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代中国政治意识中的合法性理念是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形势下的产物。它的产生,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发展,从而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由于传统社会的浸淫,近代中国政治意识合法性理念仍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传统的烙印,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要改良还是要革命?为此争论不休。实际上,这不是二选一问题,而是既要改良,又要革命,革命引起改良,改良又为革命作量变积累,二者是相互联系,共同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重要动力。但是,近代中国最后还是只能选择革命,因为:第一,社会制度初期、中期改良大多数都能成功,但社会制度末期改良大都会失败;第二,在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转变中一般需采用革命或战争方式;第三,清朝是中国君主专制顶峰,发生革命是自然;第四,清朝是少数民族掌权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必会导致革命爆发;第五,清末改良以不推翻旧制为前提,注定会失败;第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更容易引发革命;第八,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才能消除封建根基,避免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和振兴。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10)
近代中国的妇女组织自戊戌维新时期诞生,历经百年的曲折发展,为近代妇女解放、民族独立和社会变迁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近代中国妇女组织的考察与研究不仅可以具体呈现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亦可为当代妇女组织的培育提供历史观照。  相似文献   

4.
西方商风东渐与近代上海商业文化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西方商风的东渐及其对中国商人的影响,是伴随着西方商人来华经商办厂而产生的一种中外经济与文化碰撞交融现象。受其影响而形成的新型商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与变迁的的一个具体反映。在近代中国,上海是西方商风传入最早的城市之一,同时又是外资  相似文献   

5.
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会政治是近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民主政治形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议会政治思想的传播,议会政治作为仿行西方政治的一种重要形态被嫁接、移植到近代中国.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的移植、运作和变异,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了近代中国政治的走向,而且改变了近代中国政治的形态与内容.政治合法性、政治参与、政党政治、政治理念、政治体系等结构性的因素或被刷新,或被重塑,由此,中国政治开始了从传统政治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郑观应顺应时代潮流,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借鉴古今中外教育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近代实际,创立了颇具中国近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倡导西学;兴办新式学校;进行全民教育等,不愧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知者。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近代股票市场的兴起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伴随股份制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经济现象,因而股份制企业在中国的建立是近代股市兴起的前提条件;同时,近代中国民间一定数量的剩余资本,客观上使部分人拥有了购买股票投资企业的资金实力,并在优厚利润的吸引下投资股票市场,使中国近代股市具备了兴起的资金条件;其次,股票是新生事物,近代中国对股票市场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对股票及股票交易逐渐有了初步正确的认识,接纳股票的人从极少数扩展到上海各阶层的大多数,这正是中国近代股市萌芽存活的思想条件。同时,伴随其兴起之路,中国近代股市也具备了其显著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李悦 《学理论》2011,(4):33-34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探索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为争取自身独立和富强而英勇奋斗,使得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近代中国实业发展却极为缓慢。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素因,又有内部因素,这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制约了中国实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政治觉醒的主要思想內容,阐明了他们政治觉醒的思想演进与实践发展的基本轨迹,合乎逻辑地揭示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政治觉醒的伟大转变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是一个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从而不断蜕变的历史时期,仁人志士渐渐从各个方面认识到,在现代化浪潮中中国不得不学习西方。然而可贵的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也同样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病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对于全人类的意义及责任。然而中国自身的历史脉络意味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的道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军绅政权、国民党等政治势力虽曾致力于现代化,但只有重建崩坏的中国乡村基层政治秩序,才能建立一个有能力推进现代化事业的政治机器,而唯有中国共产党才最终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李培涛 《学理论》2010,(1):175-176
近代中国语文改革是在民族救亡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它以语文改革决定论为指导,以知识分子倡导的语文改革运动为表现形式,政府在语文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12.
王青汉 《学理论》2012,(18):140-141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教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科学的传播,文章对他们这么做的动机进行了探究,一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人盲目自大的心态;二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盛行的迷信;三是为了推动中国文明进步;四是希望通过科学让中国人认识和接受基督教,去和和他们一样信仰上帝。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明确提出了"开放"和"对外开放主义"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观点,孙中山也是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基本观点是引进外国先进的物质文明来发展中国,致富图强。他勾画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宏伟的经济建设蓝图,制定出一系列关于经济建设的具体策略、措施和方法。这些思想和实践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空前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华 《学理论》2013,(14):169-171
近年来,福利文化研究作为交叉学科形成的新领域逐渐成为热点,中国近代福利文化的研究在思想、制度与实践、慈善事业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近代福利文化研究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点:福利文化的概念需进一步明晰,需要立足文化视角建立理论框架,近代福利文化研究的资料和内容应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5.
李方祥 《理论导刊》2006,3(11):33-35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按照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模式建立起来。同时,中国千百年所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化,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在思想逻辑。近代传统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具有儒家文化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和张扬主观能动性等初始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际法最为基础的理论问题之一,国际法的效力依据或效力来源至今也未能得到国际法学界一致地确论。尽管在当今之中国国际法学界,这一问题并非学者们研讨之重心,但在国际法部门与国际法学科于中国成型之初,有关国际法效力依据的研究却是学科构建的必须完成的基础理论筹备。从《万国公法》中"性法"译语的出现,到对"自然法"派与"实在法"派效力解释的遵从,再到别具中国国情特色与时代需求的特别阐释,国际法效力依据问题在近代中国的探讨与发展有着对西方理论的追崇,也有着基于中国固有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的某种修正或异变,并以此为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国际法学的生长情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之后对中国近代社会有过一些直接的评论。发表这些评论的思想工具正是马克思当时业已形成的唯物史观,尤其是“世界历史”思想。梳理马克思从“世界历史”思想出发分析中国近代社会所作出的基本结论,对于现代中国选择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团结》2008,(6):F0002-F0002
11月上旬,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会换届暨“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开放”研究会在广州开幕。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作换届工作报告,林家有、王杰、马勇三位学者在会上作了主题演讲。会议还讨论了两个研究会的章程,并产生了两个研究会的新一届理事会。  相似文献   

19.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对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思想。过去,学者对它多持否定或有限肯定态度,其实,这都是因为没有从哲学角度来准确把握其本意所致。从哲学高度解析看,其本意是说:以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礼仪之精华为体为内容,而以西方先进文化为用,为形式。因此,在评判这一思想时,应当看到:首先,它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应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其次,它不单纯是某个阶级的诉求,而是近代中国各阶级的共同愿望,表达出来的是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结;最后,它已上升为处理古今中外文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观、方法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没有失败,也没有过时,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09,(8):41-41
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第一大建树是:把海防提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 李鸿章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关注了海防问题。他虽然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关注和提出海防思想的人,但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海防比陆防重要,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加强海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