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我国宪法,首次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这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以来,以人为本的提法受到广泛关注。能否正确理解“人权”和“以人为本”的含义,不仅关系到对国际社会人权领域争论焦点的认识,而且关系到人权保障制度的设置及完善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人权的真实含义及其本质可“从人权“”、权利“”、法律权利“”、公民基本权利”四者的比较中来把握。一“、人权”和…  相似文献   

2.
宋扬  陈子雪  廖毅 《中国民政》2006,(10):35-36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正式施行,相应地,二十年前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走到了尽头,救助工作开始正式  相似文献   

3.
“人性化”不是“人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几天,身边的人几乎都在谈论《道路交通安全法》,不管是有车的还是没车的。人们普遍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一部规范道路行人、机动车驾驶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它第一次从法律的高度理清了行人与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法律责任,为舒缓交通,保证公民的安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而其中议论得最多的字眼是“以人为本”。“撞了白撞”被否定、“白衣天使”不能见死不救、农用车管理充分考虑减轻农民负担,这一切使得道路交通安全法充满了温情。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后道路上的呵斥会减少,因交不起手术费用而放弃治疗的情况可能会禁绝,行人与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更加融洽,老百姓的生活可能会更加舒心。有人说,《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一部道路交通方面的人权法。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制度作为“民告官”法律制度,就是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宪法权利付诸实施,就是近距离地触摸宪法。我国行政诉讼法在1989年颁布,1990年10月1日实施。十几年来,该法对于推进我国行政法治建设乃至整个民主与法治建设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这部法律的实施,一些问题也相继显现出来,如受案范围太窄,很多权利纠纷法律没有规定,结果案件很难进入诉讼程序,司法也就难以发挥权利保障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对权利保障作了适当扩展和细化,但还有很多新类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深入发展,尤其自进入21世纪后,“权利”和权利观念在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观念层面上前所未有地凸现起来;今年宪法修订,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之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明确的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是人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09,(1):93-93
陈党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撰文认为,公民监督既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政制度,又是防治官员腐败的根本途径。在我国现阶段,公民监督权虽然已由应有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但现实状况与法律规定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威力和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实现公民监督的功能,需要整合监督资源,实现四个结合,即:公民监督与人大监督相结合;公民监督与国家专门机关监督相结合;个体监督与群体监督相结合;公民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人权》2010,(4):15-20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宪法也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下文是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中央对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和领导。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本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告诉的才处理。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是指以暴力手段干涉他人行使婚姻自由权利的行为。婚姻自由,是我国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权利。我国《婚姻法》对此有明确规定。公民有权依照法律和自己的意愿决定结婚和离婚,任何人都不得干涉和强制。这里所规定的“暴力”,是指使用捆绑、吊打、禁闭、强抢等手段,使被干涉者不能行使婚姻自由的权利。“暴力干…  相似文献   

9.
<正> 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推行了二十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已不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的需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新法规将从8月1日起施行。所有关心孙志刚被收容并被故意伤害致死案的人都不难发现,刚刚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缘于该案。湖北青年孙志刚一案已经成为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基点,案件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是中  相似文献   

10.
一、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 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法律规定,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格权,受到法律保护。在各种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公民的财产、住宅、房屋、通信、人身自由和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会受到严重侵犯,合法权益会受到严重损害。可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涉及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法定权利和根本利益。搞好这一项工作,不仅是加强和维护…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规范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人(以下简称“流浪乞讨危重病人”)救治管理工作,日前,济南市出台关于规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危重病人救治工作的意见,由民政、卫生、财政等多个部门联手,通过先救治后依法救助危重流浪乞讨人员,以人为本保障流浪危重病患者生存权,同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意见》的落实。《意见》规定救助范围:凡符合救助条件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有生命危险的危重病人、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的传染病人或精神病人。救治标准:救治流浪乞讨危重病人以保证其生命安全为前提,通过能够保证维持其生命的基本医疗器具、药品和治疗手段,使其病情稳定。救治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流浪乞讨危重病人基本生存权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09,(5):118-119
新华社8月初报道,民政部、公安部等5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与以往的流浪乞讨管理政策相比,通知首次提出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区别对待”的管理手段:对正常的流浪乞讨人员,要积极引导他们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相似文献   

13.
法律行为制度,即按照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设定权利、义务和取得法律效力的制度,始于古罗马。罗马法规定了契约行为、附条件及期限行为、适法行为、表意行为、意思能力等完善的制度,成为法律行为制度产生的基础。1748年,德国十/U立纪启蒙时期理注派学者丹尼埃·奈特尔布兰德首先将法律行为定义为。“设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首次使用了“法律行为”的概念,但未阐明其内涵;1805年,德国学者胡果在其《日尔曼普通法》一书中,把“法律行为”的内涵解释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一切适法行为”;1807年,海瑟首次科学地解释…  相似文献   

14.
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6月20日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决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从上世纪60年代初为制止农村人口进城而设立收容制度,到1982年颁布《收容遣送办法》后演变为收容遣送与收容审查的功能分化,到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正式取消收容审查制度,再到今天国务院宣布废止《收容遣送办法》而代之以《救助管理办法》,这无疑是我国法制文明和公民文化建设的一个进步,是胡锦涛为首的本届党中央和温家宝为首的本届政府关于…  相似文献   

15.
初二思想政治课以国家、公民与法律的关系为主线,上下册的落脚点是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关系如何呢?一、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其中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般地说,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可以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公民的权利。如初二思想政治课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分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婚姻自由权;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等九项…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知情权是联合国致力维护的一切自由权利的关键,是民主社会的基石。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知情权已由《宪法》赋予。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支撑,公民的知情权还停留《宪法》原则的权利层面上没有被确认为实有权利。反思非典的教训,我国权力机关应加速对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及立法研究,早日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切实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17.
法,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准则;法,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法,时时刻刻在与你同行!那么,你知道从你一出生开始,到进入成年人之前有若干法律和法规在维护着你的尊严、保障着你的合法权益吗?国籍资格。国籍资格是法律赋于你的,这种资格从你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明确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公民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于公民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  相似文献   

18.
自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实施以来,惠州市救助管理站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食宿、医疗、通讯、返家及接送等方面的救助服务。近年来,面对时有发生的恶意窜站、持利器进站、团伙进站打架斗殴骗取补偿等现象及救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全站积极采取措施应对。2008年共救助求助人员2208人,没有出现一起不良事件,充分发挥了救助管理的社会功能,树立了民政部门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新宪法中规定的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法律实施时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是对资产阶级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批判继承。早在1954年我国的宪法中就曾有明确的规定,后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这一正确的原则遭到批判和否定。1978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重申“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接着,1982年新《宪法》恢复了1954年《宪法》的这一规定,并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把原来的“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提法,改为现在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当前,  相似文献   

20.
“四个维护”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个维护”是党和政府要求宗教界在政治上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国宪法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都明确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国家政策范围内进行。这就是说,遵纪守法是信仰自由的一个重要内容。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同时又受法律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作为公民权利,受公民义务的制约;作为法律规定的权利,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受这种权利。公民在行使这种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