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这是2018年1月18日晚,协和医院一位年轻女医生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条短信: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人称"京城洋教头"的丁广泉先生,2018年1月18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73岁。丁先生这一走,带走了许多欢歌与笑声,留下无数惋惜与叹息,引人思考什么是真正艺术家的尊严与体面。他带出了70多个国家100多个相声徒弟刚开始,称呼他为"丁老师",后又叫"丁先生",叫来叫去,丁先  相似文献   

2.
正1989年2月的元宵节,我应邀出席北京电视台在前门大碗茶茶馆举办的元宵联欢晚会,见到电影大师谢添,戏剧大师于是之,著名导演凌子风,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孙毓敏,相声艺术家李文华,话剧表演艺术家郑榕,著名影星宋佳等艺术界熟人。那天最使我高兴的是听到了相声大师马三立的相声。马先生当时已有75岁高龄,人虽瘦,但底气很足。他的相声过去只  相似文献   

3.
正相声是北京特产,不过老北京人听过相声的很少。因为从前相声演出只在天桥、庙会和鼓楼钟楼后的那块平地。平地上画个圈儿,就算"剧场"了,圈大人薄最多也就四五十人。上世纪40年代初,偶然机会相声忽然有数百听众于一堂,那是在放映电影后加演的。原因有部电影新片上演,名《锦绣歌城》,是由两个相声小演员主演的。当时隆福寺街的"蟾宫"电影院不失良机,在放映该片后特安排那两个小演员,在银幕前不足一米进深的台上说相声,大受欢迎,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4.
范振钰是国家一级演员,我称他为“相声表演艺术家”,他不同意:“上面还有马(三立)老呢,我哪称得上艺术家呀!”我解释:“您是名人,现在不是都把名人称为这个家那个家的吗?”范老闻言正色:“什么名人?谁封的?”“还用谁封?范振钰这个名字,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吧!”范老不以为然:“40 岁往上的人,可能知道我,年轻的就不好说了。”这可能也是事实。如今的年轻人,迷相声的不多,何况范老早已退休赋闲,他又是个不喜张扬,不爱凑热  相似文献   

5.
他叫王岩,是中学语文老师.我和他一同从师范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已经近10年了,到明年我差不多可以申报高级教师资格了,可是他还是中学二级教师,所以大家给他起了绰号叫"王二小".  相似文献   

6.
2014年春节,著名相声演员大兵在东方卫视名牌栏目"笑林盛典"上表演了新创作的相声《教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一个个令人开怀大笑的包袱,指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误区,使人们在笑声中引发思考,表演结束后观众们盛赞大兵这段相声紧贴生活,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朋友     
那年我11岁,正是踌躇满志的年龄。我记得那是1964年2月份,我在新南威尔士州中北部海岸的一所小学里读书。我终于成了"大孩子"了,因为那年我上了小学最高的年级。我的新老师是柯里斯赫莫先生,他是一个性格活泼的人,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课常常以高唱《雪河来客》而告终。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2007,(4)
我相信"一个父亲胜过100位校长"。我的父亲不是老师,不是官员,只是一个读过初小的农民,初小还跳了一级,只读了3年,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胜过100位校长"。稻子将要登场的时候,要做场,刨土、整平、浇湿,然后用碌碡压平。那次,父亲挑水浇场的时候,只见他身子扭了一下,没歇担,继续重担在肩,到夜里才听他说脚板有些疼。那是忙  相似文献   

9.
曹世钦是我的老领导和老师。他诗歌和散文写得漂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上中学的时候,便读过他发表在报刊上的诗歌,他在书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我家客厅墙上新挂上了老曹赠我的一幅画儿。画面上是三组花儿,中间是一个长颈玻璃花瓶里插的菊花、梅花;右侧一个花架上摆放的是花盆里盛开的兰花;左侧一个凳子上摆放的是一个水仙盆,里边有一簇盛开的水仙花。他在画的右上角题写了这幅画的题目和作画时间及作者:"天趣盎然甲戌菊月世钦"。"甲戌秋月"即1994年的秋天。  相似文献   

10.
爱情抑郁症     
罗克 《新青年》2004,(11):25-26
我和杰伦是邻居,从小就在一起玩,读小学的时候,还在同一个班.记得在三年级时,一次班会上,讨论主题是有关个人理想.我当时第一个举手发言,立志未来要做一名白衣天使,那个年龄,"天使"两个字在我心目中是那么神圣.杰伦紧跟我站起来发言,说他一定要当一名医生,老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抱负,他转过头看了我一下,然后才朗声说道:"因为医生可以和护士永远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他喜欢搞笑,带给身边人总是无数的欢笑;他面相慈善,给人以值得信赖之感;他功力深厚,阅历丰富、满腹经纶,是年轻人的好老师、好长辈……他的心态永远就像"老顽童",是青少年的好朋友。去年此际,我伴着他在科尔沁草原播种了散文诗新的种子。今年今日,他却不能再回到那里去欣赏美景,我只有在思念中,伴着怀念仰望蓝天,看着他正携着星光远行……  相似文献   

12.
子非鱼     
我的同事张老师是个很有趣的人,他兴趣广泛,而且一旦爱上了某件事,那个痴迷劲啊,简直无人能及.张老师和我同一年毕业分配到学校教书.刚参加工作那会,我和他都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里.  相似文献   

13.
正好学生逼着纪老师"长进"。纪老师又开始大规模"进补"。他说,观众在《百家讲坛》听到的很多东西都是那个时候积淀的。在进补历史的同时,他也在努力跟上时尚,毕竟教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观念、语言、交流工具都日新月益,一不留神就完了。于是,纪老师也与时俱进地学电脑、上QQ,发微博……用孩子们最熟悉的方式与他们沟通。纪连海的"成名"得益于他的学生。恰恰是那个曾经当堂指出他错误的学生阎天,把他  相似文献   

14.
正他大概是百家讲坛上最不帅、言语最直白、背景最草根的老师,却创下了别人难以逾越的收视高峰,粉丝"海米"遍布天下。打开纪连海的腾讯微博,这位大V笑容可掬的头像旁边写着:"任教于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的一名普通历史老师,每周14节课。"而属于他的标签是:拒绝出口成脏、微博控、旅游、爱狗。当老师,让他真成了老师早已被贴上著名学者、学术超男标签的纪  相似文献   

15.
时空命案     
花涯 《新青年》2015,(2):57
[一]我叫王勇胜,今年8岁。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别的小朋友会这样敌对我。明明是他们有错在先,我只是没收他们的糖去告诉了老师而已,这难道也有错吗?我们难道不是要做一个正直、无私、善良的人吗?小溪里是我颓唐的影子,然而忽然间,却又映出了一个大人的身影。他来到了我身边,我看到他的脸上有一颗黑痣,在同样的地方,我也有一颗。"喂,小家伙,一个人很无聊吧?要不要和叔叔一起去玩?"我抬头看他,  相似文献   

16.
好吃的歌     
看龙年春晚,印象最深的就是群口相声《小合唱》,当相声演员和歌唱演员混搭,曲艺和音乐跨界,所衍生出的作品的确让人耳目一新.然后,我开始浮想联翩:如果让饕餮客和歌唱家混搭一下,让美食和音乐相互跨界,所碰撞出的歌曲一定很好吃.  相似文献   

17.
正12月13日,曹禺老师已经离开我们整整20周年了,在这个令人思绪万千的日子里,他生前的一席讲话仿佛仍然清晰地响在我的耳边。众所周知,曹禺老师创作上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像是受了某种束缚,放不开手脚,既不能符合客观环境的要求,又不能与自己的心灵和洽,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非常痛苦的状态。这种痛苦的现象之一就是在议论创作问题时,他常常会"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会"话到嘴边留半句",不大愿意把心里话和盘托出。然而,经过"文化大革命"地狱般的折磨和考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有了很  相似文献   

18.
刚从师范毕业的时候,我被分到了一个乡村小学任教。白天上几节课,晚上就在小学校里住校。同我一起住校的还有大兵和春子,和我一样,都是刚上班不久没有女朋友的光棍老师。我们仨把学校的一间小房当做厨房,轮流买菜做饭,过得倒也优哉游哉。可是,接连几天,我们买回来做菜的内一放在厨房就不见了。我们正怀疑是有学生拿走时,小学校的校长对我们说:"我这几天常看见只黄狗在校园里跑来跑去,也许是它偷吃了吧。"我  相似文献   

19.
常开笑口     
正要说出书,我认为我似乎没什么资格。有人就说,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呢?是那些有丰功伟绩,或者做出了一些鲜为人知、十分惊奇或者很精彩的事情的人吗?而我显然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人。我创作过相声,我演过相声,但是我创作的作品并不是很多,我演得也不是十分精彩。可以说四句话就概括了我:创作不大点,演出不起眼,干了大半辈,落个半熟脸。有人说这是谦虚之词,但我觉得这是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20.
赵永金书法     
我和永金的最初交往缘于他寄来的《赵永金书法篆刻作品集》。我们多年未曾谋面,靠的是电话交流,作品交流。永金每有新作,必寄我一观。我从诸多展览和书籍中所了解的一段段印象,逐渐地累加而清晰起来。因为时空的距离,对他评价就更直接、更客观。在我看来,永金对于书法篆刻有一种宽容而闲淡的"游于艺"的心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在玩赏中取得不凡成绩,但他创作用功极勤,深感不于老实处勤奋用功,将难有所成,在勤奋中获取新的灵感,不流于虚伪浅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