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安金 《唯实》2000,(5):8-11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既体现着一种价值的选择,也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价值观念的变化。在此情形下,作为伦理学核心的道德价值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而作适时的转变,便成为理论界亟待探究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使道德价值观“转变观念”,其关键在于大胆地扬弃长期以来奉守的单一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模式,建构一种新的二元价值观模式,即先进的集体主义和合理的利己主义并存的价值观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肯定和宣扬集体主义一元道德价值观而彻底摒弃一切非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其原因在于我们一直奉行的“…  相似文献   

2.
从个体价值定位看集体主义的时代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个体价值定位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个体价值定位经历了一个从个体依赖到逐渐获得个体独立的演变过程。集体主义也随着个体价值地位的演变,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开始由传统集体主义向新集体主义过渡。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有着充分的一般和具体的理论依据,同时这是一种超越“传统集体主义”真正集体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从中国的传统和现实看,个人主义绝对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导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徐建芬 《党史文苑》2006,3(5):68-7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有着充分的一般和具体的理论依据,同时这是一种超越"传统集体主义"的真正集体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从中国的传统和现实看,个人主义绝对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导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处理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偏重"集体"和当代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则"集体"退隐"个体"出位,这两种倾向都不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本义。实际上,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实现过程,是在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保持必要张力基础上以集体为取向的价值实现过程。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集体主义的深刻阐述,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指针,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群己关系的主张中也有可汲取的丰富营养。  相似文献   

6.
苏南人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以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创造了“苏南模式”.在这片土壤中,集体主义原则的自觉实施孕育了集体主义精神这朵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之花;集体主义精神反过来又促进了苏南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成为苏南城乡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哲学在苏南模式中再次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一、公有制为主体——集体主义精神的经济前提集体主义精神,从历史发展分析,它和人类一样古老.最早的集体主义是原始人的集体主义.一方面,这种集体主义是广泛的,纯朴无私的;另一方面它又是狭隘的,局限于同一部落或氏族,而在部落之间或氏族之间则难以做到相互兼容,因而常常引起部落和氏  相似文献   

7.
沈斐 《唯实》2004,(Z1)
个人主义是对“冒充或虚构”的集体主义的扬弃 ,马克思真正的集体主义则是对个人主义的扬弃。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 ,不能简单地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 ,而应区别对待现实中不同的集体主义。对“冒充或虚构”的集体主义 ,应该用个人主义来冲破和取代 ,而革命传统中的集体主义却必须坚持和发展 ,并朝向马克思真正的集体主义渐次进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人民为本",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话语表达是"为人民服务",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是集体主义。"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在不同层面上的表达,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民本主义价值观中合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辩证否定与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九海  韩强 《求实》2005,42(6):33-35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传统的感性思维、人本思维、整体思维、和谐思维经过创造性诠释与现代转换,可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沈斐 《唯实》2004,(9):43-46
个人主义是对“冒充或虚构“的集体主义的扬弃,马克思真正的集体主义则是对个人主义的扬弃.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不能简单地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而应区别对待现实中不同的集体主义.对“冒充或虚构“的集体主义,应该用个人主义来冲破和取代,而革命传统中的集体主义却必须坚持和发展,并朝向马克思真正的集体主义渐次进取.  相似文献   

11.
沈斐 《唯实》2004,1(8):43-46
个人主义是对"冒充或虚构"的集体主义的扬弃,马克思真正的集体主义则是对个人主义的扬弃.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不能简单地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而应区别对待现实中不同的集体主义.对"冒充或虚构"的集体主义,应该用个人主义来冲破和取代,而革命传统中的集体主义却必须坚持和发展,并朝向马克思真正的集体主义渐次进取.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5,(10)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然而,改革开放后,由于资本逻辑和工具理性的高扬,中国社会出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价值相分离的人的抽象化状态,人的抽象化消解了集体主义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和价值环境,使得集体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为此,我们要不断发展生产力,克服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社会和价值相分离的人的抽象化状态,重构有利于集体主义价值观形成的日常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一贯提倡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文化基因,它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并最终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14.
王虹  刘英 《世纪桥》2008,(3):141-142
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特征,需要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加以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实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思路是:继承传统的辩证思维方式,并使之条理化;致力于分析思维的精密化;继承传统思维方式中的系统观;打破经学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中国集体主义的丰富内涵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和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构成新时代中国集体主义的理想目标;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本质属性的政治制度构建出新时代中国集体主义的制度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主流价值追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导原则构成了新时代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指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的民族史观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共同新追求的全球史观构成新时代中国集体主义的历史职责。新时代中国集体主义的形成汇聚了强大的主体动因、方法动因、规律动因和实践动因,呈现出极大的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和主体性特征。新时代中国集体主义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伟大成果,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优势。  相似文献   

16.
吴志樵 《奋斗》2004,(3):36-3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使当今中国的文化传统面临着深刻的改造。多元的价值观念相互撞击、渗透。在此情况下,原来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集体主义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还应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这是一个关系到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势文化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加以运用,极力推行西方的政治民主和文化价值,使西方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这即对文化多样性产生挑战又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形成冲击。中国要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必须突破单纯防御性的思维模式、积极参与国际机制修改与创建、发挥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认同感、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18.
集体主义的内涵十分丰富,且在当今时代获得了新的内涵,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主义原则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利益的实现需要集体主义原则的宏观调控,个人利益的实现需要集体主义原则的正确引导,二者的和谐共赢需要集体主义原则的有机协调。因此,坚持集体主义应将以人为本作为价值指向,在利益取舍中进行价值考量,在具体实践中应将集体主义内化为人们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有的学者,从思维框架、思维模式、逻辑推理方式、分析方法以及思考方式五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1、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的思维框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归根结底是宗法的思维方式,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社会结构的思维中的内化,其中,家国同构和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框架。其基本特点:①家国同构、君父合一的特殊思维角度。②三纲五常、伦理本位的思维侧重点。③重“内圣”和“治人”,轻“外王”和“治法”的价值取向。④退化的历史观。⑤“仁”和人道主  相似文献   

20.
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势文化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加以运用,极力推行西方的政治民主和文化价值,使西方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这既对文化多样性产生挑战又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形成冲击。中国要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必须突破单纯防御性的思维模式,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修改与创建,发挥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认同感,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