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诉访分离"是信访运作过程中为实现涉诉信访依法终结采取的制度安排,它运用司法处置的程序和方法,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导入司法程序予以最终解决。涉诉信访依法终结的理念基础在于"诉访分离",即避免涉诉信访处置渠道的多元化、处置手段的行政化和处置目标的短期化。为了克服诉访的外部混同导致涉诉信访处置非程序化、诉访的内部混同导致涉诉信访处置权益化和诉访循环导致涉诉信访处置空转化这些因诉访不分所衍生的问题,应当通过采取合理设置诉访分离的基本层面、科学构建诉访分离的运作机制和强化涉诉信访司法处置的终局性效力等策略,促使涉诉信访依法终结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     
正明确责任清单,对不作为、慢作为等责任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实行问责,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要走出"信访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误区。实施诉访分离以来,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这是顺  相似文献   

3.
如何从源头破解信访不信法的怪圈,怎样使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现象得到遏制。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都在探索涉法涉诉信访分离机制,力求解决"入口不畅、程序空转、出口不顺"等现实难题。本文基于沪苏浙涉法涉诉信访分离改革经验,寻求构筑我省诉访分离导入、终结、非访打击等机制,促进皖沪苏浙四省市涉法涉诉信访分离信息联动共享对接,加快涉法涉诉信访分离体制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4.
涉诉信访案件多元化解决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涉诉信访案件有其特殊的发生原因和背景,但解决涉诉信访案件,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还是要合理运用多元化解决机制。对于诉讼中的信访案件,关键在于强化诉讼调解的功能,力争使纠纷通过诉讼和解或调解得以化解,以此消解案件成为涉诉信访类案件的可能性。对于生效的信访类案件,充分发挥审判监督程序对当事人信访权、再审诉权的保障功能,使审判监督程序成为终结信访案件的有效机制。在坚持涉诉信访案件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的同时,设置科学合理的分流机制,采用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方法,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多途径、全方位地预防和化解涉诉信访,是有效缓解司法资源短缺与涉诉信访案件高位徘徊矛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非正常信访现象的突出,涉诉信访开始成为诉讼程序的副产品,不仅损害了法院和审判人员形象,也影响了司法审判的正常秩序,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为妥善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必须运用现代权利理念、诉讼理论和程序意识来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构建符合现代诉讼模式的信访制度,从而维护我国法治建设、消除社会矛盾、促进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将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规范化是涉诉信访走向法治化的重要一环。我国涉诉信访规范化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具体内容杂、实际操作乱、处理效果差,问题集中表现在启动与受理环节欠缺规制,处理环节呈现非程序化,终结环节主体过度多元,衔接环节对接不够顺畅。实现涉诉信访规范化的出路在于涉诉信访的启动与受理环节应严格界分"诉"与"访",限定启动主体与时间,完善受理部门与平台;处理环节实现导访入诉,加强协调,合理追责;终结环节明确终结案件范围,完善终结制度,细化惩戒规则;衔接环节完善再审救济渠道,改革相关司法制度与强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7.
信息快递     
<正>东营市开展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了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联席会议制度,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事项中分离出来,由市委政法委牵头负责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同时,调整充实市委政法委机构编制,负责协调推进涉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将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规范化是涉诉信访走向法治化的重要一环。我国涉诉信访规范化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具体内容杂、实际操作乱、处理效果差,问题集中表现在启动与受理环节欠缺规制,处理环节呈现非程序化,终结环节主体过度多元,衔接环节对接不够顺畅。实现涉诉信访规范化的出路在于涉诉信访的启动与受理环节应严格界分"诉"与"访",限定启动主体与时间,完善受理部门与平台;处理环节实现导访入诉,加强协调,合理追责;终结环节明确终结案件范围,完善终结制度,细化惩戒规则;衔接环节完善再审救济渠道,改革相关司法制度与强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9.
农村妇女李雪莲的故事是社会寓言,说的道理是,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领导干部看完后会有触动。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故事中的人与事,以及对"敏感"的信访体制的叩问、反思,令人感慨,发人深省。领导干部看完,会有哪些触动呢?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网上公布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 《意见》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国家信访局研究室副主任缪传忠表示,信访部门将不再受理、交办、协调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而是引导相关信访群众到政法机关按程序反映问题。  相似文献   

11.
奚玮  魏巍 《学习论坛》2008,(10):64-67
作为权利救济的两种方式,信访和行政诉讼制度都具有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功能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功能.当公民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一些人热衷于通过信访这一"人治"途径而冷落诉讼这一"法治"手段寻求权利救济,造成二者发展的失衡及司法资源的浪费.从公民热"访"冷"诉"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可以看出,应完善现有的信访和行政诉讼制度,以期合理配置司法和行政资源,使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涉诉信访这一概念来自于司法实践的总结而非理论研究的建构,因其与司法程序内在机理不同而发生。涉诉信访虽然旨在救济权利,但由于其冲击司法程序,有损司法公信,影响社会秩序而产生应对的必要性。当前涉诉信访的应对机制可归纳为治理模式,表现为应对主体的多元化、应对依据的政策化、应对方式的能动化、应对内容的行政化。涉诉信访的治理模式虽然可以实现短期的效率和秩序目标,但存在诉访不分、程序不畅、难以终结等问题,冲击着司法程序的基本价值。涉诉信访的应对机制应从治理模式转为法治模式,从根本上化解上述难题。  相似文献   

13.
转型阶段的涉法涉诉信访正处在利益分化加剧、风险叠加喷发、社会结构失衡的时代背景之中,利益格局变动凸显规范失灵,风险形势多发且多领域失控冲击法律体制,利益表达和实现的失衡制造立场偏差及执行扭曲。权力运行错位、程序正义欠缺以及管控脱轨,构成涉法涉诉信访面临的突出症结。要以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精神为契机,加快涉法涉诉信访体制机制改革步伐,优化涉法涉诉信访权力运行机制,革除涉法涉诉信访管控行政化弊端,完善涉法涉诉信访考核等具体制度,强化涉法涉诉信访程序正义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领域,出现了诉讼与信访交织、法内处理与法外解决并存的状况。涉法涉诉信访作为法外解决的通道,当前已在我国呈蔓延态势,客观上是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矛盾高发、多发的综合反映,主观上则是政法机关执法理念、执法效力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不相适应的集中表现。从追求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目标出发,推动涉法涉诉信访法治化,理顺涉法涉诉信访入口、程序、出口等法治化路经,不仅直接关系民生、民权等社会层面问题,而且关涉法律权威和国家安宁等政治层面大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正>都匀市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现有成果,让群众依法懂法,实现由"信访不信法"到"弃访转法"的转变,助推都匀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和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2015年6月,贵州省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推进会在都匀市召开。会上,省领导高度评价了都匀近两年在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都匀市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情况展览,省政法委参会人员由衷感叹:"贵州省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优秀经验得看黔南,黔南还得看都匀。"2013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把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确定为政法系统的重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5,(8)
<正>"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既是对领导干部担负的依法治国"领头羊"重任的深刻警醒,更是对领导干部在法治轨道上带头示范、躬身实践的明确要求。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作为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学习领会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5,(3)
<正>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离不开法治的支撑;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程的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历史赋予的政治责任。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强调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念、决心、行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刻领会这种重要意义,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大有作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正成都市青白江区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底数清、问题清、隐患清"的"三清"工作模式,着力化解重复访、越级访等疑难信访问题。全面摸排确保底数清及时开展清仓起底行动,对2016年以来的信访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全区共排查信访问题线索471件次,分别锁定重复访64件次、越级访66件次。  相似文献   

19.
积极稳妥解决涉诉信访问题是当下中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共识。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中的利益矛盾和民生诉求是涉诉信访产生的社会根源,法制进程中的信访立法滞后是涉诉信访产生的法制症结,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信访处理机制不完善是涉诉信访产生的直接原因,民主、权利意识复归中民众质朴但缺乏法制观念的维权热情是涉诉信访产生的重要"推手"。破解当前我国涉诉信访问题的正确进路是正确定位涉诉信访的制度功能,加快推进我国信访立法的进程,不断完善涉诉信访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日益凸显,群众的司法诉求倍增,但依法维权意识却十分淡薄,导致太多群众信访不信法。在基层,群众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首先想到找关系、找领导、找政府,几乎不找法院,最终弯路走了不少,事情却未能有效解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要求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真正使法律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初步推动,社会效果并未完全凸显,府院沟通协调引导机制初步建立,作用功能并未充分释放是导致"李老汉事件"多发的深层次原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加快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有效协调化解社会矛盾,增进人民福祉,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