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治仪式是国家治理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若要其国民对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纲领形成政治认同感,就必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国民进行政治社会化。在众多的社会化方式中,政治仪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以其富含的传播教育功能、情感激发功能、规训戒惧功能直击国民的内心世界,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感染、震慑和自我约束,从而使社会成员产生强烈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  相似文献   

2.
<正>新加坡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人民行动党凝聚社会共识、让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新加坡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培养新加坡人共同的国家意识,树立共同价值观鲜明的移民国家特征和多民族、多宗教文化的特征,让新加坡社会面临着被撕裂的危险。为克服移民心态和多民族多宗教社会的缺点,避免矛盾和纷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新加坡独立起就十分注重新加坡人观  相似文献   

3.
从教育部1998年和2008年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数据对比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总体上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奉献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是值得信赖的一代,大有希望的一代。"80后"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在美国,学习历史,重视历史教育,被认为是形成国家观念,塑造民众爱国心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一个年轻的,基本上是由移民组成的国家,要使人民对国家的社会制度、国家实行的各项政策(包括长期不断发生的战争行为)形成认同感,从而树立强烈的道路自信,必须进行价值观的渗透。这个价值观,把"个人自由和权利"置于根本地位。而这种渗透,是创造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耳濡目染到的国家历史知识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它以自由和人文传统的名义,将政治渗透于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帮助实现美国的政治稳定和提高国民对移民国家的认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深人研究并有选择性地吸取其经验和做法,可以为当前我国高校进行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齐丽 《党史博采》2013,(1):35-36
多元文化主义是加拿大这个移民国家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培养加拿大国民认同感的重要举措。与此类似,中国实行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也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尊重多元也意味着默认差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差异,扩大隔阂。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以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为例,探讨过分尊重多元能否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也需要结合他们的成长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从自信建立的过程上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需要经历文化认知、文化感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并在一定状态下出现共时性的特征,它们的依次呈现描绘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不断加强、自信心不断提升的图景。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信仰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青年的个人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乃至民族复兴的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高校必须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研究,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落实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责任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自觉尽责的价值理念,网络公共空间既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表达与出场提供重要的形式与渠道,也为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方式与平台。大学生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多边主体的交往互动与探索商榷共同构成了其责任意识的主要培育形态。其中,网络空间中交往互动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基源性形态,探索商榷则形成了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累积性形态。  相似文献   

10.
高校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和"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创设,对提升大学生集体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实施潜隐于校园文化活动中、教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大学生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等。为此,高校在运用"生涯导航"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发挥活动隐性教育的作用,而且要增强其对大学生影响的系统性、连贯性,以使大学生将社会责任意识外化为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11.
"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批判性继承、继承性发展和发展性创新,为当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提供精神引领、道德引领、价值引领和行动引领。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语境下,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和谐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制观是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臣民"、"公民"、"市民"和"国民"这样的语言体系,是与一定政治形态相适应的人的存在形态,是对政治现实的典型反映。"臣民"既无权利意识又无国家意识,是与君主专制制度以及绝对主义国家相适应的国家成员资格。"市民"是以自由贸易和经济利益为根本、掌握了大量财富并最终与国家主权相结合的群体。公民是与近代国民国家建立后民主制度发展、与公民权、参与公共生活相联系的范畴,统合了市民、臣民和选民的三种角色,是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具有政治权利的政治成员资格。国民是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的范畴,具有对统一主权国家的认同,具有公民权。国民权利、国家归属和国家认同构成近代国民的三大支柱,同时具备民族特质和公民特质,则是国民的内在属性。衡量近代国民形成的标志,最重要的是两个条件,一是"去地域化",二是"去奴仆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价值观取向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在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认知的前提下,正确分析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自身兴趣的契合点,从坚持"适应学生知识需要、适应学生生活节奏、适应学生实践需求"的角度,探索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价值观取向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在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认知的前提下,正确分析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自身兴趣的契合点,从坚持"适应学生知识需要、适应学生生活节奏、适应学生实践需求"的角度,探索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指引人生方向的明灯,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教育部2008年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但不容忽视的是,面对种种诱惑和挑战,也有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机制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新时代统筹解决农村基层人才短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实践中,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建构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机制,需要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荣誉感;激发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认同感;培育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归属感;催生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助力大学生村官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17.
姚平芳  叶苗苗 《世纪桥》2024,(1):112-114
培养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增强广大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文章从理论特质、价值意蕴与实践涵育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养。高校应树立“大思政”观念,聚力三个主体,凝聚爱国奋斗精神培育的主体性力量;赋能三个阶段,突出爱国奋斗精神培育的阶段性成效;整合三个课堂,搭建爱国奋斗精神培育的全方位平台,凝聚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赵跃先 《探索》2012,(2):127-132
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是政治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感是政治心理形成和构建的重要前提。目前大学生对当前我国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的认知现状,在政治认同上存在着差异与分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强与政治认同危机的严重性并存。政治认同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优化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是优化其政治心理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政治认同机制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心理构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共青团引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培育国家治理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优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路径,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共青团引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存在内容"泛化"、渠道"窄化"、策略"虚化"、方式"老化"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校准价值坐标、明晰参与内容、拓宽路径选择、转换方式方法等措施,构建共青团引领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20.
“8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正呈现出新的特征,即物质文化上出现了家居化与数字化两大趋势;制度文化上存在着对既定宿管制度的强烈反叛;行为文化上充满宣泄意义的青年流行文化;精神文化上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间的错位。而要解决当前"8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的危机,需对网络等新媒介的衍生问题、宿管制度的民主化问题以及校园文化对宿舍文化的渗透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