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奋斗》2018,(3)
正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建设食品工业强县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摆上日程、因村施策、精准帮扶、市场带动,全力打造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全县共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7个,消灭"空壳村"22个,全县79个行政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村总数达到74个,收入总额2708.8万元,其中收入达50万元以上村13个、10—50万元村38个。  相似文献   

2.
息烽县养龙司乡灯塔村距县城28公里,辖11个村民组,401户1714人,人均耕地不足0.7亩,1996年以前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人均吃粮不到250公斤。1996年以来,该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立足村情,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蔬菜、生猪、面条等“一村数品”和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1999年该村人均收入达3270元,村民存款额达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多元。4年多来,村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余万元,全村实现了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95%的农户购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三分之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饶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饶阳县"互联网+党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农村集体经济有了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县村集体增收实现全覆盖,彻底消灭了集体经济空白村,全县197个行政村集体收入积累总额达8000余万元,年均收入3800余万元,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98个村,占比49%。  相似文献   

4.
五里村地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城郊,因距城区仅"五里"而得名.该村辖11个组、432户、1142人,有党员37人.近年来,该村按照"果菜兴村、旅游活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进行结构调整,奏响了一曲科技兴农之歌.2002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551万元,其中果菜产值3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全村有线电视人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30%以上.该村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千佳村"、"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充市小康示范村"等多种荣誉称号,率先成为阆中市科技示范村和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村.  相似文献   

5.
四合村是元宝山区 建昌营镇所辖六个行政 村之一,全村5个村民 组、280户、1100口人, 总面积为20600亩,拥 有耕地2940亩,该村党 总支下辖7个党支部, 共有党员33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合村充分发挥本地煤炭资源优势,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潜心尽力发展村办、联办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2年,该村已拥有集体企业11家,固定资产1800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集体积累800多万元、全村农业和乡镇企业总收入达1220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由80年代初的“三靠(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村,一举成为建昌营镇…  相似文献   

6.
3550米,这是俄达门巴村的海拔高度,也是俄达门巴村175户830名村民过去发展的"痛点".康定市俄达门巴村地处素有"康巴第一关"之称的折多山垭口,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靠放牧为生,收入来源单一.高寒气候、资源匮乏、人才紧缺,一直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俄达门巴村党支部创新"村企联姻",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采取"企业+资源""新建+保护""股份+资产"的发展方式,带领全村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村民变市民"的脱贫奔康新路子.2021年俄达门巴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9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2000元.  相似文献   

7.
《先锋队》2011,(12):34
吕梁市离石区枣林乡陶家庄村位于枣林乡政府西边,全村共有8个自然村,287户,总人口948人,党员40名,2009年人均纯收入768元。2008年,高智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健全各种制度的基础上,针对经济发展缓慢的实际,千方百计抓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该村就引进资金1亿余元,新上马洗煤厂、石料厂等6户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就业,目前6家企业全部投产达效。在"一企一事一业"活动中,高智德书记积极引导企业回报家乡,企业先后捐资20多万元,为村民修建了文化活动场所,绿化荒山100多亩,安装太阳能路灯2公里,修建护坡200多米。同时,他带领村民修通了40多公里的田间道路;投资120多万元修建通村公路近4公里;投资10多万元种植山杏、油松、核桃经济林2000余亩。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获得"招商引资功臣"、"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2007年,西华县田口乡滩上村又是一个丰收年。村党支部书记王学贞带领村民栽培的1200万袋黑木耳收入达1300万元,人均7700元,再加上其他收入,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全村家家户户年收入都是数万元。  相似文献   

9.
正一、整村搬迁的现状概述(一)西线片区1.杨惠村。该村位于金惠社区,其北依观山湖区,南临花溪区,靠近贵阳城市轻轨和贵黄公路,占地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641户共2158人,人均年收入6500元,经济来源主要是种养殖业、土地租赁,村集体资产为23135672.62元,截至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894547.54元。由于地处交通要道,依托高新产业园区的连带效应,目前有中关村"海汇天创"、一树药业、"中食"公司中广传媒、交通研究设  相似文献   

10.
定西县凤翔镇北廿铺村是定西县城郊的一个行政村.全村有6个社222户1011人.2001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达396万元,其中村办企业收入36万元,农业收入115万元,个体私营经济总收入2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多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该村党支部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从班子乱、人心散、集体经济无收入的老"上访村",到远近闻名的"创业致富村":全村产值过百万元的企业达11家,个体"小老板"230多户,资产超过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毕奉水上任仅6年,就交出了这样一份出色的成绩单。"没有毕书记,就没有毕毛埠村的今天!"村民说。毕毛埠是个农业大村,2003年前,全体个体及工商业户不足20户,村民90%的收入来自种地,人均收入在全镇处于中下游水平。村民越穷,大家就挤破头往村两委的  相似文献   

12.
在长春市郊有个村子名叫和平村,这地方在两年以前还穷得叮当响。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一年到头还是挣不来几个钱,村集体欠外债40多万元。两年后,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4年人均收入达1750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1995年“七一”前夕,这个村被原郊区区委、区政府评为全区村办企业20强中的第8名,村党支部被区委命名为先进红旗党支部。  相似文献   

13.
正在岑巩县苗落村大坡坳山丘上,垄垄翠绿欲滴的茶树起起伏伏覆盖了山坡,一座座休憩赏景的亭台点缀其中,俨然有公园之美。茶园里,传来了采茶人清脆的笑声。"每天采摘茶青,我收入在60元至80元之间。"金竹坡组代兰英老人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她说,"我虽然比不上年轻的、手脚利落的,但够满足的了。"据苗落村党支部书记景进昌介绍,大坡坳茶园面积在400亩左右,按照"党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经营,总投入350余万元,其中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50万元,企业投入200余万元。去年全村261户贫困户每户分红287元,依靠茶园,村民还可获得土地租金、采茶务工等收入,2019年支付工人务工费109万元。据悉,苗落村已有大坡坳茶园、金竹坡茶园两处面积总计达800亩的茶园达产,年产值达到8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200余户700余人就业增收。该村现有茶企4家,另有未投产茶园1200亩。今年,有新植油茶400亩。  相似文献   

14.
庙背,曾是灵台县吊街乡挂上号的"烂杆村".3年前,该村公推直选"当家人"后,年近五旬的张仲强挑起了村支书这副重担.他观念新,脑筋活,点子多,招商引资80多万元,办起了"绿源生态养殖场"、两家预制厂,年总产值达52万多元.他还组织动员群众饲养大耳白免,养蝎,种蘑茹,温棚养牛等特色种、养业.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在1600元以上.庙背村出现的新变化是灵台县公推直选村"当家人"的一个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5.
芹菜:为西吉农民带来好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西吉芹菜热销于河南、湖北等21个省,西吉,这个偏居西北的小县城渐渐被外地人熟知。对于西吉县普通农民来说,芹菜产业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好门路。如今,西吉老百姓说起西芹来,就打开了话匣子,津津乐道,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说起西芹给西吉的老百姓带来的实惠,老百姓会自豪地说为啥叫"西芹"呢?就是咱西吉的芹菜啊!笔者近日到西吉县吉强镇杨坊村采访,该村296户人家,几乎家家种西芹。该村西芹种植从3年前不到400亩,如今达到了3000亩,按2013年每亩收入6500元计算,该村上年仅西芹的收入就达到1950万元,户均收入达  相似文献   

16.
正康平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整合资源、示范带动、健全机制等途径,有效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自身"造血"能力差等难题,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2017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的行政村达67个,占总数的42%;超过50万元的行政村25个,基本消除了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加强领导,合力推进工作落实。县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7.
资兴市汤边村有1400多口人,1992年前,村民还生活在贫困之中,人均纯收入只有400元,村集体负债2万多元,村干部的误工报酬无法兑现,村里无人管事,象盘散沙。1993年,党员金力临危受命,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他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大力开发狗脑贡茶和温泉两大特色产业,短短几年时间就摘掉了汤边村的贫困帽。如今,该村已拥有村级积累25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966.7元,是汤市乡的首富村。  相似文献   

18.
花园头村地处县城东南方向,东与沧州市肃宁县为邻,南与衡水交界。全村人口1868人,土地3210亩。该村原以农业种植为主,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发展温室蔬菜种植,由2002年开始,到现在已发展到占地400多亩的基地,增加了村民收入。目前该村人均收入达8000多元  相似文献   

19.
阳城县雨固隆村位于县城25公里的朝岭山下,全村47。口人.土地1400亩.全村17个党员.有村办煤矿一座.阳云公路穿村而过。1098年.已经45岁的女共产党员余玉梅。在全村村民的企盼中,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一重担.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胆略,带领支村两委成员,克服困难.团结奋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以盒民为追求.以发展为要务.以调产为农村发展方向.经过几年来扎买工作.便该村的各项工作进入轨道,小康建设坯开大步,村镇旧貌逐渐刷新.农民群众安居乐业。2004年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农民平均收入达到2950元,同时杂玉梅书…  相似文献   

20.
<正>村集体经济是办好农村公益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一、村集体经济在决胜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一)村集体经济弥补了公共财政对自身无力脱贫"兜低保障"不力的"短板"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发展成为拥有资产1000万元,经济收入达400多万元的富裕村。201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