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 一般说来,犯罪目的主要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目的的实现必须要借助一定犯罪手段才能实现。因此,犯罪目的与犯罪手段关系十分密切。弄清二者的关系对定罪量刑很有意义,本文也试就这一问题略陈浅见。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它是犯罪人主观心理的反映,又必然通过其客观行为来表现。犯罪目的(在直接故  相似文献   

2.
司法会计鉴定所承担的任务对作案人的确认从财务账项中,查证案件事实是犯罪嫌疑人所为还是其他人所为,从而达到惩罚真正罪犯的目的。对犯罪嫌疑人有无犯罪事实及实施手段的确认查证犯罪事实,及犯罪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的,有利于对嫌疑人犯罪事实的认定。同时,通过对其手段的确认还可以查清犯罪人的犯罪次数和具体情节,为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提供充分、权威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正>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把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手段混淆起来,从而影响正确处理案件的现象。因此,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准确地定罪量刑是十分重要的。一、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区别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动机和目的是靠得非常近的。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罪犯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犯罪目的,是指罪犯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内心起因是人的内在的能够激发人去行动的需要,但它还没有直接地具体地指向外在某一对象;而希望达到的结果,则是一种由人的内在需要所直接指向的某一外在的具体的对象。前者  相似文献   

4.
双重视野中的犯罪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传强 《现代法学》2004,26(3):106-111
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来实现的结果。从静态角度看,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犯罪意识,是危害结果的表象预先在行为人头脑中的反映。从动态角度看,它是在犯罪动机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犯罪动机在犯罪实施阶段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犯罪目的的展开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犯罪意志的形成和表现过程。行为人犯罪未得逞,即是未达到犯罪目的,也就意味着行为人的犯罪意志还不完整;因此,从犯罪形态角度看,行为人未达到犯罪目的,可以作为犯罪未遂的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5.
受贿犯罪由于它的犯罪主体、行为特点导致此类案件在侦破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的侦查方法有较大不同,侦破难度也更大,案件证据的特点具有单一性、隐蔽性、证据的不稳定性,需要在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全面收集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通过证据的收集与运用来达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指控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绑架犯罪的现状及侦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绑架犯罪,历来被黑社会组织作为发财暴富的手段和捷径。建国以来,此类犯罪一度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所以1979年《刑法》并未规定绑架犯罪。70年代末,绑架犯罪在大陆再度沉渣泛起,80年代进一步蔓延,90年代达到疯狂程度,一些省份的绑架案件成倍增长。绑架犯罪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纯粹勒索赎金的绑架勒索犯罪;二是以索债为目的的非法拘禁;三是报复性绑架犯罪,这类绑架犯罪,有的是“黑吃黑”;有的则是由于其他矛盾激化所导致;还有的先诱使选中的侵害目标进行违法或犯罪活动,然后实施绑架。这些案件,虽然犯罪性质不  相似文献   

7.
审讯是和犯罪作斗争的一种专门手段。审讯的任务是在掌握一定证据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策略,促使被告人据实供述,查清犯罪事实,以达到揭露犯罪和惩罚犯罪分子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三、关于犯罪的动机、目的和手段能否互相转化问题在犯罪成立的情况下,犯罪的动机、目的和手段能不能互相转化,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重要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在犯罪成立的情况下,犯罪的动机、目的和手段可以互相转化。就是说,动机和手段都可以转化为目的,目的也可以转化为动机或手段,并且认为这样才是全面的正确的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量刑的刑罚节俭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量刑的刑罚节俭原则胡学相刑罚在当今虽然不失为对付犯罪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实践已经证明,预防和遏制犯罪,仅靠严刑峻罚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近年来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井呈逐年递增之势,即说明了这一道理。刑罚只有与其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一起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对共同犯罪造成的物质损失负有连带责任。而在作为共同犯罪特殊形式的教唆犯罪中,教唆犯的犯罪目的,是通过被教唆人的犯罪行为来实现的,教唆犯本身往往没有直接造成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这是否意味着教唆犯不对被害人承担物质损失的赔偿责任呢?我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教唆犯也应对被害人承担物质损失的赔偿责任。 (一)从教唆犯罪过程中的主观方面来分析。教唆犯的成立,从刑法理论上可得知,首要的条件是教唆人有故意教唆的内容。只要被教唆人实施了教唆犯所教唆的犯罪,不管教唆犯是否在犯罪手段、犯  相似文献   

11.
诈骗罪是常见多发性犯罪,犯罪手段又多种多样,而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都持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主观目的,但主观目的是一种心理活动,无法直接凭直觉猜测,这就需要通过外化的客观表现形式来加以认定。本文通过分析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内涵及外在表现方式来综合认定诈骗罪行为人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因素,以期更好地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蔡雪冰 《时代法学》2011,9(6):53-59,65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面临对自身生存发展构成的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非法手段和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的犯罪行为,具有犯罪手段暴力化、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对象确定化、犯罪动机简单化、犯罪事先有预谋等特点。公力救济难到位和社会保障水平低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外在原因;用人单位违规失信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直接原因;行为人的人格扭曲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内在起因。  相似文献   

13.
关于犯罪目的概念的表述,我国刑法论著大致有两种。其一如:“犯罪目的就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是犯罪人希望通过犯罪行为所要达到的危害结果。”“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侵害了一定犯罪客体、并能够给这种犯罪客体造成损害的结果。”其二如:“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目的是犯罪人主观上要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赵春霞 《法制与社会》2011,(14):71-72,74
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网络诈骗犯罪现象日益猖獗。本文从网络诈骗犯罪概念、手段入手,简洁分析了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并对网络诈骗犯罪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建议,以期达到切实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应当立足于犯罪学的角度 ,而不应限于刑法学或者政治学的范围 ;恐怖主义犯罪的目的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而不应锁定为纯粹的政治性目的 ;恐怖主义犯罪是有组织犯罪的一种表现形式 ,个人不能成为恐怖主义犯罪的主体 ;恐怖主义犯罪的手段不限于传统的暴力范围 ,而是日益呈现出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 ;恐怖主义犯罪的袭击目标是特定的 ,但受害对象却具有广泛和不确定的特征。恐怖主义犯罪与恐怖犯罪、政治犯罪与黑社会性质犯罪等相近概念之间的界限有必要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6.
"伊吉拉特"在阿拉伯语中是"迁徙"之意,其经历了三次迁徙浪潮.我国的"伊吉拉特"组织犯罪活动是受国际伊斯兰极端势力"迁徙"活动影响发展而来."伊吉拉特"组织是一个宗教极端组织,提倡以暴力恐怖犯罪方式,通过"圣战"达到分裂新疆、建立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的目的.当前我国"伊吉拉特"组织在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犯罪行为、犯罪方式、犯罪动向等方面呈现新的犯罪活动态势:成员趋于复杂,体系松散;借助各类媒体,加强极端宗教思想渗透;行为愈加暴力,疯狂地发动恐怖袭击;加紧内外勾连,接受境外指挥与培训;非法越境、就地"圣战"愈发突出等.  相似文献   

17.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过程中两个性质不同的犯罪形态。区别两者的界限,掌握不同的处罚原则,对于正确定罪与量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共同点是,行为人在主观上都具有犯罪的故意,在客观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犯罪结果。其不同点表现在:1.犯罪未遂发生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后、既遂以前,在犯罪的预备阶段不存在来遂;而犯罪中止则发生于犯罪结果之前整个的犯罪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 在社会主义社会,预防犯罪是争取彻底消灭犯罪现象的主要办法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手段。……刑罚手段在打击犯罪活动中起着成慑作用,刑罚对预防犯罪有很大意义。刑罚能够影响人们的意识,使群众养成社会需要的法制观念,因而,对犯罪的主观原因也能起到影响作用。而且,使用刑罚还能对有过违害社会行为和触犯过刑律的人防止其重新犯罪。刑罚的效果如何,要看实际上是否很好地达到了局部和普遍预防犯罪的目的。所以,就这方面而言,  相似文献   

19.
赵文婧 《法制与社会》2012,(34):288-290
作为当代中国犯罪比例最大的青少年犯罪是近年来所有犯罪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性质恶化速度极快、类型也有所增加、犯罪手段的残忍程度不断升级,其趋势让人担心。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论述:简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现状以及趋势;简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包括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最后,重点论述青少年犯罪的三种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论继承性共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继承性共犯,是指在先行为人已经实施了犯罪的手段行为或者结合犯的前一犯罪之后,以共同的犯罪故意单独或者帮助先行为人实施犯罪的目的行为或者结合犯的后一犯罪的犯罪人。继承性共犯只存在于两种犯罪形态中:一是由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结合而成的犯罪,二是结合犯。对继承性共犯应确定与被继承性共犯同样的罪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