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性与道德     
於兴中 《南风窗》2013,(9):97-97
中国人讲究说理,但不注重推理,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认知方式的不同。类推是根据例子的弱式推理,以例子也就是榜样为基调。中国人为什么与西方和其他文明传统下的人不同?为什么中国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制度偏好和行动模式?关键或许在于中国的文明秩序以心性为核心,区别于以智性和灵性为核心的其他文明秩序。心性的体现,在于人的情绪、感情  相似文献   

2.
梁晓 《南风窗》2008,(13):20-22
谁再劝中国领导人说,石油企业兼并必须遵循"市场规则",首先得回答,日本为什么不能遵循"市场规则"买到足够的石油资源?  相似文献   

3.
李玲 《南风窗》2014,(16):45-46
<正>中国知识界的使命就是思考如何将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与西方文明的优秀部分集成,升华出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体系。最近,关于北京大学建立燕京学堂的争议搞得沸沸扬扬,校方说法是,建立燕京学堂、开设"中国学"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树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而什么是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如何树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北大校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清楚,在学术界这些问题也还没有共识,甚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值得我们持续不懈地探索。鹦鹉学舌该结束了在当代中国,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4.
陶杰 《南风窗》2011,(6):100-100
中国文化的主流重实利,单身一律遭标签为"情感输家",90后也相亲抢嫁,对女性最刻毒的咒骂,莫过于"嫁不出去"。中国国力强盛,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何不另设"七夕会",取代西方的情人节——难道中国人不懂谈情,也要学西方?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精神     
<正>城市,尤其大城市,人们普遍缺乏归属感。怎么提高城市的归属感?最重要的方法是提高城市的精神,培育每个城市独特的东西。市的归属感?最重要的方3年前我写了一本书,比较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很多人提出批评,质疑所谓的"东方"有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比方说,印度、印尼、中国、马来西亚这些亚洲国家有没有所谓的一种亚洲价值观。包括西方,所谓的"西方"有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呢?—好像加拿大的价值观与美国的价值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加拿大比较受社群主义的影响,但是美国就比较偏自由主义。再到欧洲,每个国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说实话难,这是古人早就知道的。《伊索寓言》中的"旅人和名叫'实话'的女子"正是讲这个道理的。有人在沙漠旅行,发现一个孤单的女子,她的目光凝视着地面。旅人问,你是谁?女子回答,我的名字叫做"实话"。旅人又问,你为什么远离城镇,到这荒凉的沙漠上来生活呢?那女子回答:因为以往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说谎,而如今你和人交谈,听到的全是谎话,再也没有实话的容身之地了。作者评论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爭正式揭发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中国几十万大军败于仅有几千人的英国军队,这是为什么?战爭的失败极大地刺激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冷靜地看到了西方的长处,中国的短处,因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爱国者魏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8.
GDP大博弈     
贾晋京 《南风窗》2014,(5):51-53
<正>GDP广受关注的部分只是一个数字,但数字背后的体系却异常复杂,GDP的运用是世界治理策略的大博弈。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一种困扰同时存在:为什么世界第二的GDP规模没有给中国人带来经济强国的感觉?19世纪的英国可以用机织的廉价"洋布"使中国手工生产"土布"的农户纷纷破产,让中国人对何为工业有了直观印象,也留下了沉痛的历史记忆。兔走乌飞,时至今日,英国工业早已衰落,能够用机器化大生产制造出世界上最多种类、最廉价工业产品的国家是中国,为什么英国仍是发达国家,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9.
奥运三章     
庄礼伟 《南风窗》2008,(16):50-52
北京奥运既然是以"人文奥运"为目标,那么与奥运相关的一切事项,都应以人文主义为指针,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办一场盛大的中国文化秀。奥运前中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如果说围绕奥运和西藏问题的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对抗与喧哗,仍然只是聚焦于具体政治议题的表层对抗,那么在水面下搅动起这些波澜的因素又是什么?中国与西方真正发生剧烈的肉体碰撞,是在19世纪。此前西方对中国的观感仍然是朦胧的和主观的,例如17、18世纪欧洲的一些文化人怀着对西方君主专制的痛恨,把中国想象成一个由贤明皇帝领导下的现世乌托邦,这位皇帝从哲学家和知识分子中间选任官员,政府公正,国家太平。  相似文献   

10.
禾刀 《南风窗》2014,(13):96-96
<正>一般而言,科学家总是习惯以与"史"不同的方式去勾勒全新的未来,历史学家则总是努力从过去的历程中梳理人类发展的普遍轨迹。或基于这样的职业习惯,本书中,身为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的伊恩·莫里斯试图从历史中解答两大命题: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未来将发生什么?  相似文献   

11.
引言:从上海姑娘谈"颜色革命"说起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有些人总是说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专制的、集权的或威权主义的"制度.他们由此陷入自己设置的逻辑困境:一个这样"反民主"的制度,为什么会得到14亿多中国人民的拥护而没有发生像"颜色革命"那样的反政府运动?为什么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问题时,取得那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正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变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必须要解决现代性问题,而中国特色现代性的建构和生成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当代中国解决现代性问题,既要克服西方现代性的弊端,又要吸收西方现代性中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因素和肯定成果,找到立足中国、扬弃西方现代性的路径;要正确回答和处理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关系,需要屏弃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建构中国特色现代性,需要找到西方现代性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种精神     
人的精神世界是无比丰富的,这种丰富是构成人类世界的基础之一,是人们热爱生活的理由之一.每当我们问一个人:你为什么爱生活?他回答的背后肯定包括这样的理由——因为生活里不止存在我一个人,所以,我可以有爱和被爱;因为生活里有万物万象,所以我可以说出这个是美的,那个是丑的……包括人多样的精神世界在内的世界的互异性和多样性就是这个世界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邓晓芒 《南风窗》2010,(1):100-100
<正>近年来,"潜规则"这个词频频出现于媒体,比如某某女星被"潜规则"了,或某某向某某行贿是业内的"潜规则",等等。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到底什么是"潜规则"?为什么要"潜"?既然"潜"了,又何来约束力?人们为什么要服从它?直到最近,我才略有所悟:原来所谓的"潜规则",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15.
南书房     
赵义 《南风窗》2010,(14):96-96
<正>做五四研究的人非常多,却几乎没有人谈到当时的政治史脉络:这个运动是怎么回事?它到底是怎么运作起来的?和当时政局是什么关系?和当时的政客、军阀什么关系?为什么五四过后北洋就分裂了?本书试图回答以上问题,并证明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各个军阀和政坛派系都在捣鼓五四,而五四最终对于民国政治的走向,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任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化工一厂裂解车间主任的陈德烨从清华大学到燕化,从设计院到生产一线,从仪表专业到化工专业,经历了很多的转折。有很多人问过他,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陈德烨引用钟南山院士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说过的一句话作为回答:"也许我是在追求一种未知吧。"  相似文献   

17.
郗商 《工会博览》2005,(2):71-73
中国在变;北京在变;我们的生活需求在变。这个"变"的背后是什么?各行各业的回答不尽相同。北京西单友谊集团西单商场黄金珠宝柜台的王迎用自己的工作业绩,用自己的心做出了既简单生动又深刻朴实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石勇 《南风窗》2013,(26):88-90
2013年,"土豪"的大众话语狂欢,是一种高级版本的"弱者的武器"。在一场命名游戏中,中国社会确实"被土豪化"了。准确地说,中国社会的文化心态="屌丝化"+"土豪化"。一个在社会中低层,以及底层挣扎谋生的人,无论他是写字楼白领、服务业职员、小生意人,还是农民工,在粗鄙的权贵、富人阶层面前,今天还能有什么心理优势吗?利益分配的食物链,也就是心理的食物链—当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人在利益上吃定大众时,在心理上当然也吃定了。但回答是:有。战场转移到了文化  相似文献   

19.
人说是:西方文化是男女文化,中国文化是饮食文化,可曾知吃喝文明下的奥妙玄机、百态众生!常言道:"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人活在世上,要充饥,要御寒,如同要结婚  相似文献   

20.
余光益 《南风窗》2010,(8):88-89
如果你对所谓的"右翼美国"一无所知,你就算不上真正了解美国,你对美国的很多社会现象亦无法理解。比如,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拼命捍卫持枪权、反对堕胎和同性婚姻合法化?为什么美国的大部分州都保留了死刑?为什么超过半数的美国人不相信进化论是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