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通过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研究,认为"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破坏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统一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理由主要有:第一,该理论并不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而是从马克思思想的创立之初就已提出,并贯穿了马克思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第二,它没有破坏唯物史观的统一性,二者在深层意义上是一致的;第三,"两种生产"之间是有机统一的,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构成要素性质、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在现象具体层面,马克思正是将"两种生产"理论运用到分析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结构,才最终实现了其晚年思想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吴俐磊 《学理论》2012,(32):44-46
唯物史观的建立为我们科学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青年时代直到晚年都是运用唯物史观来观察、分析人类社会,他认为人类从原始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复归式发展。马克思复归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包含有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正面的比较完整的表述,认识和把握这种表述对于深入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意义重大.经过对该章文本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表述之所在,而经过对这种表述的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章表述的唯物史观与我们通常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基本一致但又有所不同,这是一种最终用物质生产活动解释历史的理论.强调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历史中以及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意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这一结论为唯物史观研究带来了一系列值得进一步思考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雷  王沁 《学理论》2009,(8):88-89
紧急避险理论由来已久,并在各国的刑法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对其也做了笼统的规定,但这一规定仅停留在理论层次,对该理论下的一些问题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以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多的争议。自18世纪英国法院对“国王诉达勒和史蒂芬案”做出判决以来,生命权能否作为紧急避险的客体,学界争论极大。但从紧急避险的构成和属性上看,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情,将把生命权作为紧急避险的客体,是思想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逻辑主线,对生活方式变革的理论观照实际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马克思"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致思理路,不仅标志着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分歧,展示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变革逻辑,也蕴含着对人的现实困境及其解放途径的价值诉求,彰显了"改变世界"的社会革命逻辑。正是依据人类生活方式的衍变存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了以生活方式变革为主线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0)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一内容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也丰富了其理论体系,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对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建设发展有很大意义。认真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哲学知识方面的内涵,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容,揭示它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海霞  王振东 《学理论》2011,(35):39-4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市民社会思想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这一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市民社会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以这一思想为理论基点并逐步展开,对于厘清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思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韩丽君 《理论探讨》2001,13(2):33-3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保守性 ,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观的萌芽 ,是唯物史观创立形成的开端 ,同时它也表明马克思哲学思想一开始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而不是一般唯物主义。据此我们有理由把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确认为其唯物史观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是特色理论的价值观李新华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客观关系,即客体属性和主体的客观需要的适合、接近或一致。价值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辩证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虽然没有关于价值问题的系统阐发,但其整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虽有变动但无断裂。从一种层次论的角度,通过对马克思"实处世界"中的"道德生活""理论世界"中的"道德思想"和"理想世界"中"道德追求"的探讨,研究道德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底蕴式存在。在早期马克思那里,所谓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谴责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非专门有意识地去做,涉及的道德含义也是一般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创立唯物史观时期及以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一直是隐含在整体理论背后的价值原则;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道德评价是更深层次的道德评价,包含了深刻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这一理论延续体现了道德理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底蕴式存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路径问题,即它的实现形式问题,不涉及对这个体系的具体概念、理论的理解。这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从两个层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意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一个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前存在的三种具体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别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另一个层面是由这三种具体理论形态或者以后产生的理论形态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把马恩关于社会历史理论的丰富思想仅仅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思想,这显然是过于简单了。这样的体系用了几十年,又逐渐变得僵化、教条化,似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只是这些内容。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唯物史观的丰富思想。  相似文献   

13.
治理理论系统地构建了社会自治管理、社会与国家合作管理的理论体系,为社会参与管理环境构建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实际上是在指导社会参与管理、改革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提供了一套衡量管理过程和效果的测评体系。治理理论对于政党自身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政党治理主要的依据是党章。运用治理理论检视世界各国政党的党章,可以发现,世界上多数政党的章程是单一的组织章程,从一开始就注意对党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于政党的组织治理起到了良好效果。而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是总纲加章程的形式。利用总纲实现政治思想的一致和维护党的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自身治理过程中的优势,而党的组织章程建设方面的不足导致了中国共产党治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以组织治理理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加强党的章程建设,对于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将会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包含历史哲学、历史-社会理论、历史学和实证社会科学三个层次。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代言人对剥削、贫困、解放和社会主义在道义上的关切,以及他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阐述,对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展望,始终作为价值理念包含在唯物史观的"历史和经济解释"之中。从唯物史观的创立到《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试图使基于人道理想的价值追求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构成一种"革命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两个层面:即唯物史观的一般视野与唯物史观的深层视野。在唯物史观的一般视野层面,实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层命意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与批判,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实现从实践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逻辑转换,这是唯物史观的深层视野,也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同当代西方哲学批判性对话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6.
在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阐释中存在一种观点,即认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所预设的、虚无缥缈的历史终极目的。这是对共产主义学说的误读,因为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抽象的历史目的,而是追求人类解放的“理念”与变革现存社会的“运动”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创造和现实展开,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以现实的实践创造为发展进路、以人民本位为价值旨归破除了共产主义的历史目的论谬误。中国式现代化破除“共产主义之历史目的论”的价值意蕴在于实现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同频共振,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女性观确切地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观,它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并非一定是系统的理论。其中,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唯物史观基础,女性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认识论目的,两性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辩证法诉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哲学归宿,这四方面内容互相依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哲学理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视角,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是否具有当代价值的问题,实际是它能否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和实践要求的问题.当代人类实践和理论活动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以及相关问题,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域".这是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内在根据.唯物史现在世界观、方法论和开放的系统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世界观层面的价值,主要是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规律性、整体性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及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价值来自于理论本身.方法论是基于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观察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尺度和原则.唯物史观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它的理论内容和理论视野是开放的,从而具有不断完善、自我更新和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让国家回归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家与社会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简而言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寻找这块基石就是从研究国家社会关系开始的。马克思首先研究国家与法,试图以此来揭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结果他发现,国家与法的谜底不在国家本身,而在市民社会之中,于是他转向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但市民社会的谜底也不在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