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宪法与人大制度又添一个年轮。中国的“良法之道”、人大决策的执著前行、监督的自觉演进,还有人大代表的分量越来越重,人大制度操作规则的丰富,公民对人大的期望乃至挑剔,让我们感触到人大制度所焕发的活力,还有人大与法治、公民之间的良好互动。而这种互动的幅度  相似文献   

2.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根本途径。人大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要勇于担负起保障和扩大公民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民众对人大的要求和期望增强,出现了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人大工作透明度为标志的“人大制度的民主化”创新。在此背景下。公开选题显得正应其时。  相似文献   

4.
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使人大制度、人大工作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014年1月7日,中其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强调,要加强人大制度理论研究,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的确,要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制度保障是关键。回首重庆人大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坚持党对人大工作领导,到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制度无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3,(12):86-86
徐振光在《理论导刊》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公民网络参与促进了人大决策民意来源的多元化,增强了人大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力,促进了人大的民主性;但网络参与的不均衡性、非理性、开放性、直接性等特点,也对人大制度的运行发展提出了挑战。为此,地方人大要通过积极探索创新信息公开制度、民意收集整合反馈制度、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人大与网民对话制度、人大监督制度等,不断发展壮大人大制度的价值和潜能。  相似文献   

6.
西山区人大常委会试行公民旁听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制度始于2002年8月。通过组织公民旁听,扩大了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高了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密切了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反映良好。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立公民旁听制度,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拓宽地方人大民主渠道,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强化人民群众监督职能;有利于动员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7.
2003年中国人大制度建设新举措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 ,即新一届人大开展工作一年来 ,公民旁听、设立助理、就职宣誓和代表辞职四项制度的启动 ,给人大工作带来了新的气象 ,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掀起人大的“盖头”来2 0 0 3年 ,公民旁听在北京、河北等 2 0多个省级人大会议或人大常委会会议中推开 ,市、县级人大的公民旁听也越来越普遍。有人把公民旁听誉为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亮点”。缕缕阳光洒向高悬国徽的会议室 ,“红盖头”被缓缓掀起 ,人大会议日趋“透明”和公开。1985年 8月 ,公民旁听始于山东潍坊市 ;1998年制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 ,规定全体会议设置旁…  相似文献   

8.
《人大研究》2004,(1):45-48
王憨群 :创新人大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憨群撰文说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 ,人大及其常委会处于独特的地位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大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势 ,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创新人大工作。一是理论创新。要加强人大制度理论和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研究 ,不断拓宽民主途径 ,完善民主程序。二是工作方法创新。要善于把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 ,不断总结发挥人大职能作…  相似文献   

9.
《人大研究》2011,(5):38-39
公民旁听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是完善人大会议制度的有效举措。对于进一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代表同群众的关系,增加人大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和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增强公民参政议政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旁听公民能否拥有发言权,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相似文献   

10.
张涛 《人大研究》2003,(6):20-21
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 ,是近年来部分市、县人大常委会逐步推行的一项完善会议制度的新举措。它对于进一步宣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密切人大常委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增加人大工作的透明度 ,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并监督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 ,扩大公民有效的政治参与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相关法律未对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 ,各地制定的旁听制度 ,在旁听对象、旁听范围、旁听的发言方式等方面的规定上都存在差异。本文仅就这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关于旁听人员的范围从各地制定的旁听制度来看 ,旁听人员范…  相似文献   

11.
《浙江人大》2011,(5):46-47
公民旁听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会议是地方人大会议制度的创新之举,目的在于推进人大议事决策的公开透明,在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拓宽公民知情知政渠道。而旁听公民在会上有没有发言权一直存有争议,有的地方人大在公民旁听办法中明确规定"公民旁听会议时无发言权",但有人认为,既然允许公民旁听,就应让他们在会上直接围绕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以便人大及其常委会及时采纳,改进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12.
论预算审议在我国民主宪政体制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孔武 《岭南学刊》2009,(6):68-72,92
预算与议会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滥觞,二者互为袁里。人大审查预算既是我国宪法的法治原则也是落实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法治原则而言,预算审查成为人大监督行政权的有效手段,旨在防范行政机构的恣意或对公民宪法权利的非法侵害;对于人民主权原则而言,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对预算所承栽的重大政府决策作出取舍、人大作为代议机构,还是各种不同的利益和不同声音的汇聚论坛,预算审议与民意政治的发展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3.
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简称公民旁听制度,是指人大常委会期间,无法定参与义务的公民凭有效证件,通过自愿申请、组织者邀请等方式,经批准后,参与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制度。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各地人大常委会就此做了不少探索,公民旁听就是人大工作向社会公开、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我国法律未对公民旁听作出明确规定,各地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已经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了有机的制度体系。全面领导制度、党委制、党组制、党管干部制度、党委人大工作会议制度和请示报告制等都是党领导人大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逻辑来看,这些制度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从实践过程来看,这些制度都经历了实践演进的历程。总体上来说,党领导人大制度体系的建构过程体现了渐进性、开放性和嵌入性等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可以管窥党领导人大制度空间的未来演进方向,可以透视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进程。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宪法与人大制度又添一个年轮。我们感触到人大制度所焕发的活力,还有人大与法治、公民之间也呈现出一种良好的互动。我们为人大的2005年做个年报,留些鲜活的细节,让它们见证民主的步履。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与十六大、十七大一样,人大制度改革依然被列为政治体制改革部分的首位,其内容涵盖了人大制度的政治定位、人民民主的目标定位、人大作用的发挥、人大代表职业结构的调整及人大的组织制度等。为此,本刊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西南政  相似文献   

1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最大的制度平台,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路径。人大制度的发展进程证明,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善于总结,构成了人大制度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冬敏 《今日浙江》2010,(16):50-51
自2007始,乐清市探索实行人民听证制度,把人民听证同人大工作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了人大监督,促进了法治政府建设,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引起国内学术界和中央媒体的关注与肯定。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创新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宋颖 《人民政坛》2011,(7):16-18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进入21世纪,面对依然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