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顺有一手绝活,就是在葫芦上烫画.在京城百工坊,他的工作室只有十几平方米,墙上挂满了他烫的艺术作品.十多年来,每当这里的一件艺术作品被顾客买走,一件新的艺术作品就会马上把空出来的地方填上.而始终没有更换的,除了作品的作者外,还有桌子上塑料盘里的那把略显陈旧的铁烙笔.虽然接在铁烙笔一头上的电线已经被季顺换过了很多次,但最近,铁烙笔接口处的塑料层又开始脱落了,季顺只好在塑料层脱落处裹上几层透明胶,以防漏电.就是用这把铁烙笔,季顺在形态各异的葫芦上烫出了一件件令人惊喜的艺术作品.入行十几年,他没有统计过用这把铁烙笔烫出了多少艺术作品,但他敢肯定的是,没有一件是雷同的,每一件都有他独特创意.  相似文献   

2.
一、初晤 我于1993年5月14日下午接受了去奥斯陆谈判的使命.当时我的上级以色列外交部长西蒙·佩雷斯召我到他在耶路撒冷的官邸.我走进佩雷斯的起居室,只见他身穿一件羊毛衫,显得十分悠闲.精明能干的办公室主任阿维·基尔已坐在一张沙发上.我在佩雷斯对面的沙发上坐下.  相似文献   

3.
常茹娟 《工会博览》2014,(15):46-47
我的父母都是1933年出生的.今年已8l岁。父亲9岁成了孤儿,八路军收养了他,所以父亲是在部队里长大的。母亲因家境贫寒,7岁的时候被我的姥姥送给了别人。  相似文献   

4.
高校工会工作千头万绪,教代会、建家等项工作固然重要,但正像校党委书记李宗明所说:"保险工作也真的不是一件小事."现在我们吃的蔬菜上有农药,吃的肉里有激素,喝的奶里有三聚氰胺,吸到的空气中有微尘,各种污染如流弹般纷纷袭来,防不胜防.我们的教职工则不断"中弹",不少人因病致贫致困.为了维护教职工最根本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其他工会组织一样,北语工会也为教职工办理了保险和互助金.这不啻为他们穿上了双重"防弹衣",解除了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对此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2006年,王晓靖从部队转业到丰台地税局工作.在此后7年多的时间里,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从一名军人到公务员的转变,实现了从一名税务新人到岗位能手的跨越,成为一名税收工作实践创新的佼佼者. 2011年,市局编印了《税收业务操作流程》,当时卢沟桥税务所的税务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在掌握新的操作流程过程中存在很大困难,往往办理一件涉税事项需要很长时间,也容易因为纳税人的不理解引发不必要的矛盾.王晓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相似文献   

6.
初冬的一个傍晚,从网上买的东西及时送到了.开门的瞬间,一股子寒气让我打了寒颤.只见快递员哆嗦着站在门外,身上只穿了件夹克外衣,冻得通红的手里拿着货物.签字、拿货,他转身准备离开."小伙子!你等会儿!"我叫住他,随后从屋里拿出父亲的一件很久都不穿的棉衣递给他.他不好意思地接过它去,说了声"谢谢".他走后,我在日历上淡淡地写下:今天做了一件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7.
过程和结局     
我最初开始集邮的时候,爸爸把他收集到的一张张贴在信封上的邮票剪下来给我,我把它们泡在水里揭开.待干透之后一张张地放在集邮册里,经常翻看,觉得集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在集完整一套纪念邮票后和跟邮友调换到一张心仪已久的邮票之后的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8.
冯磊 《法制博览》2010,(16):23-23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曾经写到过一个“美女蛇”的故事?故事里讲,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有不安分的书生在院子里乘凉,突然听到有女子叫道:“书生——”等他回头看时,却只看到了美艳的半边脸。这个书呆子有了艳遇却不晓得保守秘密,居然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告诉他,遇到的是妖怪,于是给了他一件叫做“飞蜈蚣”的法宝。  相似文献   

9.
"五大能手"创评提升职工创新力 2012年,在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上,开发区昆山德企同步带轮制造有限公司22岁女孩朱雯名列榜首.刘开梓是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一名副经理,他带领部门全体同仁在研发岗位上钻研技术,勇于创新,申请技术专利超过百件,通过国家专利审核26件,其中发明2件,实用新型24件.他本人研发的新品通过国家专利审核14件,其中发明1件,实用新型13件,还有5项发明在审核中.他被企业授予"发明王"荣誉称号,2009年享受昆山市特殊人才津贴.  相似文献   

10.
板儿念书     
高梁红了,秋风凉了,板儿要念书了。 狗儿欢喜不已,一家人也把这当做头等大事来抓。狗儿进了一趟城,买回一个希望牌书包,刘姥姥去王店乡赶了一回集,买了一身李宁牌运动服,刘氏则把刘姥姥去荣国府要温暖时,凤奶奶送的20两银子,从银行里取出来,说要给板儿交学费。狗儿笑她头发长,见识短,如今实施义务教育了,上学不要钱,哪里还会用上银子,尽是放屁脱裤子,多那一道子。  相似文献   

11.
正我的父母都是1933年出生的,今年已81岁。父亲9岁成了孤儿,八路军收养了他,所以父亲是在部队里长大的。母亲因家境贫寒,7岁的时候被我的姥姥送给了别人。可以说,我的父母平生很少感悟过父母的爱,但他们却懂得人间父爱母爱的珍贵,他们把  相似文献   

12.
几块肉     
有一件事,是因为几块肉引起的,我伤害了一位老人,尽管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一直不能忘记,感到惭愧,内疚. 那是我二十岁的时候,刚参加工作.一天中午,我在单位吃午饭,食堂做青椒炒肉,芹菜炒熏干,这两样菜我都不爱吃,就到单位附近的一个小饭馆去吃午饭. 这家小饭馆临近大马路,又处在闹市区,名义上是小饭馆,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商店,卖什么的都有,卖百货的,卖鲜果的,卖面包牛奶的,炒菜吃饭的,样样俱全,人来人往,很杂乱.  相似文献   

13.
今年才27岁的他,驾驶8吨邮车还不到4年,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毛头小子.可他平时驾驶这8吨邮车负责拉运市内到昌平区的邮件,一趟活儿下来往返就是120公里,加上平时开私家车上下班又是120公里,一天他开车就要达到200多公里.不用说,他每天的驾驶里程就是放在全北京邮政里也是不多见的.因此,作为一名邮车职业驾驶员,他在队里虽然在年龄上是个小字辈,可是在驾驶经验和驾驶里程,尤其是在安全行车意识上,俨然有资格自诩为"老"了,也难怪有人称他是个"老"司机.他就是北京市邮政汽车运输局五队的驾驶员高楠.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作家与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今年春天,他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个座谈会,他赶到会场时,会议刚刚开始,主持人正在--介绍与会者.每个介绍到自己的人,都会站起来微微鞠个躬.  相似文献   

15.
天冷心热.只要一想起马上能见着自己的老婆孩子了,在这城市里遇到的一切不快就都算不得什么了.此刻,呆在火车站候车室里的于现金,正啃着刚从售货亭买的一个面包,默默地想心事. 他三下五除二吃完了面包,用手背抹了一把嘴.抬头四下一望,突然发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青年妇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看了下那青年妇女的周围,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情况,他忙提起自己的一个小包,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向那青年妇女所在的地方移去.他在人丛中穿行的过程中,眼睛一直没有离开那站起来的妇女的身影,那妇女先是把自己的包从地上提起来,放在了座位上,弯下腰收拾了一下包后,像等待他过来似的,他走到一半时,在人缝里看见那妇女举起双手,伸了个长长的懒腰.  相似文献   

16.
何金剑 《工会博览》2013,(12):53-53
大家觉着,老李这人有点古怪.譬如说吧,他的办公桌里总有袖套,而且只是一只,办公时右手常戴着.对,一只蓝底白点的布袖套. 又一日,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办公.老李进来了,拖椅子,拿抹布把桌子上的灰尘擦拭干净了,坐下.他在抽屉里捣鼓着,好像在找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7.
“吴海波当上老板了!”近日。在重庆工商大学,贫困生吴海波刚毕业就在一位老板的资助下创办起商贸公司的新闻,一时间成为了校园里人们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4年前。吴海玻从湖北荆州农村来到美丽的山城上大学,他便组建了一个计算机维修小组。坚持义务为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维修电脑,成为校园里亮丽的风景。吴海波的做法,最初也招来了人们的不解,甚至有人说他是沽名钓誉,可吴海波却坚信自己是在做着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8.
当我第一次看到他,他正作业回来.他一米七几的个子,黝黑的皮肤,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头发上还存留着清理小广告时的纸屑.他那朴实、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就是我的同事、北京环卫集团第三分公司道路作业三中心张元亮,同事们都叫他亮子,一名普普通通清理小广告的环卫工人. 在亮子的印象中,几年前的北京城大街小巷里都有着小广告的影子.电线杆上、人行道上、墙面上都贴着“办证”、“贷款”,它们被称为“城市牛皮癣”,清理过一波之后,没过几天又重新贴上.  相似文献   

19.
这件事发生在城市大街上,东关一个小青年在饭店酒后大打出手,砸椅捣桌,打伤店主,被公安人员拉到派出所。当指导员问他时,他狠狠给了指导员两记耳光,嘴里还不住地咒骂,又将指导员踢倒在地。指导员站起身只让所里同志叫他父母来把他领回去,明日酒醒再来交待情况。第二天青年听父母解释他昨天的作为,后悔至极,随父母到派出所作了深刻的检查,派出所只让他亲自去饭店包赔损失,就此了结此案。对此,他心里总感到不安,一天指导员把他叫去说:“你犯错误的严重性你是知道的,但你认错态度不错,我希望你真正改掉你的毛病,这里就不对你作处分了。”小青年感激地掉下了眼泪。 另一件事发生在一个县城里。几个小青年在饭店喝酒,不知因为什么打了起来,年轻店主拿起铁火棍打伤了一个青年,到医院缝了十七针,然后公安局又把挨打的几个青  相似文献   

20.
1999年从老家的特警学校毕业后,贾树庆只身到北京做了一名保安.16年“玩命”的工作,换来的是一本本荣誉证书和一座座奖杯.他也从一名默默无闻的保安,变成了小有名气的“名人”.不过,在贾树庆看来,16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融入到小区居民的生活中. 想要找到贾树庆并不难.记者走进位于石景山区的海特花园小区,随便问几位小区里的居民,都知道他.“王大姐,您接孩子去啊?”“这几天真是麻烦你们了,风大,叶子满地都是.”巡逻的过程中,不管是小区里的居民,还是环卫工人、物业维修人员,贾树庆总是很热情地打招呼.而这些人见到贾树庆也总要聊上几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