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来,海内外学者在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是否有一个中国发展模式?作者基本同意有一个中国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模式"又应如何概括呢?它的特点是什么?与"美国模式"、"东亚模式"等有什么不同?"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力如何?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模式应有什么调整和发展?本文旨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代名词,"中国特色"有被虚化、口号化的倾向,因此,重新界定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就很有必要;如何理解"中国特色"与什么是"中国特色"同样重要。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的理解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国特色"、"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特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的发展路径或形式是否形成了某种"模式",应放在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考量。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十分热烈,对是否存在"中国模式"论者见仁见智。如果撇开某些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考量和隐忧,说中国的发展业已形成某种模式亦未尝不可、无可厚非。自然,中国亦无意输出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国内外热议"中国模式"的大背景下,重温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谈话,认真整理并深入挖掘邓小平有关"中国模式"的阐述,找出这一思想内在的理论逻辑,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邓小平的"中国模式"观主要包括:内容、精髓、动力机制、判断标准、对外价值等。由此得出邓小平"中国模式"观的当代启示是:一要精致地总结"中国模式";二是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理解"中国模式";三是打造"中国模式"任重道远;四是不宜盲目输出"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3,(10):61-61
8月17日的《环球时报》刊登社评指出,中国改革开放道路整体上是超越左右的。有过那么多经验和教训之后,中国主流社会对"左"和"右"都有较高的警惕性,国家政治路线朝着其中任何一个方向猛摆都缺少群众基础。关键是什么是"左"和"右"?反对改革开放,无疑是"左"。但有人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成"左",把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6.
书海导航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定价:30.00"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 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谈话"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模式",现在主要有三派观点:一种是认为已经形成了模式;一种认为根本没这个模式;还有一种认为这种模式在成长。我认为有模式,但目前而言,我认为不必急于拿出一个结论说"中国模式"是什么。问题在于,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世界意义尚未清晰地提炼出来,远未达到自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双重的:从内在的原因来看,我们的理论研究还存在着局限性,有时在强调"中国特色"时忽略了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也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科学理解。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典型特点,它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缩影和代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三个阶段的关系、区别、特征作了系统的论述"。中国模式"是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发理论的总结和归纳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形态理论创新实践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研究"中国模式",把握其特点,对于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仍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泉州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49-49
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时,中国农民创造了许多发展模式。以联户为主,发展乡镇企业的"晋江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内涵的扩大,被称之为"泉州模式"。  相似文献   

12.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坚持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坚持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什么为主体、以什么为核心"这一问题的积极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世道人心     
中国有一句话叫"世道人心"。什么叫世道?世道就是社会的精神状态和道德状态。什么是人心?就是人的价值追求或者是一个社会的集体价值意识。当一个人的心出了问题,他这一生就"交代"了,想获得成功,恐怕概率就比较低了。一个社会的精神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一个民族在某种历史阶段集体性的价值迷失。  相似文献   

14.
解决中国居民住房问题,需要解放思想、调整思路。既要摆脱计划配置模式,也要摆脱市场配置模式,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住房配置模式。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居民住房的定位应当是消费品而非投机品;应当坚持"保障基本需求、倡导适度需求、限制过度需求、禁止投机需求"的住房消费原则。中国住房的配置应当实行"村民自建、市场购买、政府供给"相结合的模式,实行"自建有约束、购买有限制、供给有保障"的政策。中国居民住房的改善,应当坚持"适度增加面积,重在提高质量"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的演进具有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与模式都具有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的意思,模式还具有生产关系的具体方式的含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无论邓小平还是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都没有把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对立起来,实践上中国现代化建设还需要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模式指导,使中国的发展更加合理科学和谐完善。何况中国模式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历史预成的,而是传统与创新互动实践中逐渐成熟的理性实验。在这方面,一些国外有识之士的见解也许不是没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王玉周 《党建》2013,(6):32-34
所谓"普世价值"的社会载体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 对于"普世价值"的普适性,甚至连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也表示怀疑。 "普世价值"的主张,实际上是推销西方的制度模式,改变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 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套在西方资本主义这个魔圈之中,是"普世价值"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刘金田 《求是》2012,(19):59-60
中国道路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热议的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是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从何而来?如何继续走好中国道路?对这些问题,人们尚未达成共识,还有不少模糊认识。有鉴于此,中央文献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什么样的制度规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思考和研究的系列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完整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框架的初步形成,也是对国际上关于"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争论的有力回应,理应成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宏观视野和发展坐标。  相似文献   

19.
<正>郑永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中国模式己经成为媒体和社会传播的热门词汇,但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会怎样,却还鲜有深入透彻的系统研究。本书作者郑永年,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多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取了崭新的内容。它不是对1956年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社会主义"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中国特色"既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现环境,还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为"社会主义制度"增添了"中国元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有制度自信。不仅要通过学习引进来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也需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拥有更多自己的"专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