在执政党建设的首位,对于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各项建设,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祖平 《前沿》2011,(9):182-185
执政文化问题是执政党普遍面临的一个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中,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是有利于创设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学、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现实意义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执政的文化自觉、确立执政的核心价值、增强执政的基本能力、推进执政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