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实践也同时表明,至今为止的新闻官司,绝大多数都表现为侵害名誉权案件。本文拟就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问题作初浅探析。  相似文献   

2.
新论摘编     
检察日报副总编辑万春提醒媒体说,由于新闻报道工作讲求时效的特殊性,特别是新闻记者的采访不可能像司法机关侦查取证那样周密,加之新闻单位所担负的代表人民群众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使命必须有法律制度上的特别保障,因此,对于新闻批评构成名誉侵权,理应有比一般名誉侵权更加严格的条件限制,同时应当有一定的减免责任的条件。鉴于目前没有更加合乎新闻规律的专门法律规定,我们只能根据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来框定舆论监督的限度。  相似文献   

3.
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新闻舆论监督在深入揭露社会阴暗腐败面,批评谴责悖德败俗违法乱纪行为方面作用明显,但也经常造成公民个人的隐私侵权.新闻采访报道实践中,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应合理运用以下七种对策以切实避免频频发生的隐私侵权,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区分不同的民事主体;征得当事人同意;坚持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采取合理的隐性采访的方式;引用权威消息来源;进行善意批评和公正评论;恪守新闻职业纪律和道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新闻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据统计,在我国的新闻官司中,70%以上是侵害名誉权案件。名誉对于特定公民来说,是指社会对品行、思想、道德、生活、作风、才干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及这种社会评价给公民带来的精神享受;对法人来说,主要是指社会对其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评价。名誉权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方…  相似文献   

5.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法律赋予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享有的专有权利。①关注近几年的新闻媒体,可以发现新闻侵犯著作权的现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分析个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闻竞争日益激烈,抢到独家甚至首家新闻都愈发困难,而在一轮轮的扩版热潮后,报纸版面迅速膨胀,这又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来填充,于是一些记者和新闻单位就不择手段,经常可以看到外地新闻被改头换面后就被搬到了本地的报纸上,甚至连新闻摄影作品也难逃被剽窃的噩运。几年前南京火车站发生火灾时,南京某报就大胆地“拿来”了北京西站火灾事故时的一张照片,最终也没能逃…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1994年开始研讨新闻精品问题,写了《试论精品》、《新闻精品轨迹初探》、《新闻精品·作品·人才》等7篇论文,但从总体上说仅涉及到新闻精品的题材规律和记者素质规律两大方面。近两年来,笔者在学习、研究全国、全省乃至国外新闻精品的过程中,发现尚有其它多方面规律尚未涉及。因此,本文试从五大方面对新闻精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考  相似文献   

7.
欧阳辉 《理论导报》2020,(2):41-42,44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网络媒体管控,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做好疫情防控的舆论引导工作,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牢牢掌握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弘扬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18):51-51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埃博拉病毒毒性强、传播性低,传入非洲以外的风险低,但我国也在做相关的应对准备,已具备及时诊断的能力。据介绍,我国目前约有9个课题组、10个国家级研究单位在从事埃博拉病毒研究,包括检测方法、诊断试剂开发、疫苗和药物等。  相似文献   

9.
程逸 《城市党报研究》2007,(5):11-11,10
新闻作品担负着传播知识的功的同时,还具有审美价值。新闻写作如果只将一则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完整、准确地叙述出来,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因为生活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闻界出现“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低俗新闻”和“虚假广告”等现象,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倡导和培育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加强新闻工作者个人操守修养;建立有效的职业道德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任何能产生极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都具有真实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动的艺术宣传效果,都植根于新闻事实的权威性.因此,把握好新闻的真实性与生动的艺术效果,直接决定舆论导向的影响力和有效性,也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2.
2002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本继:植绿两山一沟的僧人》。分别获得“甘肃省2002年度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好通讯二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副刊、星期刊好作品二等奖”,“中国地市报作品好通讯三等奖”、“甘肃省第十六届‘环境好新闻’三等奖”共五个奖项。总结起来,这与我近些年来认真研读、实践梁衡同志的新闻理论不无关系。我这个人比较偏爱梁衡同志的新闻论著,这篇作品能获奖,可以说是得益于他的有关新闻论著。梁衡先生在《传媒新论》中认为新闻可以分为“瞬间新闻和稳态新闻”,瞬间新闻由于时效性强,稍纵即逝,因而“记者写这种新闻关键要快,叫‘抢’新闻。”他还认为“稳态新闻”是指事件“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出新的“魔棒”;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信息量新的“增长点”;还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这些话都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新闻报道策划对于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提高新闻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性。那么,新闻报道策划应该如何进行?它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日趋觉醒,新闻诉讼骤然增多,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一般来讲,新闻侵权中被侵害的权利主要是人身权利,包括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以及隐私权等。与新闻界关系最密切的是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对这些方面加以厘清,有利于保护新闻媒体的正常采访报道权益,也有利于促进舆论监督的健康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汪志新 《党史文苑》2012,(17):14-17
毛泽东一生雄才伟略,智识过人,无论军事、政治都有出奇的惊人之笔。穿越历史功过,透过纷扰红尘,不难发现,其实毛泽东一生也有过许多普通人的梦想。比如,他一生不灭并且演绎出了许多趣闻轶事的记者梦。"科班出身"毛泽东一生与新闻结缘,不少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2001年,新华社出版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一书,收录了毛泽东的新闻作品58篇,篇篇都堪称新闻学的经典范文。毛泽东在新闻领域独树一帜,除了他长年累月积淀的古文功底外,还得益于他"科班出身"的特殊阅历。  相似文献   

16.
中宣部最近召开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贯彻落实《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以贯彻落实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为契机,推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新闻战线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自觉性上有新的增强,在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上有新的进步,在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上有新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2月6日,“黄果树”杯2007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暨贵州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总结表彰会在贵阳召开。会议对舞蹈大赛先进单位和优秀新闻作品,获得中宜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和贵州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与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新闻理论界有关"软新闻"和"硬新闻"的概念实质上是不明确的.随着都市新闻传媒的崛起,新闻传播实践不断深入,于是都市新闻理论对这两大类新闻渐渐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赋予了这两类新闻以明确的内涵硬新闻是指时效性强的事件性的新闻;软新闻是指时效性相对较弱的非事件性的新闻.都市新闻理论是从时效性、事件性两个特点来规定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本质属性的.从理论上弄清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内涵和边界,对于新闻实践来说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已令媒体进入了对新闻作解释的时代。此话不无道理,信息社会的受众,求新求知的欲望愈发强烈,当一件新闻事实发生时,他们希望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知识。为此,不少新闻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版面,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有的在深度报道中更多地使用背景材料,深层次解析新闻;有的将新闻背景作为新闻稿件的附件,与主体新闻一并刊登;  相似文献   

20.
9月14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到省直新闻单位,看望慰问新闻工作者,就做好我省新闻宣传工作进行调研。他强调,全省新闻战线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为河北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在认真听取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广播电视台工作情况汇报和编辑记者代表发言后,赵克志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