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金融诈骗的防治赵国玲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称为诈骗。金融诈骗是诈骗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指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办法,骗取金融机构资金,严重破坏国家金融秩序和危害金融安全的行为。在危害金融机构的犯罪中,金融欺诈(诈骗)是最为突出的...  相似文献   

2.
金融服务很重要,金融服务须创新。金融服务创新,特别是金融法治服务创新,关键在于帮助“金融人”防范金融欺诈风险,而防范金融欺诈风险的关键又在于揭露经典金融骗术。经典金融骗术一般有“十二头”:金融来头诈骗、金融空头诈骗、金融改头诈骗、金融盼头诈骗、金融彩头诈骗、金融甜头诈骗、金融噱头诈骗、金融指头诈骗、金融撞头诈骗、金融搭头诈骗、金融磕头诈骗、金融床头诈骗等。经典金融诈骗之风险防范,可以围绕“六不”进行:不贪;不信;不傻;不独;不急;不弃。  相似文献   

3.
胡常龙 《河北法学》2005,23(7):10-12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元素,对于金融诈骗犯罪也不例外。但由于金融诈骗犯罪具有专业性强、票证种类多、犯罪隐蔽性强等自身特殊性和复杂性,金融诈骗犯罪在证据方面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犯罪的一些独特内容和司法表现,并且直接影响到对金融诈骗罪的司法认定和准确打击。因此,在重视对金融诈骗罪实体问题研究的同时,高度重视对金融诈骗犯罪证据问题的理论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金融诈骗犯罪的证据特殊性分析由于金融诈骗罪大多是发生在金融活动过程中或者与金融行为有关,犯罪领域的独特…  相似文献   

4.
战赢 《江西律师》2002,(5):12-15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金融诈骗犯罪,这不但严重破坏了我国的金融管理制度,而且使国家和人民的资金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打击金融领域的诈骗犯罪活动,保障国家、单位和公民个人的资金安全,维护社会主义金融管理秩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针对金融诈骗犯罪浅陈陋见。  相似文献   

5.
一、金融诈骗罪的概念及特点 (一)金融诈骗罪的概念 金融诈骗罪,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法定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进行集资、贷款、金融票据、金融凭证、信用卡、保险、有价证券诈骗,数额较大,或者进行信用证诈骗的行为①。这种概括虽不够简洁,但体现了概括的基本意义。由于金融诈骗犯罪自身的复杂性,至今刑法理论界仍无准确的解释。 (二)、金融诈骗犯罪的特点 金融诈骗犯罪除了具有一般经济诈骗犯罪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金融诈骗犯罪主体不仅多元化,而且已从个体犯罪走向群体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金融蒸蒸日上。它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服务,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商机,但随之而来,网络金融诈骗等一系列利用网络在金融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急剧增加,给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金融的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本文着重从网络金融诈骗的现状、特点、方式、类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规制网络金融诈骗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典金融骗术“十二头”之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法治服务的关键,在于帮助"金融人"防范金融欺诈风险。而防范金融欺诈风险的关键,又在于揭露经典金融骗术。经典金融骗术一般有"十二头":金融来头诈骗、金融空头诈骗、金融改头诈骗、金融盼头诈骗、金融彩头诈骗、金融甜头诈骗、金融噱头诈骗、金融指头诈骗、金融撞头诈骗、金融搭头诈骗、金融磕头诈骗、金融床头诈骗等。经典金融诈骗之风险防范,可以围绕"六不"进行:不贪;不信;不傻;不独;不急;不弃。  相似文献   

8.
王鑫 《行政与法》2006,(3):99-101
网络金融诈骗是金融诈骗与网络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表现为犯罪主体智能化,犯罪工具高科技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犯罪方式虚拟化,犯罪后果严重化。要防范网络金融诈骗犯罪,必须加强对网络金融从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管理,加强网络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加强技术防范措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对网络金融诈骗犯罪的打击。  相似文献   

9.
《检察风云》2004,(19):33-34
为有效遏制金融凭证诈骗犯罪向全国各地蔓延,揭露金融凭证诈骗犯罪伎俩,提高广大银行卡持有者的防范意识,泉州警方结合近两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金融凭证诈骗案例,吁请广大银行卡持有者提高警惕,加强安全防范.  相似文献   

10.
浅析集资诈骗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智康  职国盛 《犯罪研究》2001,(3):33-35,50
售资诈骗犯罪是金融犯罪的一个种类,集资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该罪的主要特征是:客体是国家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该罪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而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金融诈骗犯罪初探糜方强今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惩治金融诈骗犯罪作出了新的规定。本文试就金融诈骗犯罪的内容及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一、金融诈骗犯罪的内...  相似文献   

12.
宋岩 《刑警与科技》2004,(12):55-56
现代社会的发展口新月异,各个行业的改变也成迅猛势头。商业银行的壮人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强人的资金支持。但是,随着商业银行普遍推行“柜员制”的客广服务方式,各式各样的金融诈骗也应运而生,如钱币诈骗、外币诈骗、票据诈骗、存款诈骗、银行卡诈骗、借贷诈骗等等。其中很多的诈骗都使用了高科技手段,使得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提升到一  相似文献   

13.
张钢生 《刑警与科技》2014,(7):138-138,140,141
金融安保“三防联控”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目标既包含了金融安保工作要求中的“防抢劫、防盗窃、防诈骗,保证资金安全”要求,也将以往安全防范各自独立的人防、物防、技防进行了完美结合,实现了功能联动、集中控制和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金融在我国的地位与作用日渐突出和重要。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而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举国上下有识之士的共同目标。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金融领域中的犯罪活动却日益严重,并且呈现出多样化、职务化、科技化的趋势。为了保障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推动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必须依法惩治金融领域的犯罪并建立起有效的预防机制。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金融领域的犯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集资诈骗、贷款诈骗、金融票据或结算凭证诈骗、信用卡诈骗…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金融领域内的金融诈骗犯罪也愈演愈烈,侵犯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破坏了金融秩序,严重的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对此,本文试对金融诈骗罪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姚秉正 《法制与社会》2011,(31):144-145
近年来,集资诈骗犯罪已成为我国经济犯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通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国家的金融稳定造成了极大伤害。集资诈骗犯罪的频繁发生有其自身独特的社会根源,这也是我国政法机关在严厉打击此类犯罪的同时却收不到令人满意效果的原因所在,集资诈骗背后所蕴藏的不仅仅是复杂的法律关系,更是社会、经济矛盾的集中呈现。厘清集资诈骗犯罪的构罪细节和类罪区别,是司法实践中更加强化对集资诈骗犯罪行为打击力度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秦妍 《法制与社会》2011,(13):95-96
信用证诈骗罪是发生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是一种跨国的智能性犯罪。有鉴于信用证制度的特点以及信用证诈骗犯罪后果的一旦发生,其经济损失不但巨大而且很难弥补。本文主要从信用证诈骗犯罪中交易当事人在商业技术方面的预防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实务工作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融犯罪案件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以骗取金融机构财产或信用为目的,侵害国家金融管理制度,破坏金融管理秩序,触犯刑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案件。根据《刑法》第三章第五节的规定,金融诈骗罪包括非法集资诈骗、贷款诈骗、金融票据诈骗、信用证诈骗、信用卡诈骗、保险诈骗等犯罪。  相似文献   

19.
论金融诈骗与金融欺诈的界限李忠芳金融是货币资金融通的简称。金融市场秩序如何,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金融领域里的违法与犯罪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金融诈骗活动猖獗,,数额之大,情节之严重,触目惊心,前所未有。有的国家还出现了跨国...  相似文献   

20.
集资诈骗犯罪是金融诈骗犯罪一种重要组成,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音勺必然产物,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集资诈骗案件呈现一定爆发态势,集资诈骗犯罪频发严重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造成巨大社会危害。本丈选取了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有着相当影响的杜益敏、昊荚集资诈骗案件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通过对控方证据体系的比较研究、对辩护人辩护意见的简明评判,剖析集资诈骗证据架询所具有特性,进而提出集资诈骗罪证据体系之模式构建。本文希望通过对于集资诈骗罪证据体系架构的探析,总结研究这一方面的方式方法,希望对集资诈骗犯罪案件的办理提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