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德美共同的安全利益已不复存在,两国在一系列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上意见相左,而伊拉克危机使德美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公开化.这表明,德国在继续保持与美国结盟的同时,德国正在显示自身外交政策的特性,以充分发挥德国的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2.
德美两国在是否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双方的激烈争论已引起国家关系的紧张。从表面上看,德美关系紧张是美国对伊动武政策所致,但德美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也反映了近年来德美关系深层次的变化。本文从德国新外交理念、对外政策的二个层面、德美地理位置差异、两国不同的战争经历和当代德国主权国家意识及经济和环保等方面,探析影响德美关系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3.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把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时的德英关系进行类比,诬蔑和攻击中国。那么,一战最为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呢?一战后,法、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先是为瓜分打败德国的胜利果实不惜牺牲其他对德作战的主权国家的利益;继而不仅没有限制,反而扶植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导致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当前的极右势力在美国的纵容下酷似一战后法、英、美国扶植战败后的德国,肆意挑战二战后的胜利成果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这不仅让全世界引起警惕,美国对此也应三思。  相似文献   

4.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把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时的德英关系进行类比,诬蔑和攻击中国。那么,一战最为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呢?一战后,法、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先是为瓜分打败德国的胜利果实不惜牺牲其他对德作战的主权国家的利益;继而不仅没有限制,反而扶植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导致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当前的极右势力在美国的纵容下酷似一战后法、英、美国扶植战败后的德国,肆意挑战二战后的胜利成果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这不仅让全世界引起警惕,美国对此也应三思。  相似文献   

5.
近来 ,围绕伊拉克战争中的德美分歧 ,德国外交界进行了深刻反思 ,在其政策讨论中曾出现三种意见。一是新大西洋主义的“合作性对峙” ,有条件地调整对美政策 ,以“使美国修正其路线”。二是受戴高乐主义影响的“均衡对峙” ,包括建立法德俄轴心 ,限制美国的单边影响。三是紧密跟随美国的“老大西洋主义”路线 ,并伺机施加影响。经过权衡 ,德国政府认为应发展新的大西洋伙伴关系。 11月外长菲舍尔和总理施罗德相继访美 ,努力作出与美和解的姿态 ,德国外交“新大西洋主义”取向日趋明显。战后 ,德国外交政策长期奉行大西洋主义 ,与美国关系密…  相似文献   

6.
德美关系在重新定位苑中建,孙春玲冷战后的欧洲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前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不再享有超级大国地位;德国引人注目地崛起;美国被迫从欧洲进行战略收缩。于是,欧美关系处于重新调整、德美关系处于重新定位的过渡期。一面对冷战后民族主义抬头、地...  相似文献   

7.
德美关系在重新定位苑中建,孙春玲冷战后的欧洲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前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不再享有超级大国地位;德国引人注目地崛起;美国被迫从欧洲进行战略收缩。于是,欧美关系处于重新调整、德美关系处于重新定位的过渡期。一面对冷战后民族主义抬头、地...  相似文献   

8.
《国际交流》2004,(4):30-30
2004年11月16-17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综合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德、美、俄三国的安全政策专家代表、德驻华使馆武官以及艾会驻京代表等外方人员与会;  相似文献   

9.
90年代德国的外交政策逐步推向全球并向经济倾斜。德国在积极推动欧盟一体化深人发展、加强和更新欧美,德美关系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德国从加强政治对话、经济援助、文化影响、并从多边关系着手,多方面地促进经济外交向纵深发展,从而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0.
戴启秀 《国际观察》2015,(2):100-113
欧洲东部的乌克兰危机正在影响欧洲的和平秩序,影响欧洲的地区安全,特别是影响德国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关系。德俄关系、欧俄关系再度疏远,欧洲面临自冷战结束之后最复杂和最紧张的地区安全困境。乌克兰危机是否会使欧洲面临再度分裂的危险?在危机不断加剧情况下,乌克兰危机是否对欧洲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格局带来潜在的影响?基于这一深层次考虑,本文将乌克兰危机放在欧洲地区安全、美俄战略利益博弈层面,对乌克兰危机形成诸多诱发原因、乌克兰危机对欧洲地区安全、德俄关系影响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乌克兰危机对全球格局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唱“国歌” 李鸿章的家乡安徽合肥是倒七戏流行中心。庐剧原来叫倒七戏,有近200年的历史,李鸿章自幼爱听并能哼唱几句。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他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出访俄、德、比、法、英、美、加等国。在德国参加德皇威廉二世的欢庆大典时,德皇要求各国使  相似文献   

12.
美欧冲突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美国与法国、德国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冲突。伊战虽已结束,但这种冲突并未消除。美欧冲突的根源与核心不是相互政治文化差异和经济利益争夺,而是其战略安全利益的歧异。只要美国坚持和强化基于独超强势地位的单边主义政策,美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会止息,且可能进一步上升与发展。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美欧联盟和整个大国关系势必产生深远影响。美欧冲突的深刻启示是:国际政治的根本驱动力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政治战略利益;大国之间的根本矛盾是政治权力之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不会自动转化为军事力量,更不能替代军事力量;美欧的矛盾冲突不会形成全面对抗,但也具有一定的不可调和性质。  相似文献   

13.
今年4月3—4日,北约峰会暨北约60周年庆典在法国东部城市斯特拉斯堡和德国西部凯尔小镇举行。本次峰会首次由两个国家且是二战中互为敌手的法德共同主办。美、法、德等国首脑在象征对立阵营分界线的莱茵河上紧握双手,宣示已是花甲之年的北约作为战后欧洲安全的捍卫者和跨大西洋团结的纽带仍然"老当益壮"。  相似文献   

14.
克林顿政府以经济为中心的内外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振兴美国经济,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已成为克林顿政府内外政策的中心考虑。美国这一重大政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克林顿执政后,以经济为中心,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建立国家经济委员会,提出振兴国内经济的全面计划,明确“加强美国经济安全”为对外政策的第一支柱,提出“公平贸易”的原则,在对外关系中开始把亚太作为地区重点,等等。克林顿的这些措施从长期看,对美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会起推动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经济仍将领先于日本、德国,美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不会发生逆转。在美、日、德经济实力的对比中,现在似还难作美国相对削弱的趋势将永远继续下去的定论。美欧日的经济矛盾与摩擦将继续加深,它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也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自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以来,两德走向统一的步伐快得惊人。积极主张统一的比德基督教民主联盟在今年3月18日大选中获胜,标志着两德的统一进程已“不可逆转”。当前,两德政府正在催马扬鞭,争取早日实现统一;作为二次大战战胜国的苏、美、英、法从它们的权利和责任以及各自的战略考虑出发,也都卷入了德国统一的进程。有关各方围绕怎样统一和统一成怎样的德国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公开  相似文献   

16.
李超 《国际资料信息》2012,(8):28-30,43
冷战后,德国逐渐抛却二战及两德统一的历史包袱,实施"正常国家"的对外政策,将本国定位为"位于欧洲中心的中等强国",积极强化和提高自身"软实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德国的"欧洲领头羊"地位已不容动摇。基于此,德国致力于调整外交政策,力图以自身实力影响和构建世界。当前债务危机肆虐、全球经济下行、中东动荡不安、非传统威胁增大,为应对局势,德国外交政策转型步伐加快,新时期的新特征不断凸显。  相似文献   

17.
自伊拉克危机爆发以来,德国和美国之间的分歧日益明显,裂痕越来越宽,矛盾一度发展到领导人之间明显表现出不友好的程度。德美关系面临着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和嬗变,对欧洲以至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德国在信息产业方面虽发展迅速,但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已经落后于其它先进国家,德政府为扭转这种局面,提高信息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信息经济的发展,保证德信息技术领域在欧洲的领先地位,提出了系列计划和措施。 一、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势头强劲。信息技术及通讯领域是德国目前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近些年一直以年平均10%的速度递增。1999年,德国信息技术及通讯行业的总销售额达2051亿马克,2000年达2409亿马克;今年将达到2610亿马克,增长速度预计为8.7%;到2003年,甚至可能会突破3000亿马克大关。德信息技术产业增长的最大动力来自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移动通信和因特网服务业等领域。目前,世界信息技术及通讯行业的市场总规模为3.4万亿马克,美、日是这一市场的主力,分别占有25%和10%的市场份额,德只占  相似文献   

19.
日本鸠山内阁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鸠山内阁外交政策大方向目前已经显现,即遵从现实主义,又增加一些理想主义色彩。它在对美关系上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坚持维护同盟关系,又打出对等外交旗帜,以图扭转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不利地位,为日本争取更多的自主与利益。与此同时,鸠山内阁加强与中韩等亚洲国家的关系,外交政策重心明显回归亚洲,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东亚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在积极推动美日同盟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其行为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日本在安全、经济和外交领域对自身大国地位的强调从未松懈过;另一方面,日本在政策实践时又表现出主动迎合和服务美国霸权利益的特征。本文认为,这一现象是日本试图同时兼顾提升同盟内部自主性与维护同盟关系的结果。从国家层面上看,日本作为美日同盟中的弱势一方始终都对同盟的不对称性心存不满,因而提升自身在同盟中的自主性动机也始终存在。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日本强化自身政治大国的诉求日趋强烈,而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面临的外部威胁发生重大变化则为日本提升自身在美日同盟中的自主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会。从国际体系层面上看,东亚地区在后冷战时代出现了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美日同盟的主题由经济向安全与政治回归;二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上升。该地区国际体系结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中美两极"的基本轮廓,从而限制了日本在美日同盟外部提升自主性的空间,迫使其不得不通过在美日同盟内部谋求自主性的提高来扩大国际影响力,其基本策略是在不断强化美日同盟和巩固同盟关系来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的同时,彰显自身在同盟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观诉求",从而实现借助维护同盟关系来有限度地提升自主性的基本目标。但从客观结果上看,日本在美日同盟中不断凸显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其与美国霸权利益的捆绑,这反过来又使它自己在东亚地区陷入更加不安全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