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良印 《新重庆》2007,(2):37-39,42
在去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1小时经济圈.构建‘一圈两翼’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思路。这是针对我市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大水、大生态大移民的特殊市情而精心谋划的一个大战略.涉及全市的生产力布局和未来的空间发展格局.事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事关我市的区域综合竞争力.事关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目标的实现。为了深刻认识、正确理解、切实贯彻这个发展战略.有必要就相关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白金 《前进》2004,(6):22-2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就山西来说,亟需对全省的区域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省委书记田成平曾指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将全力推进“五大经济结构调整”。其中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以太原率先发展为龙头,充分发挥太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太原经济圈。作为距离太原最近的城市,晋中在大太原经济圈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构成大太原经济圈的基本要素所谓城市经济圈,最早是由法国地理学家哥特曼于1961年在他…  相似文献   

3.
《北京观察》2012,(5):36-37
正深化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利共赢局面。京津冀晋蒙首都经济圈是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京津冀晋蒙区位资源优势,共建合作产业园区,加快推进首都  相似文献   

4.
郭隆 《北京观察》2011,(6):12-14
对"首都经济圈"范围的认识,委员和专家们存在两种不同意见:其一,从区域经济联系和区域出海口来看,"首都经济圈"不能没有天津,但应以"首都"为主导。其二是采取"1+4"模式,即:北京市与河北省的保定、廊坊、承德、张家口四个地级市构建“首都经济圈”,以首都统领发展,与河北省提出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对接。两种意见,各有道理,是否将天津划入首都经济圈?委员、专家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5.
“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是山西省临汾市围绕经济转型升级,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全力打造产业转型聚集区、生态建设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重大发展战略。全市统一战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凝聚发展共识,搭建服务平台,全力助推“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资源流动日益加速的环境下,区域经济体在吸引稀缺资源时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具有非常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系统论的视角入手,首先梳理了区域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然后建立了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三角形模型;最后根据该模型进一步探讨核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等子系统及其内部次级子系统各要素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和谐机理。  相似文献   

7.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鄂东城市群发展、加强武汉与周边城市联合协作”和“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的战略思想,有利于各城市从战略高度寻求合作的结合点,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发展武汉都市经济圈是湖北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8.
王毅武 《新东方》2010,(6):29-34
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区(简称“9+2”)是新时期新阶段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深入研究与探讨“9+2”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内在逻辑性,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9+2”的正常、健康、顺畅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思想工作》2005,(3):10-11
地处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的赤峰,不论在东北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还是北京经济圈,都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赤峰的城镇化程度,采取“西移北扩东进”战略,扩大赤峰城区框架,提高城市品位,接纳农牧区人口到城市就业,投身到环渤海经济,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对接,将赤峰城区建设成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发展区域经济和实现跨跃式发展举措之一,也是赤峰市几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多年的夙愿。  相似文献   

10.
景伯平 《当代广西》2007,(17):11-13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想求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积极寻找并主动融入到区域合作的大格局中去。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沿海、沿边、沿江,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广西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审视广西自身条件后曾经指出:“广西的优势在沿海,广西的出路在开放,广西的发展在合作。”广西必须借助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不断扩大开放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中谋发展、求崛起。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部署,意味着“首都经济圈”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州市     
《创造》2010,(1):16-16
昆明:区域国际化城市 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提出,昆明市将抓住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这一重大机遇,力争建成东盟各国商品在中国的分销中心和集散中心。昆明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又是中国各城市向东南亚、南亚拓展市场的理想起点。  相似文献   

13.
加快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尤其是带动武汉周边城市发展”决策的重要举措,也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4.
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与合作的现状及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合作与开发,不仅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与合作的趋势是建立图们江自由贸易区,虽然它是东北亚范围内较小地区的合作开发,但它却是建立东北亚经济圈构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依靠地区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应对国际经济新形势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在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自从中国与东盟签订《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彼此的合作,如中国方面实施“早期收获”计划、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推进“两廊一圈”合作、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北部湾地处这些发展中的次区域联结部,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陈秋华 《当代广西》2006,(24):20-21
积极推动构建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把我区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一轴两翼”的构想受到了中央的肯定,并引起东盟国家的高度关注。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构建“一轴两翼”新格局的关键,是一篇大文章,是关系广西发展的百年大事。为加强对“一轴两翼”的宣传报道,本刊从这期起,将原来的《对接东盟》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栏目整合为《“一轴两翼”聚焦》栏目,通过虚实结合的形式,突出刊发我区抓住机遇实施“一轴两翼”战略构想,尤其是推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文章,敬请广大读者垂注并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赐稿。  相似文献   

17.
由海口、文昌、琼海、澄迈、定安、屯昌、临高和洋浦8市(县、区)抱团,我省首个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省会经济圈,于上月中旬高调宣布启动并进入实际运作。这是贯彻落实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努力把省会经济圈打造成区域合作典范,为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实现绿色崛起注入强大活力的一盘大棋。透过琼北8市(县、区)签署的《省会经济圈论坛章程》《省会经济圈论坛(2012—2015)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艳 《长白学刊》2006,1(4):67-7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和东北亚区域内的各国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提升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协同竞争力则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各国共生共荣的重要战略。中国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中应有所贡献并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即将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划入东北亚经济圈内,以期带动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加速提升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协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西》2012,(15):16-17
城市,是国家综合实力、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可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大聚集,拉动区域经济大发展。在区域合作与区域一体化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城市合作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毅  杨鹏 《桂海论丛》2005,21(6):27-30
在中国沿海地区,除了已经被人们公认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之外,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成长,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正在形成第四大跨国、跨省区的经济圈即“环北部湾经济圈”。构建环北部湾经济圈对我国的地缘政治安全和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