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13年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通过比对,新《刑事诉讼法》比以往更加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并进一步控制侦查权、羁押权的滥用,但是对法治进程具有重大意义的沉默权制度仍然没有出现。在对沉默权研究的中外比对中,对美国沉默权制度发展成熟的米兰达规则有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果我国能在建构沉默权制度并最终能将沉默权制度上升为中国式的"米兰达规则",那么将会在实践中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重大推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米兰达规则是美国警察讯问嫌疑人时的一项重要程序规则,也是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特权"的延伸适用。米兰达规则的产生对美国司法审判的意义之重大,毋庸置疑。本文通过对米兰达规则的产生,内容,依据,意义等方面的论述,反思该规则与沉默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米兰达规则确立的沉默权制度,是美国刑事诉讼法中嫌疑人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权利,充分体现了程序正义的价值。该规则的产生是建立在美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司法文明之上并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是美国长期以来坚持程序公正的结果,它是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延伸。  相似文献   

4.
刑事沉默权(the Right To Silence),是指刑事诉讼中,嫌疑人和被告人所享有的,可以对司法人员(包括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保持沉默,而不自证其罪的权利(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①此权利自“米兰达规则”建立之始,时至今日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乃诉讼程序特别是侦查程序中人权保障之标志。然而沉默权在我国却是命运多舛,在全面保障被追诉人诉讼权利与保证刑事追诉质量的激烈争论中,至今仍未得以确立。笔者以中国现实司法状况为基础,以沉默权自身价值为前提,拟提出有限沉默权制度,以期在各执一端中寻求中点。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66年审理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Miranda v.Arizona)案件,形成了著名的"米兰达规则",推动了沉默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一、"米兰达案"(Miranda v.Arizona)基本案情[1]1963年3月2日,墨西哥裔美籍亚利桑那州青年米兰达(Ernesto Miranda)强行将一名下班回家的18岁女孩劫持上车,并带到郊区强奸。警察依据报案线索找到车主霍夫曼,了解到与霍夫曼同住的米兰达曾有强  相似文献   

6.
英国是沉默权制度的起源地,李尔本案件是其建立的标志,在随后的发展中,美国法院确立了“米兰达规则”,将沉默权推上了顶峰,它体现了对被告人人格和尊严的尊重,同时也是刑事诉讼控辩平衡原则的体现。所以可以说英美法系是沉默权的发起者。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在英国法的影响下,欧洲大陆的很多国家纷纷进行了改革,也开始确立了沉默权。但因为两大法系的诉讼模式不同,其沉默权也有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7.
沉默权是赋予被追诉者的一项重要权利。我国新刑诉法不仅将保障人权的原则纳入立法,还在第50条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是对沉默权的一种肯定。本文结合沉默权有关的概念、起源、发展,就中国现阶段是否有沉默权展开探讨,并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的相关经验,对我国的沉默权制度发展作出构想,提出了制度实施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看沉默权     
一个美国警察对他要拘捕的犯罪嫌疑人说:“从现在起,你说的每句话都将被作为法庭上的证据,但是你有权保持沉默”。这句异国风格的套话,就是著名的“米兰达警告”。米兰达警告的直观例子早就引起了中国百姓的惊奇,如今,它所体现的沉默权又引来了法学研究领域的热切关注。有入主张,中国应该建立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米兰达规则"源于美国"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对美国的执法、司法影响很大;本文对其进行详细的利弊分析,并从程序文化传统、证据制度、高成本、司法实践等方面分析了其在中国可行性不强,当前我国可以借鉴其精神,规定"有限度的沉默权",但全盘引进该规则,笔者认为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我国是否应该在刑事诉讼中引进沉默权制度,并修改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沉默权的含义和本质,总结了当前法学界在沉默权问题上的争议和不同主张。第二部分对沉默权和我国刑事政策的关系做了具体的分析。第三部分权衡沉默权制度的利弊,对"我国在面对沉默权时的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刑法日益重视对个人权益的保护,加之中国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关于在中国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引进沉默权制度的问题成为一个热点。我个人认为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应该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应该缓行,将来确立的沉默权制度也应该是有限制的。本文中个人从沉默权制度的含义历史发展,中国司法界对沉默权制度的争议以及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立法环境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现阶段应为将来设立沉默权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规则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冯治明  薛东生 《犯罪研究》2000,(4):16-17,12
作者长期工作于基层公安机关执法了线,认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要求的默示式沉默权中国实际存在,但尚通过修改刑事诉讼法加以完善美国式的沉默权缺席不适合中国国情,沉默权制度不是解决刑讯逼供问题的治本之策,中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成败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司法制度借鉴是必要的,照搬是愚蠢的,全盘西化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3.
赵世禹 《中国司法》2002,(12):32-34
前言关于沉默权制度及其在中国的设立与否,已经有相当时间的争论了。虽然目前众家言辞尚无定论,但这种探讨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完善是有益的。笔者希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学习,并结合中国的司法实践,以一种符合中国司法实际情况又有利于完善现存司法制度的角度来借鉴沉默权制度。笔者称此种制度为“有限沉默权制度”。一米兰达规则的制定“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你可以打电话给你的律师或者亲友。”这是许多欧美影视作品中警察拘捕犯罪嫌疑人后所说的第一句话。这些话已经广为熟知,但这些言词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高健江 《政法学刊》2001,18(4):15-18
当今大多数国家从立法上肯定了被告人的沉默权,同时又作出了适当的限制.尽管赋予被告人沉默权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沉默权是与刑事诉讼的一系列诉讼原则、规则,诉讼制度、结构和国际标准相一致的.从诉讼目的、道德观念、社会文明等法哲学的角度来看,承认沉默权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必然,但是目前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相似文献   

15.
杨涛 《法庭内外》2007,(6):51-52
美国刑事诉讼法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关于沉默权的“米兰达规则”,可怜的米兰达由于他的强奸行为引发的故事几十年来为无数的法官、律师和学者一次次地提起,甚至飘洋过海到我们国家来了。而类似以人名命名的刑事诉讼规则在美国刑事诉讼法中比比皆是,如1965年确定重罪被告人有律师援助权的吉迪恩规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沉默权的确立为背景,着重分析了沉默权生长的社会条件,并由此认为中国目前的"本土"环境尚不适宜引进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沉默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对沉默权制度的概念、沉默权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对沉默权的不同观点以及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米兰达诉亚利桑那案确立了著名的米兰达规则受到赞同也有质疑,其内容也随美国社会的发展不断蜕变.本文分析了米兰达规则受到的质疑、蜕变及其原因,并从中发现中国法制建设应当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与中国刑事诉讼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孙长永 《现代法学》2000,22(2):18-23
中国现行法之所以没有确认被追诉者的沉默权,有政治、诉讼制度、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中国建立沉默权制度。既要从价值判断上明确其必要性,又要充分考虑到可能面临的技术难题;但从社会的宏观背景来看,中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艰巨性远远超过技术设计和价值判断的范围,必须特别注意相关制度的建设和程序规则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实行沉默权制度以后,在侦查阶段受到冲击最大的措施是侦查讯问。主要表现在侦查讯问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即权利告知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预防侵权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律师帮助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侵权救济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侦查实践中,并非所有犯罪嫌疑人都会主张沉默权,沉默权确立后,口供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如果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刑事政策真正体现到刑事诉讼法中,沉默权制度无疑将促进侦查讯问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