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内质询是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的一种监督活动,它为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提供了一个履行监督职责的平台,使党的监督权由虚变实,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而党内  相似文献   

2.
《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中,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是“罢免或撤换”。中央正在制定有关实施办法,将在党的各级地方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这个层面上率先正式启动罢免或撤换机制。  相似文献   

3.
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党内监督,既是监督范围概念,又是监督主体概念。党内监督蕴涵了党的监督。党内监督,无论是作为监督范围概念,还是作为监督主体概念,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都居于核心地位。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核心是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包括健全党内监督组织体系和健全党内监督职能体系。健全党内监督组织体系,重点是健全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各负其责、基层具体落实的党内监督纵向组织体系;健全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部门职能责任的党内监督横向组织体系;健全同级党委、上级纪委对地方各级纪委和基层纪委工作的双重领导体制。健全党内监督职能体系,重点是健全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部门职能监督、基层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职能分工体系;健全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等不同类型的监督共同发挥作用的党内监督职能协调体系;健全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日常管理监督为主要形式、巡视巡察监督为重要补充的党内监督职能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4.
党内权力的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必然要求.以往那种党内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委,或者说党委"议行合一"的领导体制,弊端很多,必须加以改革.应当在恢复党代会常任制的基础上,对党内权力进行合理分解,设置党的常设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实现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能的科学配置.  相似文献   

5.
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既有区别,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有把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监督意识,拓宽监督渠道,使监督工作日趋公开化、多样化、网络化,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一、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区别。党内监督,是指党的组织及党的代表机构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的监督。它不仅限于党内专门的监督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党员和同级党委及下级党组织的监督,还包括党员群众之间的监督,党员群众对党组织的监督,党组织领导成员之间的监  相似文献   

6.
发展党内民主与加强党内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党内监督不力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党内民主不足、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党内民主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才能保障党内监督的有效实现。加强党内民主意识教育,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是1990年颁布的党内基层民主选举的一部重要规章,其中第十五条规定:“委员会委员在任期内出缺,应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补选。上级党的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根据对条文的理解,党的基层委员会及其纪律检查委员会(以下称两委)的书记、副书记在届中可以由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免,但不担任书记、副书记的两委委员(以下称普通两委委员)则不能由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免,如缺额则应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补选。然而事实上,基层两委委员的现行补选规则在基层党组织中执行得不甚理想,这涉及到了党内规章的严肃性、权威性,也引发了笔者对改进和完善补选规则,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王洋 《学理论》2013,(19):166-167
党内监督是指党凭借自身力量,对党组织和党员是否遵守党规党纪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加强党内监督需要在全党构建多层次,纵横交错的监督网络体系,使各种权力行为都能处于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下,从而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综合治理,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颁布的《党内监督条例》作为我们党第一部党内监督的基础性法规,是一部效力等级高、影响十分重大的党内法规,它对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监督重点、监督内容、监督主体监督制度和监督保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贯穿了发展党内民主潍护党的团结统一这一主线。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管理干部的重要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切实把贯彻执行《条例》贯穿于干部工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党内监督是一个体系,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日常监督、党员的民主监督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健全日常监督和民主监督的程序性规定、明确教工支部纪检委员职责、依托党员权利改进监督方式三个方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日常监督、党员的民主监督,促进高校教工党支部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的革命工作实践中,邓小平就党内监督问题做了许多重要论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可以归结为, 1执政党必须加强党内监督; 2必须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多方面的经常性监督; 3在法律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4加强监察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加强党内监督,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当前我党在反腐败斗争中显得更为重要。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提高党员监督意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强化专门机构的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3.
推动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方面。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对于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夺取反腐败斗争新胜利、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具有重大意义。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蕴含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力监督贯通思想的本质规定,是中国共产党权力监督实践的历史经验总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要从坚持党对贯通协调的领导、明确贯通协调的内容清单、探索贯通协调的多元载体、建立健全贯通协调的制度等方面推动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  相似文献   

14.
文丰安 《理论探讨》2015,(1):120-124
党内监督科学化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及中纪委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总体要求。党内监督是保证党的权力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在遏制腐败、发展党内民主、完善相关制度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存在监督的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党内监督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党内监督主体自觉性不足、党内监督运转过程不够规范和功能不完整等方面的不足,可从党员的平等主体地位加强党内监督、从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方面加强党内监督、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党内监督等途径去促进党内监督科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50年代中期监察委员会对纪律检查委员会替代原因的追溯,可以探讨监察委员会与纪律检查委员会体制上的异同,以及监察委员会建立之后的发展,从领导机关、组织机构、干部队伍、工作情况等方面,五六十年代党内纪检体制的流变,揭示了同级党委与党的纪检体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9)
强化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并基于新时期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任务,围绕党内监督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在党内监督关键要素、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党内监督各项机制、党内监督组织架构和党员自身监督意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理念,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独具特色的党内监督思想,对于新时期强化党内监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列宁在执政时就创新性地探索出一套党内监督体制。他认为党的高层理应受党员的监督,党内监督有助铲除党内莠草、约束党内权力、维护党内团结的作用。他还探索出一套党内监督措施:实行公开选举制和定期报告制;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监督作用;建立专门党内监督机构;加强对党的高层的监督。总之,列宁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理论与实践是我们当代执政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18.
赵璐 《理论导刊》2013,(9):34-36,41
党内监督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自我净化机制的核心。党内监督的效能发挥直接关系到党的肌体健康和党的执政形象,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新媒体时代,多种监督渠道和监督主体作用凸显,引发广泛的社会效应,党内监督的科学有效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强化党内监督应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注重权责明晰和制度落实,以民主、法治、高效为基本原则,以增强党内监督有效性为突破点,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依靠群众,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所在。当前必须从党内党外两方面入手: 1 党内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主要由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来完成,但由于各级纪委是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难免失之过软,失之过宽。因此要真正依靠广  相似文献   

20.
邸乘光 《党政论坛》2012,(14):10-11
1921年党的一大虽然没有制定党章,但却通过了第一个纲领。纲领中即有关于党内选举的规定:在地方委员会中,凡党员“超过30人的,应从委员会的委员中选出一个执行委员会。”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