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动 《协商论坛》2008,(8):58-58
有一次在韩国明洞逛街,在一间服饰品店淘宝半小时,收获颇多,感觉也很不错。结账时,服务员小姐问我:“需要袋子吗?”“要,麻烦给我分开装。”服务员露出一副奇怪的表情,望着我三秒钟后,又发问了:“为什么要分开装啊?”这服务员真多事啊!寝室的垃圾袋快没了,我想多带几个垃圾袋回去。  相似文献   

2.
我叫他哥     
对丈夫的称呼自然很多,什么“先生”、“老公”啦,“当家的”、“亲爱的”啦,“娃他爸”、“孩他爹”啦等等。而在我的眼里只有“哥”。 结婚这些年,我一直喊他“哥”。不熟悉的人,听了以为我们是兄妹;认识我们的人,开始总觉得“歌”或“鸽”是他的别名,不然,有几个妻子对丈夫喊哥喊得那么顺嘴的,张口闭口哥、哥、哥!明白后,新老朋友总不忘笑着问一句:“你为什么叫他哥呀?” 我喊他“哥”,不仅是因为他一米七六,我一米五八,以高低论大小。更重要的是他对我体贴、呵护、忍让,完完全全一个大哥哥的  相似文献   

3.
文摘精萃     
《时代潮》1995,(11)
天鹅绝唱”——世界名人临终遗言 世界各国的名人在告别人世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各有特色,请看: 作曲家莫扎特临终前突然抬起手臂作出指挥乐队的样子,并且说:“让我最后享受一下音乐的声音吧!” 作家契诃夫临终的话像他平时说话一样简短:“我就要死啦!” 诗人普希金离开人世时的最后一句话是:“生命结束啦,我感到心烦意乱。” 科学家爱因斯坦死前对养女说:“我已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你安心去睡吧!”  相似文献   

4.
“慢点儿”的哲理[韩国]闵椿基我是韩国人,来北京三年了。这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悟出了”慢点儿”的哲理。来北京前,我有一个毛病,老爱着急,一着急心就马上跳得厉害。我想,这个毛病是我在韩国生活19年的“积累”──韩国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快点儿”,这句话甚至...  相似文献   

5.
星期天晚上,我正在温习功课。爸爸走过来问我:“俊飞,你们学习了《社会发展简史》,你说说现在搞包产到户是不是又恢复私有制啦?”“当然不是!”我说,“这是我们国家走致富道路的一种好形式。不是倒退到私有制。”爸爸问我为什么。我支支吾吾说了半天,也没说清  相似文献   

6.
一年轻学子来聊天,说起他利用假期做社会调查,感觉有个困惑。就是跟同龄人容易交谈,共同语言多;向校园呈的教职员征集数据,也算可以。但是“跟社区居民交流,各色人等都有,就难啦。有一次上门竞遭误解,以为我是搞推销的,将我轰了出来”。我说,有这感觉好,表明已知晓语言沟通不易,是一门功课。从前毛泽东做农村调查,说过“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说的是语言沟通须先情感交流,态度诚恳忌傲慢,乃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7.
“到山西访问没有到国外的感觉,仿佛仍在韩国一样。看来这是一种天然的缘份。我作为韩国的政务活动家,与中国交往迄今已十年,到过中国很多地方,数次应邀到山西,都受到热忱接待,与山西的领导人和人民建立了亲如兄弟般的感情。每次访问山西,首先想到的是迫切期望看看老朋友,感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一哲 《思想工作》2006,(5):31-31
在韩国,90%的国民认为,孝是人类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只有在家庭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孝道”作为儒学文化的基石,浸透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韩国《东亚日报》的会长告诉我:“在韩国不尽孝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初听此话,我多少有些半信半疑,但经过一段在韩国的亲身体验后,的确感受到了“孝道”在韩国的历史沉淀。韩国的年俗是韩国人祭祖尽孝的最集中的表现。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韩国人拜年非常严格:长者…  相似文献   

9.
在“韩流”滚滚的时节,我有幸随团赴韩国实实在在地领略了一把“韩风”、“韩味”、“韩情”。韩国的社风、韩国的菜味、韩国的人情,无一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幽默6则     
报复 一天我下班回来,儿子告诉我:“妈妈,小狗把我的牛奶给喝光了。”我说:“一定要教训它。”。不用了,妈妈,我也喝光了它盘子里的牛奶啦!”儿子得意地说。(刘路摘)  相似文献   

11.
某地一官因受贿锒铛入狱,对称他为“贪官”,直觉得“冤”得慌。他说:“我还算不上是贪官。人家送钱给我,我本来是不要的。我要人家带回去,人家不带。我总不能不讲人情,驳人家的面子呀!”一番道白,人们不得不“由衷”地慨叹:原来贪官也“做人难”,有一本“难”经啦!  相似文献   

12.
“圈子”之为用,越来越新奇。在一个社交场合,听得友人A介绍经验:“如今我只找朋友做生意。碰上圈子外的,好不容易订下合同,可是到头来钱啦物啦都可能有去无回。”友人B跟着自嘲:“小说投稿也跟上潮流呢。你没进入那个主编的圈子,就不灵,进入了,准行。这是我半年来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3.
甲 :我从小就听说“真才实学”四个字 ,给我的感觉这是指人的文才而言的。有人出口成章 ,落笔成文 ,便被视为有“真才实学”。后来初读《水浒传》 ,看到“武松醉打蒋门神” ,打完后作者插评道 :“这一扑有名 ,唤做‘玉环步 ,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 ,非同小可 !”由此我意识到“真才实学”并不限于文事。凡是能把难事办好、难题解决以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真本领 ,都可称为“真才实学”。几十年来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有某种“真才实学” ,但因工作多变 ,苦功不够 ,所以始终练不出“真才实学”。乙 :这未免太谦虚了吧。在我看来 ,你还…  相似文献   

14.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上学去啦。希望这不是永别,我要活着回家。亲爱的老师校长,我来上学啦。您不能让坏人碰我,我要活着回家。亲爱的叔叔阿姨,我在上学啊。您有不满去上访,我要活着回家。”郑渊洁的这一首歌词道出了孩子的恐慌,也说尽了家长与社会对孩子安全的担忧。今年上半年50天内我国连发6起校园惨案。  相似文献   

15.
与己无关     
与己无关客轮着火了,哭声、喊声一片。只有一名乘客不动声色。“你怎么啦,疯了?”有人对他喊。“没看见出了什么事?”“出了什么事?”他问。“客轮快要沉了!”“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客轮不是我的啊!”与己无关...  相似文献   

16.
Internet上有大量网友原创的幽默、笑话、短信、网文、Flash、漫画等,令人忍俊不禁。选取其中富有哲理的小段子,用以丰富哲学课堂,必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超级电脑”北京一家大型电脑商城引进了一台超级电脑,商场经理很高兴,就拿这台电脑去展示。讲解员讲了半天,说:“这台电脑可以回答所有的难题,这位小姐,你愿意试试吗?”那位小姐想:“爸爸去世好几年了,它能知道吗?”于是问:“我爸爸在哪里?”超级电脑响了两下,屏幕上出现了一句话:“你爸爸在河边钓鱼。”“错啦,我爸爸已经去世了。”这位小姐说道。“不,超级电脑不会有错,或许你应该…  相似文献   

17.
<正>你可以不看中国级“博事后”的“博书”,但应该看看这本地方级“博事后”的新书《我的生死记忆》。——其实我没有写“错别字”。可是当我键入“博事后”,搜索网站果然就弱智地问我“您要找的是不是:博士后”。早就“泛博客化”时代啦,你还念念不忘“博士后”呢!“博事后”是在博客上忙着“博文博事”、点击率居高难下的人。如果博主为女性,那就是更标准的“博事后”啦!譬如那美女徐静蕾,折腾“老徐的博客”,搞成“中国第一博”,还出书,封她为中国第一“博事后”,博友没意见的。可我只进入徐博客一次,博主无非小情小调,在生活流水线上过日子,那幸福生活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十几年前,《我的1997》这首歌被艾敬唱红。她唱完“1997,快点来吧”,内地很多人能跟唱下一句:“陪我去看午夜场”。也许是一种期待吧,而当时香港人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19.
耕华 《中州统战》2001,(5):43-45
电话那头笑笑:“实在是对不起,郑先生,这是因为我有些隐衷嘛,真让您见笑啦,请您见谅!”  相似文献   

20.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意识、前意识,分别对应于个体的三重属性:自我、本我、超我。我尝试着用这三“我”去看韩国。自我:韩国人的优越感韩国人有很强的民族意识,甚至有一定的民族优越感。但韩国人的自豪是有理由的。50年前韩国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但是到今天,韩国的人均GDP达到14000美元以上,进入了富国俱乐部——经合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