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决定了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 ,政府信用通过政府行为和政府官员等得以表现并影响社会信用。政府信守“规约”是造就社会信用的基础 ,政府坚持行政信用是维护社会信用的保障 ,行政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讲信用是建设社会信用的关键。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一要加强行政委托人的监管力度 ,二要加快依法治国的步伐 ,三要加强信用责任追究制度的建设 ,四要加快干部考评、选拔、任用的民主化、透明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 ,政府信用是最高层次的信用 ,其影响的范围和力度都比其它信用广大。政府信用主要表现为管理信用、服务信用、行政领导人信用等。政府信用缺失在法律、管理、行政人员、服务功能、行政道德等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提升政府信用的途径选择 ,可从建立科学完善的决策机制、政府监督机制、责任追偿制度、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用的评价标准、现状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既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又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信用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政府守信的内涵、评价标准、以及建设信用政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用与行政成本是现代政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它们联系十分紧密,政府信用状况对提高或降低行政成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信息非对称导致的政府信用流失会形成一定的行政成本风险,因此必须更好地从提升政府信用着手来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相似文献   

5.
现代信用应从一般的伦理道德标准上升为经济的、法律的规范,进而扩展到政治文明的层面。政府信用是构建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关键,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保障,是遵守WTO规则的基本要求。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必须从强化政府信用意识、减少政府行政审批环节、建设规范政府权力的法律体系、提高政府政策透明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五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政府信用缺失过程中过高的成本闲境,有利于我们找到正确的降低成本的路径.政府失信成本过高根源于政府信用建设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导致政府在制度、组织以及职能层面上的信用缺失.损害了政府的行政质量,增加了政府的成本支出和社会的资源浪费.控制政府失信成本的路径主要是加强信用建设,恢复政府在制度、组织和职能上的信用,实现成本资源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袁建军 《行政论坛》2012,19(3):32-36
政府创新已成为地方政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政府创新和政府日常行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需要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上得到回答。根据政府系统理论,政府行政行为可以分为要求性行政行为和支持性行政行为两大类。支持性行政行为在效用的产生时间、社会总效用以及最终命运上要明显优于要求性行政行为。而成功的地方政府创新更易以支持性行政行为的方式出现。因而,政府需要正视经济社会环境提出的各项要求,自觉提高创新意识,选择促进社会公民发展而非依政府意愿限制公民的行为,注重公民参与和多方合作,充分估计和应对创新中的内部阻力,加强分权和还权而非集权。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用是政府公信力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大指标。政府信用在于政府恪守职责,以有限的公共权力谋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堪忧,以政府政策、政府意识、政府职能、政府行为方面的信用缺失尤为常见。这与政府缺少现代行政意识、相关法制不够健全和封建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有着直接关系,此乃当前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它对政府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很好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政府必须大力提升其核心能力:即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行政生态平衡能力、行政整合能力、制度及手段的创新能力、基本社会公正的实现和维护能力、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公共信用能力以及自洁自律自责能力等。  相似文献   

10.
洪玫 《党政论坛》2014,(5):38-40
正政务诚信建设的内涵政务诚信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和责任,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信用,也就是说政府必须是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建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的前提条件。政府信用的作用在于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和经济行为,避免政府朝令夕改、倒债等失信行为,提高政府行政和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政府信用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恪守并有效履行其法定职责或对公众的承诺而赢得公众的信任。政府信用之本质在于政府恪守职责,以有限的公共权力谋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堪忧,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屡见不鲜。这与政府集权化、政府系统内部权力配置失衡、制约与监督的缺失与低效有着重要关系。转型期政府信用重塑,必须注重加强民主制度建设,通过建立以制约为主、监督为辅的权力约束机制和完善政府及官员的责任追究机制等来规范权力,从而确保权力为民所用,服务人民。  相似文献   

12.
王颖 《理论探索》2008,(1):132-133
转型期政府信用失范的理论根源是委托-代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背离,社会根源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体制根源是权力配置不尽合理.转型期重构政府信用,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建立刚性的政府行政失信行为惩罚机制,建立全面合理的政绩考评机制,加强对政府官员的诚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用建设述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建立信用中国关键是要建立信用政府,培养和造就信用官员。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社会以日益复杂且充满风险为主要特征的今天,使社会及个人对政府的信任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政府及其官员的地位、作用决定了政府信用建设必然成为社会信用建设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而政府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及其现实信用状况决定了政府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信用政府,才能有助于社会诚信的建立与支持。坚持以取信于民为核心,把握崇信、立信、守信三个环节是建立信用政府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用建设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用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 ,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民众中所形成的心理反映。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和体制优化的过程。政府信用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为此 ,加快政府行政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政府治理变革必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思想意识变化的要求,以国家政策趋向和地方创新实践为基础,实行民主行政。建构中国民主行政模式,需要政府树立民主与公共的价值理念,创新公共服务和协同治理的制度安排,并从技术操作层面加强政府的问责机制与公民的参与机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行政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服务型政府传递出的信息鲜明地告诉人们:政府再不是“官衙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转变行政理念。通过服务型政府创建活动,各级领导及广大干部对政府加强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新的深刻认识,“官即管”、“官本位”、“衙门思想”得到转变,服务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以服务为核心的行政理念正在形成。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各地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都把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基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各省向县(市)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600至900项,占省直部门行…  相似文献   

17.
急剧发展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所激生出的新的社会矛盾,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障碍,它们对政府的行政理念和行政行为创新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回应这些挑战,可以发现在城市发展中政府观念和作用变革的一些关键点,即必须突出行政伦理精神,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强化公共服务,重视公共政策的公正取向,面对立体多元的城市利益格局需要善于平衡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4年7月1日实施的《行政许可法》以人本理念为基础,着力构建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基础上的政府信用,在政府信用建构的原则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中集中体现了设权应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须为民,行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9.
优化地方政府规模,目的是要地方政府尽可能的以最少的行政成本提供最优的公共服务,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地方政府存在逻辑决定地方政府规模的公共服务维度。地方政府的官僚制性质决定优化地方政府规模的行政成本维度。  相似文献   

20.
“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客观条件。然而,当下在我国却存在信用缺失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困惑、产权制度存在缺陷、行政改革不到位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断提升诚信水平,要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入手,重点是建立信用制度和加强产权保护,建设法治政府和信用政府,大力营造“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