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的HPLC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华  吴家文 《法医学杂志》1997,13(2):65-67,76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检测了治疗量及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以治疗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96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随死后时间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吗啡浓度水平与死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以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12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无明显变化.死后24h、48h及96h.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逐渐升高(P>0.01),其递增强度不如治疗量吗啡组大鼠的明显.本研究证实死后尸体心血吗啡浓度明显受生前剂量的影响,且死后96h内,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不断增高.本文初步探讨了死后心血吗啡浓度变化发生的可能机制.为海洛因或吗啡中毒死亡的血液检测结果评判及死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吗啡染毒大鼠死后体内吗啡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慢性吗啡染毒大鼠死后,在不同时间尸体内吗啡公布的变化。发现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吗啡在大鼠CNS的分布无明显改变;其它内脏器官组织中吗啡分布则有明显改变;内脏脂肪组织原未查见吗啡,随死后时间延长,吗啡含量增加.证实大鼠染毒死后尸体内吗啡存在重分布现象。初步讨论了死后体内吗啡分布的变化与死后时间的关系,为吸毒致死后尸检取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氯胺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变化规律及温度对再分布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室温组24只、冷藏组18只)和1个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以氯胺酮290mg/kg灌胃,45min后缺氧处死,分别置于室温(24℃)和冷藏(4℃)条件下,于死后不同时间(0、12、24、48h)取心血、外周血、肝、肺、肾、心肌、大脑,检测其中氯胺酮含量;对照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各对应组织器官样品为空白对照。血和组织样品中加入内标物SKF。。后碱化,乙酸乙酯萃取,GC/MS全扫描定性,内标法、工作曲线法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室温条件下,大鼠死后48h内随着死亡时间延长,心血、肺、肝中氯胺酮的浓度呈升高趋势(P〈0.05),肾脏中氯胺酮的浓度先升高后下降(P〈0.05),外周血、心肌和脑中氯胺酮的浓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冷藏条件下,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心肌外,各样本浓度均低于相应时段室温条件保存的样本。结论氯胺酮在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温度对大鼠死后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死后时间组织中吗啡免疫组化检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不同死后时间组织中的吗啡。方法应用抗吗啡兔血和SABC法对不同死后时间大鼠肝肾组织中吗啡进行了检测。结果初步发现死后27h仍可在肝肾组织普通石蜡切片上检出阳性染色。结论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以检测死后组织中的毒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血液流动对体内药物浓度再分布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组(各24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入40mg/kg氯胺酮,1.5h后处死,其中一组立即结扎主动脉,另一组不结扎;家兔尸体仰卧位室温下保存,分别于死后0、3、6、12、24、48、72和96h解剖并采取组织和体液样本;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样方法解剖取相同样本。所有样本采用GC/MS和GC-NPD法检测样品中氯胺酮含量。结果两个实验组家兔尸体放置96h内氯胺酮含量,除尿液各时间点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两组家兔其余各类样本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尿液外,各类样本两个实验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扎组和不结扎组心血与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比值分别为0.90~1.03和0.90~1.02。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的血液流动不是体内氯胺酮发生再分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探索检测肺锶含量鉴定溺死的法医学意义,及水中浸泡时间因素对肺锶含量的影响和本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用ICP检测溺死及死后入水浸泡时间较久的不同时间组(48~96小时)的家兔肺锶含量。结果表明:溺死组肺锶含量显著高于死后入水组(P<0.01),死后水中浸泡时间(4天)对肺锶含量无明显影响,3例实际检案检测结果证实,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皮肤切创后E-选择素表达规律及法医学意义。方法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活体切创组(30min~7d12个时间点)、死后切创组(30min~3h3个时间点)、死后稳定性组(-20%6h-7d9个时间点,25%6h~3d5个时间点)。在大鼠头部建立皮肤切创模型,按设定的时间点取皮肤检材,运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血管内皮E-选择素的表达规律。结果在活体切创组中,伤后1hE-选择素在血管内皮细胞内即呈阳性表达,持续至伤后7d,且随时间变化呈规律性表达。在正常对照及死后切创组未见阳性表达。死后-20%稳定性组各时间点E-选择素表达与死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5%各时间点与死后即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选择素在创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内特异性的表达具有时序性规律,且低温条件下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氯胺酮在大白兔体内死后弥散过程和再分布机制。方法 48只实验大白兔随机分为8组,采用缺氧处死后以150mg/kg氯胺酮灌胃,尸体仰卧位于室温下放置;在0~96h内分8个时间点各解剖1组,提取体液和脏器组织样品;采用GC/MS法定性结合GC-NPD法定量检测样品中氯胺酮含量,并计算心血/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的比值。结果大白兔死后氯胺酮灌胃尸体放置96h内,脑、尿液、玻璃体液、左上/下肢肌肉样本中均未检测到氯胺酮,心血、外周血、心肌、脾、肾、肝、肺、胆汁中氯胺酮含量随死后时间呈动态升高的变化;其中距离胃较近的组织(如脾)较早检测到含量较高的氯胺酮,而距离较远的组织或体液中氯胺酮含量较低且较晚检测到;心血/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比值为1.73。结论氯胺酮在家兔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从胃到器官组织、心血顺浓度梯度弥散是主要机制。脑、玻璃体液、尿液、肢体肌肉不受死后弥散的影响,可作为生前服毒与死后染毒氯胺酮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不同死后时间组织中的吗啡。方法 应用抗吗啡兔血和SABC法对不同死后时间大鼠肝肾组织中吗啡进行了检测。结果 初步发现死后27h仍可在肝肾细胞普通石蜡切片上检出阳性染色。结论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死后组织中的毒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死后48h内家兔体内氯氮平再分布规律,为相关法医鉴定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取家兔15只,随机分为5组,以氯氮平灌胃,分别于死后0、6、12、24、48h取心血、外周静脉血、尿液、肝组织检测氯氮平浓度。结果家兔死亡后心血、外周静脉血、肝脏氯氮平浓度不断升高,尿液氯氮平浓度不断降低;死后早期浓度变化率大于晚期浓度变化率。死后48h心血、外周静脉血、肝脏、尿液氯氮平浓度分别为死后0h各检材氯氮平浓度的418%、193%、154%和29%。结论死亡一段时间后,提取生物检材,检测出的氯氮平浓度并不能准确反映刚死时的实际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组织中自生醇直接进样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建立犬尸体中自生醇研究模型.观察犬尸体中自生醇的产生情况。方法犬经CO2处死,置于室温,分别于死后0、2、4、8、12、24、48、72、96、120h采集样品,样品匀浆后(体液除外)离心去上清,内标溶液1:2(体液为1:4)稀释,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法定量。结果甲醇、丙酮、乙醇、正丙醇、异丁醇、异丙醇、正丁醇、异戊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77±0.01)、(3.42±0.01)、(3.87±0.01)、(5.92±0.01)、(7.54±0.01)、(7.92±0.01)、(10.33±0.01)、(13.55±0.01)min;大部分组织如心血、下腔静脉血、尿、胆汁、肝、脾、肺和肾在犬死后12h可检出乙醇,肌肉、玻璃体液、和大脑分别在死后48、72、96h检出乙醇;乙醇和正丙醇的生成存在正相关。结论死亡犬体内会产生自生醇,尿中检出乙醇不能判定为生前饮酒,在涉及乙醇的法医学检案中。特别是腐败样品.应注意自生醇对乙醇定性和定量可能造成的影响,应采集不易腐败的组织如玻璃体液、肌肉或大脑,检测乙醇及自生醇含量,并观察与正丙醇的比例关系来进行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12.
急性吗啡中毒大鼠主要脏器内吗啡分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急性吗啡中毒大鼠随给药和死后时间延长 ,主要脏器内吗啡的分布变化规律 ,为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者尸检取材提供依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 ,观察 44只尾静脉注射吗啡的大鼠。从给药后 15min到 5h ,从死后即刻至 48h ,脑、肾、心、肝等脏器内吗啡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注射吗啡后短时间内各脏器均有吗啡存在 ,主要分布在某些实质细胞的胞浆内 ,且随时间延长吗啡含量上升 ,达高峰 ( 1h)后逐渐减少或消失。不同组织器官的吗啡含量及其变化速率差异巨大。脑内吗啡出现早 ( 15min) ,消失晚 ( 5h) ,峰值高 ,死后衰减慢 ( 4 8h仍呈强阳性 )。肾脏次之 ,但明显优于心、肝。免疫组化SP技术可作为一种鉴定吗啡类毒品中毒的特异性方法 ,脑、肾是其较理想的检材  相似文献   

13.
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微管蛋白降解规律的初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微管蛋白(tubulin)的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大鼠经切断股动脉致失血性休克处死后,置于RXZ智能型人工气候箱内,实验条件设定为:20℃恒温,湿度50%。分别于大鼠死后0、1、2、3、5和7d时剖取心肌和肺脏组织,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和肺脏tubulin的含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ubulin在正常大鼠心肌和肺内高表达,死后1d时其含量已开始下降,至死后7d时仍可检测到微管蛋白的存在,但tubulin在肺脏内的降解速度快于心肌。两种组织内tubulin含量随PMI变化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分别为:心肌Y=-1726.Ix+14083,r=0.9684;肺脏Y=-1439.89x+12041,r=0.9808。结论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tubulin的含量逐渐减少,与PMI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金刚烷胺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金刚烷胺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L组、M组、H组),按治疗极量、LD50和2LD50灌胃,未死的按照LD50平均死亡时间处死,仰卧位置于20℃条件下,按照0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采集心血、外周血、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并检测金刚烷胺的含量。结果 治疗极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血、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6 h前下降随后上升,在脾、肾、脑、肌肉和睾丸组织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都较为稳定,并于96 h点达到峰值,但在肺脏中的含量随时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均在死后24 h前有下降趋势,随后上升,在外周血、脾、肾、肌肉中的含量于死后48 h点达到峰值,在心血和睾丸中的含量于72 h点达到峰值,在肝、肺、脑中的含量于96 h点达到峰值;2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12 h前有下降趋势,在肺、脑、肌肉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均有下降趋势,在心脏、肝、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戒断大鼠部分脑区PSD-95的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吗啡依赖戒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递增注射盐酸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1周、2周和4周模型,自然戒断后,观察海马、纹状体、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PSD-95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纹状体PSD-95的含量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而在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则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再逐渐降低。各组问两两比较,结果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不同脑区不同戒断时间PSD-95免疫组化变化不同,提示部分脑区可能参与了吗啡的戒断记忆。  相似文献   

16.
家兔死后红细胞内钾钠离子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Gu JP  Liu AB  Song M  Chen GX  Han YX  Wang JB 《法医学杂志》1999,15(4):199-200
研究了40只家兔死后不同时间心血红细胞内钾钠离子含量变化及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发现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随死亡时间增加呈线性下降(r=-0.829,P<0.025)。在死后0-48小时,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与死亡时间显著相关。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在死后48小时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犬体内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观察温度对其死后再分布规律的影响。方法雄性杂种犬18只,盐酸布比卡因(5mg/kg)硬膜外麻醉致死,随机分3组,分别置于室温(20~23℃)、4℃和-20℃,于死后0、2、4、8、24、48、72、96、120h同一尸体提取心血、周围血、肝和大脑,GC-NPD、GC-MS法检测其中布比卡因含量,比较其各组含量变化。结果室温时心血、周围血和大脑的死后再分布现象较明显且复杂.4℃时死后再分布现象较室温下弱且缓慢。-20℃时4种检材中布比卡因的再分布现象进一步减弱。结论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可发生死后再分布.低温保存可延缓或阻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18.
Liu Y  Kuai JX  Zhang YW  Wang YY 《法医学杂志》2008,24(3):165-167,171
目的观察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肌、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肌动蛋白(actin)的降解规律,为晚期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断寻找客观指标。方法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经机械性窒息致死后.分别置于20℃恒温箱内,于0、24、48、72、96、120和168h后剖取以上器官,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织内actin的含量,SPSS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大鼠死后上述各器官actin含量均随PMI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与PMI相关,决定系数(R2)均在0.75以上。但actin在上述各器官内的降解速度有显著差异(P〈O.05),在脑组织中降解速度最快,其余依次为肺、脾、肝、肾、心肌和骨骼肌。结论尽管大鼠死后心肌、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actin的降解规律具有组织差异性,但是actin在上述组织中的含量变化与PMI相关.有助于较晚期PMI的推断。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中枢神经系统毒理病理不同时程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时程大鼠吗啡依赖相关脑区,即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豆状核、杏仁核、海马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并对突触进行计数,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吗啡依赖大鼠6个依赖相关脑区均出现神经细胞固缩或肿胀,神经纤维肿胀,线粒体肿胀、畸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突触数量增多;胶质细胞、脑膜下淋巴细胞增多,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显著,并可见胶质结节形成。吗啡依赖8周组、4周组, 大鼠突触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增多,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吗啡依赖8周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吗啡依赖1周组、2周组大鼠比较,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神经细胞呈缺血缺氧性及退行性改变,突触数量增多,并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而明显。  相似文献   

20.
大鼠溺死后气管纤毛变化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大鼠溺死后不同时间气管纤毛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溺死大鼠气管纤毛局部紊乱,杯状细胞顶端开口增多,纤毛表面粘附有较多的絮网状结构.随死后时间延长,纤毛出现粘结、倒伏、结构破坏、消失等死后变化.结果表明,用扫描电镜观察上述变化有助于溺死死因诊断和死后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