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韩经济合作的前景将更加光明——访韩中民间经济协议会金相厦会长在中韩建交五周年之际,1997年10月5日,本刊记者前往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韩中民间经济协议会办公大楼,就与中国经贸合作有关的一些问题对为韩中民间经济交流与合作做出巨大贡献的韩中民间经济协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韩中建交到现在两国确定建立韩中战略伙伴关系期间两国在政治、经贸、教科文以及其他方面关系的发展,并对当前中韩两国民间的冲突因素做了分析,重点探讨和解决韩中民间所存在的反中、反韩情绪。  相似文献   

3.
林丽 《当代韩国》2011,(2):116-124
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韩国语与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虽然不属于同族语言,但却同属汉字文化圈。在现代韩国语词汇中,按照韩国《韩国语大辞典》的分类,汉字词的数量为81362个,在整个韩国语的词汇中占53%。但由于历史的变迁,时至今日,有些韩中同形汉字词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有的是意义范围的扩大,有的是意义范围的缩小,有的甚至是意义范围的转移。本文以将以韩中同形汉字词为对象进行分类研究,希望本文对学习韩国语的中国学生在理解并正确使用韩国汉字词时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祝词     
尊敬的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金学俊理事长: 各位学者、各位来宾: 不久前,中韩两国人民怀着喜悦的心情共同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韩建交10周年纪念日,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欣闻为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而举行的“第十次韩中论坛”学术会议在汉城召开,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本次韩中论坛学术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请允许我向为筹备本次会议而付出辛勤劳动的中韩两国的各位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5.
《当代韩国》2008,(4):I0002-I0004
2008年12月6日,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当代中国》杂志社与韩中文学比较研究会在韩国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了“韩中关系的新发展与《当代韩国》的角色”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目的旨在对当前韩中关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当代韩国》杂志社如何在形势变化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刊物的作用进行探讨。此次会议共有中韩两国的20多位学者参加,共提交论文17篇。  相似文献   

6.
月禾 《当代韩国》2008,(4):98-98
2008年12月6日,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当代中国》杂志社与韩中文学比较研究会在韩国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了“韩中关系的新发展与《当代韩国》的角色”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目的旨在对当前韩中关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当代韩国》杂志社如何在形势变化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刊物的作用进行探讨。此次会议共有中韩两国的20多位学者参加,共提交论文17篇。  相似文献   

7.
中国25所大学韩国语统编教材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中韩两国教育界,语言学界已先后举行过三次会议共同商讨统编韩国语教材。在中韩建交3周年和国家主席江泽民正式访问韩国前夕,由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和韩国21世纪韩中论坛共同主办的“中国25所大学韩国语统编教材第四...  相似文献   

8.
中韩建交三周年回顾金荣国韩中两国于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丢掉了两国间不幸的过去,奠定了两国间新的协作和共同繁荣的基础。建交后三年间,两国间交流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此,让我们简单回顾两国间交流的状况,提出进一步加强友好协作的方法。东北亚的新时代韩中交...  相似文献   

9.
2014年7月3日习近平主席对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通过这次在东北亚安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访韩,韩中两国建立了"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次访韩中,习主席首次提出了韩中关系的"四个坚持"原则。以此为基础,为了在外交和安全领域中实现韩中关系的实质性成熟,双方决定将各种战略对话和高层会谈机制化;在经济领域中决定年内尽早完成韩中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建立包括金融在内的高度经济合作框架。此外,在加强两国未来青年领导人的交流和搞活公共外交合作等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另外,在外交安全领域也给我们留下了韩国和中国为了追求共同利益需要进一步加强相互理解的课题。尤其是从韩国和中国的外交均处于发展之中,以及朝鲜半岛问题正在中美关系和东北亚国际关系这个更大的框架内运作这一点出发,两国都需要发展更加灵活、更为积极的韩中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历史上,儒学文化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也是相互渗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同文(汉字)的书写方式在双方的交流中起到特殊的作用。中韩文化交流史是两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与整理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是中韩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前提,也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相对而言,在中国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工作刚刚起步。成果甚微,需要从头做起。  相似文献   

11.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进步的源泉。中国政府提出“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对多样文明及文明交往方式的深度诠释。这项主张旨在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处的理念,其与中国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本文希望就有关问题,做一点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人类认识、加工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模式。通过隐喻的跨语言对比研究能揭示出不同语言理解事物时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日语「流れ/流れる」的用法为例,从"隐喻广度"和"隐喻深度"两个维度,研究、透视日语和汉语在名词概念化方式上的差异,会发现:虽然汉语也能够通过流体思维对"时间"等名词进行表征,但在日语里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本认知模式,因此,日语对"政治""故事""比赛""沉默"等抽象名词的理解均建基于流体隐喻思维。通过跨语言对比不难发现,借助流体隐喻思维对外部事物进行理解是日语的一大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国强 《当代韩国》2010,(4):96-106
本文以中国的"还坛神"和韩国的"东海岸别神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韩两国仪式剧进行比较,寻求其普遍性和特殊性。从演出形态来看,中韩仪式剧主要集中在仪式的娱神酬神阶段演出,其基本形态是祭夹戏;但中国仪式剧较多的是以戏代祭,韩国仪式剧一般是先祭后戏。从艺术品格来看,二者具有拙朴、风趣、即兴的艺术品格,均包含了一些游戏的特质。但中国仪式剧较多的具备戏曲萌芽的特征,韩国仪式剧较多的具备原始演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1931年7月,在日本精心策划和挑唆下,中朝民众因租地出现对立,酿成了万宝山事件。朝鲜民众不明真相,甚至以日本撑腰而将矛头对准在朝鲜的华侨,掀起了惨无人道的“排华运动”。朝鲜排华运动发生后,中国国民政府采取妥协的方针和立场,并借此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从而导致了中国驻日公使汪荣宝的被免职  相似文献   

15.
金哲  田润辉 《当代韩国》2011,(4):95-106
本文着眼于李明善(1914~1950)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他是20世纪30~40年代韩国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李明善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与中国文人直接交往的经历,但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趋势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撰写了为数众多的文章。特别是从20世纪30年代后半段开始对鲁迅的大量研究,使李明善在韩国声名大噪。李明善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都为韩国文坛了解鲁迅及其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8·15”光复之后,李明善被列为左翼作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无人关注,直到80年代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了能够正确理解李明善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情况,并客观评价他在中韩现代文学交流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本文重点介绍李明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及翻译介绍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朴正雄 《当代韩国》2011,(2):95-103
道教不但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和主流,也是东亚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一。亚洲国家中除了中国以外,受道教影响最大的要数韩国和日本。在韩国,对于道教的研究并不十分火热。所幸这几年随着韩国研究道家的学者越来越多,更多的研究成果被公之于世。我们为了更好地理解韩国的道教,应该从韩国道教的起源开始,并且不局限于韩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更要走向国际,特别是与中国学者共同努力研究韩国的道教。  相似文献   

17.
曹春茹 《当代韩国》2011,(1):111-122
朝鲜著名作家柳梦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熟悉其中的各类语典和事典,并以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单用、叠用等各种形式将这些典故引入自己的散文。这些典故使他的散文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更具形象性,表达效果更鲜明;更加委婉含蓄、意味无穷;表达更典雅、更有文化意蕴。而少数的典故堆砌也让其散文表现出冗长拖沓和难懂的不足。大量运用中国文化典故,既说明柳梦寅熟悉并热爱中国文化,也表现了他不甘被埋没而努力炫耀才华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The chaebol’s organisational culture was the target of much criticism when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hit the Korean economy in 1997. Despite much research on the topic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re continues to be a lack of consensus on the efficacy of reforms implemented since then. While some have focused on persisting patterns of paternalism, others have highlighted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mplemented. This article revisits this debate by analysing the ways in which culture influen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uctural reforms as a legitimating ideology. By analysing ethnographic data of a chaebol subsidiary in Beijing,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cultural tropes of the company as a family and women as caretakers, popularised under the Park Chung Hee regime, have continued to shape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in the workplace. In particular, despite the crucial role that Korean Chinese employees have played in helping the chaebol penetrate Chinese markets, their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skills are devalued. Instead, the feminisation of their labour has justified their continuing marginalisation in the firm.  相似文献   

19.
韩二帅 《当代韩国》2014,(1):91-104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国内关于朝鲜半岛基督教史的研究取到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基督教正式传入朝鲜半岛前的研究、在朝鲜半岛传播历史的研究、教案研究、基督教与朝鲜半岛近代化的研究、基督教与朝鲜半岛政治的研究以及基督教史的比较研究等。中韩建交以来朝鲜半岛基督教史研究的兴盛,得益于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经济合作的增强和两国文化自古以来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