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是指社会成员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学习心理和社会心理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利益互动机制和自律转化机制。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价值,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和深化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是指社会成员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学习心理和社会心理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利益互动机制和自律转化机制.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价值,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和深化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理认同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关键。通过总结、分析心理认同机制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及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众的政治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社会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问题.只有从改善民生、健全制度和转变作风等方面解决民众的政治认同问题,而民众也只有在制度认同、形象认同和心理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对社会成员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疆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民族与宗教问题复杂、文化多元的现象较为突出。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探究以多元文化为视角,以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状况为依据,尝试针对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以此来促进新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青年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价值观,促进青年主导价值观认同,将广大青年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陈宪章 《探索》2012,(3):142-145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为我们加强价值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内隐性价值观念,改进价值认同问题上的调查研究方法,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养成环节,持续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疆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民族与宗教问题复杂、文化多元的现象较为突出。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探究以多元文化为视角,以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状况为依据,尝试针对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以此来促进新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能够为"四个认同"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树立共同的价值准则,有利于"四个认同"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以行之有效的教育为民族团结打牢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可塑性很强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难免会受到侵蚀和危害。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大学生,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探究以多元文化为视角,以新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状况为依据,着重分析了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价值观。利益博弈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视的现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达到价值认同,关键是实现利益认同。一方面,建立利益均衡机制,构建起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利益关系格局;另一方面,用核心价值观调适社会利益关系,奠定实现社会和谐的利益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概括和提炼出能为大多数国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概括和提炼既要吸纳中国传统核心价值的优秀因子与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成分.又要反映现时代我国国民的精神风貌与精神诉求,还要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精髓。据此,若以“民主、法治、公平、仁爱、诚信、和谐”作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是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
由大学生荣辱观现状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认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归纳了大学生荣辱观思想状况的特点,着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认同的视角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同类价值意识,是政治认同寻求意义、确立归属的源点,是共同体成员"一种本能的复合物,即一种对于生命的真正幸福所依赖的东西的自然渴望",决定了个体成员语言、思维和心理的特质,拉近了政治共同体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距离,伴随着价值信仰从价值观相异、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直至认同,其过程"是整个集体所共有的不假思索的判断"。不假思索的判断使得政治共同体达成共识,直至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认同的直接源泉是文化实践,为了获得更广泛的政治认同,应该从政治理念、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方面不断提升水平,促进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5.
王长红 《世纪桥》2010,(7):145-14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面对目前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全面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高校校园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国际国内新情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获得最广泛的认同.同时,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要发挥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既具有包容性又具有排他性.  相似文献   

17.
赵爽 《世纪桥》2009,(19):81-8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必须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文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问题的特殊性以及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阶段及其规律的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重要保证。在借鉴接受过程理论基础上,把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信仰,并探讨三个阶段的教育方法,即"纠正式"教育方法、"质疑式"和"体验式"教育方法、"巩固式"教育方法及其运用,进而实现大学生接受、认同、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又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形成的关键在实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重视环境影响、推动实践育人来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引导自觉践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条件。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青年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状况,并探讨增强青年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