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瞭望》1986,(43)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十月中旬对中国的丰富多采而又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为中英关系史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世界舆论评价她这次访华是“二十世纪历史上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转折之一”,是“尼克松一九七二年访华以来一个外国人对中国进行的最令人感兴趣的访问”。  相似文献   

2.
晓闵 《党政论坛》2008,(22):45-45
美国政府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然而围绕这一方案的争议声浪却始终没有停止。此前,美国123位经济学家曾联合发表公开信反对该项计划。《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就华尔街出现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有受多大影响等问题采访了其中一位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魏尚进。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触发中国经济危机的表观事件。真正的要害是,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存在着需要变革的严重的结构问题。如果经济复苏是指恢复经济增长的“应对”之策,而不管发展模式是否转型、内在结构是否优化,那么要维持8%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不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楠 《瞭望》1986,(41)
在中国的大地上,时令又到了金色的秋季。在这风物宜人的季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偕同她的丈夫爱丁堡公爵前来访问。这是一次隆重的国事访问,也是中英两国长期接触和交往的历史上,在位的英国君主第一次前来中国访问。女王的新闻秘书迈克尔·谢伊说,这次访问“将是伊丽莎白女王做出的载入史册的一件大事。” 无论是中国或者是英国,都对这次访问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去年六月,赵紫阳总理访问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宴请时,就表示她愉快地期待着对中国的访问。今年六月,胡耀邦总书记访  相似文献   

5.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除其本身制度与法治的原因外,也是八十年代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这一特定历史背景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同时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合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社会就如何防范和控制国际金融危机的争论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历时近两年的时间,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而且从各方面开始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压力和影响。中国需如何应对亚洲金融动荡呢?如何既能免使中国陷入危机,又能对亚洲经济作出贡献呢?第一,努力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是有力应对亚洲金融运荡…  相似文献   

6.
《瞭望》1997,(40)
中国日趋健全的宏观调控基础可以预防金融危机———访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柯凯思女士●本刊记者记者:自东南亚发生货币危机以来,有些国际舆论正在把担忧的目光注视着中国,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金融风险的状况?柯凯思:中国目前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卢周来 《党政论坛》2013,(18):51-51
经济学家在中国越来越成为被讥笑的群体,这既冤枉又不冤枉。冤枉的是,中国经济学家群体毕竟为中国市场化改革尽了绵薄之力,作出了应有贡献。要说不冤枉,是因为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因素,不少中国经济学家仍然凭着几条定律“包打天下”,所提出的对策性建议也就驴唇对不上马嘴,贻笑百姓。专家也就成了在媒体尤其在网络上挨拍的“砖家”了。  相似文献   

8.
施平 《瞭望》2000,(29)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社会就如一盘散 沙。一个团体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团体就会四分 五裂;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理想,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因此党的十五大,把“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而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在讲到培养“四有新人”、“四有公民”的时候,都是把“有理想”放在首位。 有社会的理想,有个人理想。二者应当而且能够得到统一。 社会理想,那就是我们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国古代就有“大同”的理想。所谓“大同”,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具体地…  相似文献   

9.
三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对美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这是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中国赴美访问的最高层级的官员,也是美大选后双方高层的首次直接接触。由于钱其琛将会晤布什总统及美众多高层官员,就彼此共同关心的双边地区及国际问题深入广泛交换意见,并涉及两岸关系问题,因而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共和党布什在竞选期间曾提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竞争对手”,一度使人似乎感到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将发生重大改变,中美关系会出现严重倒退。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共和党所信奉的保守主…  相似文献   

10.
雅典专电土耳其总理厄扎尔6月13日至15日正式访问雅典,同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举行了会谈。虽然访问没有产生具体结果,但两国领导人“本着建设性的精神”,在“善意和互相谅解”的气氛中,就两国之间的争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在某些方面达成了谅解和默契。  相似文献   

11.
林海 《瞭望》1986,(40)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即将来我国访问。为使读者更多地了解这位首次访华的英国国家元首,我们特发此文。文中既有对女王风采、权力及政治地位的介绍,还有对女王家庭生活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寻租”现象析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学界称之为“寻租”现象蔓延的问题。“寻租”即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家常常使用这个词,已为我国理论界所接受。“寻租”之“租”,拟指权力的“租金”。这种权力“...  相似文献   

13.
刘芳 《理论参考》2008,(3):42-43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称为“欧元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的“蒙代尔三角难题”描述了其症状:即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这三大目标。如果一个国家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受这个理论的启示,欧洲国家选择了其中两大目标——资本流动和稳定的汇率,放弃了另一个目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于是形成了统一的欧元区。  相似文献   

14.
《团结》2002,(5):22-23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科技日报》上发表文章,就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等问题做了专题报告,其中重点论述了“公司加农户”创新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党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要有一个明确的“道”,没有“道”就会迷失方向。明“道”是领导力的源头与核心所在,通过明价值所在之“道”、明愿景所向之“道”、明使命所归之“道”,给予人们行动的动力源泉,并引领他人一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内的朋友问我:听说美国经济危机了,美国国内一直使用“金融危机”而不是“经济危机”来描述当前的状况。在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和“主街”(指代百姓日常生活)的经济危机有本质的区别。到目前为止,美国的金融危机尚未深刻影响其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仅适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分析,许多经济学家都始终坚持一个定论:“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然而,无论是理论或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我们应邀去新加坡作 了一段时间的访问研究,所 见所闻,常使我们想起朱镕基总理说过的一句话:“管理科学,兴国之道。”新加坡只用了40年时间,就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殖民地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万多美元,这是同他们重视管理、善于管理分不开的。保护资源节约有方 新加坡面积小,资源匮乏,不仅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就连淡水也只能自给50%左右。对此,从政府到人民,都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保护、节约资源的紧迫感。 土地是这个面积只有637平方公里而人口多达300万…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道路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要求。经济学家指出,如果一年内国家的城市化率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把GDP拉动  相似文献   

20.
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在经济史上,特别是近代经济史,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经济学流派,没有哪一位经济学家不企图说明经济危机问题,危机理论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作为经济学巨匠的马克思和凯恩斯都认真地研究了经济危机问题,并分别建立了经济危机理论。本文将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