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8)
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间经历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及实践阶段。在此期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探索,逐步形成了新中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适合中国国情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的社会建设具有明显的代际特征。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的社会建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两个文明"一起抓来推进社会建设,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建设逐步走向自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理论与实践并重,既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又破解了社会建设的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3.
党内监督文化生成的思想基础是领袖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党内监督思想。党内监督文化生成的实践依据是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至文革前、改革开放后至党的十八大前以及党的十八大以后等特定历史阶段下加强党内监督的实践行动。同时,党内监督文化生成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科学理论的指导、正确理念的指引、有效的制度建设和良好党内监督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是百年党的历史、新中国70多年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3)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对革命时期党群关系理论整体继承的同时,又对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实践活动中,党群关系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通过对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党群关系的理论、实践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阶段如何更好地处理党群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丛潜  隗金成 《学理论》2013,(28):24-2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试图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问题入手,对文化自觉的内涵进行深层剖析,对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进行分析论证,对文化自觉的可行途径进行有益探索,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雯雯  彭杰 《学理论》2015,(2):101-10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建设主要采取了理论教育法、整风整党法、实践锻炼法和典型案例法等路径方法,同时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而且对于新形势下凝聚价值共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赖若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李立三之后,新中国工运事业的又一位开拓者和奠基人。赖若愚在全总主持工作期间,在党中央领导下,积极探索工会工作规律,加强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团结带领工人阶级为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也创造出新中国工运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过程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列宁依据俄国社会主义实践对之进行了进一步阐发,之后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实现了中国化,并最终形成了完善、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化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其本身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丁兆梅 《理论探索》2012,(1):13-16,88
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从1918年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到1923年离开党组织,这是李达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从1923年李达离开党组织潜心理论研究到1935年《社会学大纲》问世前夕,这是李达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进一步阐述时期;从1935年《社会学大纲》问世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李达社会建设理论的理论论证与阐述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李达1966年去世,这是李达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展开和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以建设和弘扬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为己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回顾和总结这一历程,对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呈现出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向度。通过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原创性成果,可以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从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70年来,新中国的文化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新中国的文化政策的理论源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同纲领》的制定、通过,使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上升为全国性的文化政策。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为文化政策的调整指明了方向。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之后,伴随着拨乱反正任务完成和改革开放事业开启,中国文化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策逐渐形成,并表现出明显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国家安全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安全战略的规划、实施和调整提供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向度上展现出鲜明的生成逻辑。其以“独立自主,不容别国干涉内政”为基本原则、“巩固国防,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为前提条件、“以生产建设为中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物质基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衔接社会主义革命”为重要保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为外部条件、“加强社会主义教育,防止和平演变”为有力措施。其历史贡献在于维护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权安全,守护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领土安全,团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民族间的关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的体系。立足于新时代,毛泽东国家安全思想带来了坚持党对国家安全事业的绝对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安全治理、落实国家安全制度、激发治理效能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君  刘仓 《理论视野》2011,(10):66-67
新中国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学艺术创作、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一、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面,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推进文化理论创新相结合,推进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局是中共组织史上一个特殊的组织存在,特指的中央局是中央领导机构,泛指的中央局是中央派出机构。作为派出机构的中共中央局常冠以地理方位或城市的名字,具有很强的地理意蕴和方位指向。其发展大致分为中共成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面抗战时期、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三个时段。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具有鲜明地理色彩的六大中央局组织谱系正式成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对文化建设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蕴含着突出的文明传承功能、精神培育功能、思想引领功能、力量凝聚功能、素质提升功能、和谐发展功能,这些基本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培育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就十分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十分重视思想理论、科学教育文化建设,他们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已经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但是,把思想文化建设概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一个理论性命  相似文献   

19.
刘怡然 《学理论》2012,(1):16-17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构建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的源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实践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建设的民族基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方法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秀敏 《学理论》2013,(4):44-46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交往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毛泽东将马克思的"世界性交往"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些思想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