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补习孝心     
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我见到一幅这样的漫画:一个人高马大的儿子,将年迈的母亲踢出家门,还大骂母亲是老不死的。他父亲从老远的地方跑来要教训这个不孝子,谁知这位可怜的老母亲却挺身而出:“有我在,我看谁敢!”那个不孝子在母亲身后洋洋得意,他父亲呆若木鸡。表面上,这幅漫画有些夸张,可事实往往如此。父母在年轻时,为了儿女,花费着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乃至自己的青春。他们看到儿女消瘦的脸庞,会心疼得落泪;几日不见儿女,就牵肠挂肚,见了儿女,又嘘寒问暖,尽管儿女常显出不耐烦的神情;儿女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向他们倾拆,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帮助儿女…  相似文献   

2.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人生最宝贵的阶段。早在春秋时期,屈子便有“青春受谢,白日招只”的诗句,这里的“青春”,描绘出春天万物盎然之意与生机之态,而人之少年、青年,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更似春意盎然与生机勃勃的青春。于是,青春自然地衍化为青年的代称。青春是一个人生的驿站,成了人之一生最值得回味与骄傲的阶段的代名词,成了“未能完全成立而渐于完全成立”之过渡。具有无穷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青春,是“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是一个光彩熠熠,生机勃勃的黄金阶段。有人曾深情地说:“青春的目光能看到…  相似文献   

3.
成为自己     
<正> 一有位美国妇女,因为婆婆关于如何抚养儿女的一句话,使她改变了整个生活。这话是:“不管怎样,我总坚持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这睿智的话对人的启示作用,我以为是超出抚养儿女范围的。我们每一个人自身,又何不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我们自己”呢? 二我曾在机关、学校、部队、  相似文献   

4.
本课既帮助学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又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学好这一课,能为学习以后各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在全书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提出几点意见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一、了解教材结构本课有一个简短的引言和两个节题。每个节题各有两个框题。引言中引用了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写的一段话,它形象地描绘了伟大的祖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深情。祖国母亲养育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母亲,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都知道,在我们中国,在那些贫苦的家庭里,如草如蚁的父母往往供不起所有的儿女都上学读书,无奈,他们只好倾全部资财,忍痛以其他儿女的牺牲为代价,含辛茹苦地只供一、二个儿女上学读书。于是乎,这一、二个儿女便成为全家最金贵的人,在全家的炽热的目光里,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寒窗苦读的人生之旅;好好读书,以获得安身立命的本领,以实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庭几代人脱贫致富的梦想,便成了压在他们肩上最沉重也最神圣的责任。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儿多女”的“穷大家”,长期以来,它还不能使每个本该享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  相似文献   

6.
人生既短暂又坎坷,既获得又失去,总是相辅相成地伴随着我们的人生。 而我们必须要懂得人生的七味心药:心善,善乐好施;心宽,宽大为怀;心正,正大光明;心静,静心如水;心怡,怡然自得;心安,安常处顺;心诚,诚心诚意。这样,我们才能医治自己的“百病”,从而精神焕发、光彩照人。  相似文献   

7.
走过童年时莺歌燕语的时光,我们就走进了多愁善感、充满压力与理想的青春时期。青春少年,正象冉冉升起的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于人只有一次。青春是美好的,但同时也伴有苦涩。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孩子中心”似乎正成为存在于大部分家庭的一种社会事实。但是,“孩子中心”未必就能培养出于社会有用、于孩子愉悦的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人”——这已从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或多或少地患有不同程度的“青春期综合症”中可略见一斑。为何如此?从儿童过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  相似文献   

8.
1月21日,99岁的张杏妹从上海市杨浦区定海路街道146地块搬离前,还和大儿子来了一场小小的“争吵”。住在这个老屋近50年的她,“连一个塑料袋都舍不得扔”。儿女劝她:“新家都有、都有。”张杏妹虽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麻利地戴上自己的红帽子,对着半月谈记者的镜头大笑着挥了挥手。  相似文献   

9.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这一悲壮的过程是对兵团干部艰苦创业人生历程的生动写照,兵团哈密管理局柳树泉农场场长顾兴泉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军垦战士.他1960年从江苏苏州支边来到柳树泉,一干就是38个春秋,如今儿女都已成为新一代的兵团人,而他还在默默地奉献着“终生”.他当过会计、水管员,一直干到队长、副场长、场长.他率领本场1万多人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彻底改变了农场的贫困面貌.被农场的各族干部职工誉为“第一线上的排头兵.”柳树泉农场是哈密管理局12个农牧团场中自然条件最差的团场,地少干旱,人口多民族比例大,脱贫  相似文献   

10.
妻笑如书     
妻子爱笑且会笑。初次与她相会,未见其人先闻其笑。踏进她的家府大门,壁上那张大玉照,一脸灿然。于是我心被她笑醉了。这一醉便是一个冬夏,再醉又是一个秋春。在朦朦胧胧的醉态中,我掏出一块钱兑了两张“红证书”,将其郑重地展在她的玉容前,恭请她“认证”。她含着娇羞伸出一双“红酥手”,把自己的“芳名”落在了上头。从此,我俩有了一个新世界,有了一个新自己。 时光如流,日月如梭。“蜜月”一笑15个春秋。15载的人生之笑,车装不下,船载不走。然笑颜  相似文献   

11.
捷运是台湾人对地铁的称呼,它似乎比冷冰冰的直来直去的"地铁"字样多几许亲切温暖的人文气息。在台湾简捷便利、四通八达的捷运里穿行,有时竟会忘记自己是在神色匆忙地赶路,它甚至可以把你急不可耐、焦虑万分的心之。¨套州低放慢,征你在从一个地段向另一个地段的快速移动中,不失时机地感受一下人生“慢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12.
(Situation:Johnconsultshisfriend,XiaoLi,onaproblemhehasencountered.)约翰:有一件小事我不太明白。小李:什么事啊?约翰:我今天去李老师办公室,很不巧,他不在。我问另一个人,“请问,老李呢?”那人奇怪地看了我一眼。难道我说错了吗?小李:你确实说得不合适。对自己的老师不能称呼“老…”约翰:有的书上说,称呼“老…”是表示尊敬、亲近,我为什么不能这样称呼呢?小李:书上的说法不全面。能不能称呼“老…”,要看双方的身分、地位。学生对老师,孩子对父母,都不能这样称呼。约翰:嗅,原来是这样。汉语的称呼比英语复杂…  相似文献   

13.
云溪子 《小康》2023,(1):76-77
<正>对于“知足”与“不知足”的是非,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有区别地辩证分析。中国名刹,浙江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们多认为佛家是“出世”的,我以为这副对联倒很入世。在我看来,对联讲的是对待人生和世事的应有态度,告诉众生,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遇事有一半称心如意就应该满足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这虽然是佛家的说法,却也是经验之谈。根据自己的类似体会,我曾经写过“知足常乐”之类的小文章。  相似文献   

14.
在《用美德写青春的人》的报道中,述说了一位普通战士许永捕的人生轨迹。22岁的许永浦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奋斗的歌、闪光的诗,展示了这位普通战士纯洁而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看法,就是为什么而活着。这些年,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钱、讲物质利益了,于是有人说:“都什么时候了,还讲人生观!”其实,不同意再讲人生观的人,自己也有人生观。比如有的人主张人生就是为了钱,“有钱能使鬼推磨”。有的人认为:“入生在世,吃穿二:字”,一生只追求物质享受。于是人们看到,一个企业不管怎么穷.公款大吃大喝不能免,一…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青年》,以其新颖的“重走青春”的创意,再一次使“青春”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关注和议论的热点。笔者作为一名老者和“过来人”,也来凑趣谈一点自己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6.
<正> 有这样一则故事:三个泥瓦工在砌一堵墙,一位哲人问三个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是:“砌墙。”第二个人回答是“盖一幢楼。”第三个人回答是“我们正在建设自己的家园。”哲人听后拍了拍第三个人肩头说:“今后你将是幸运的。”果不其然,许多年之后,第一个人依然是泥瓦工,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成了前二个人的老板。三个人的命运形成如此大的差别,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态度决定命运,对人的影响力是何其之大。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应该说,生活给予每个人成功的机会是同等的,收获不同,只  相似文献   

17.
曾经     
站在青春热血的青年人角度眺望,人生宛若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的未来;站在白发苍苍的老年人角度回眸,人生就像一段非常短暂的逝去的往事…… 问题在于,走过了一截青春的人们不能沉醉于自己过去曾经有过的短暂辉煌;问题在于,度过了一程人生的人们不宜老捧着自己过去曾经拥有的眩目荣誉……  相似文献   

18.
统一方便面     
<正> 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太需要统一某些东西了。或者精神或者是一种人生的姿态。周末的时候,一个人在家泡了碗方便面当中饭,是“统一”的牌子。“统一”是个著名的方便食品,不知当初是如何取得的这个名字,也许是希望自己的产品有朝一日能一统天下吧。尽管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人们的口味是不可能被统一起来的。于是突然由  相似文献   

19.
作为从事青少年成长教育和青少年发展咨询的工作人员,我时常用自己既曲折又顺利的经历开解对人生前途迷惘、困惑的年轻人。确实,许多人在青春年少,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具有许多理想与愿望,但随着人生的不断实践,发现常常不如人意。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化解困惑心情呢?我也曾经有这种困惑、苦恼,如今回首往事,用“一句话、四阶段”概况自己的前半生。“一句话”是戏称自己的人生“节节败退、决不后悔”。“四阶段”是4个阶段的心理变化,每个阶段经历将近8年。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刚大学毕业到共青团院校从事青少…  相似文献   

20.
别人闻到新年的钟声欢呼雀跃,而你却只能面对着高墙电网黯然神伤,任凭几多泪水也洗不去胸前的“犯”字。 越是了解你堕落的轨迹,也就越深刻地理解了那句至理名言:“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沉重的叹息常常伴着感慨,感慨之时人们又往往喜欢假如。倘若当初你的自制力能战胜自己的贪欲,你青春的纪念册上就不会有今日囚服加身的灰色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