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敏 《工会论坛》2015,(1):99-101
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重大责任,是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基础性环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助于加强党对农村社会的管理,农村基层政治稳定能够彰显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的双向耦合。但目前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管理主体"无力"、管理基础"不牢"、管理内容"不专"、管理成效"难显"等四大管理窘境。剖析并重新审视诸多困境,有助于深化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现代化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在西部农村实现"管理民主",有赖于一个良好的治理模式。通过西部八省(市)长达一年时间的新农村治理调查研究,发现治理模式的核心是农村基层政府与农村自治组织、农村非政府组织及村民的关系协调。针对当前西部农村治理现状,建议构建多元合作治理模式,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积极培育农村非政府组织,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多元治理主体互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基层社会的重要实践,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变革的一大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天水市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实践中还面临一些困境,本文提出科学可行的突破路径,以进一步推动天水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宪政应当是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基层治理的创新和变革具有鲜明的宪政内涵和宪政特性。基层的治理变革既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进行自治制度的革新。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在宪政理念的指引下,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具有独特的宪政路径和明确的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宪政应当是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基层治理的创新和变革具有鲜明的宪政内涵和宪政特性。基层的治理变革既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进行自治制度的革新。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在宪政理念的指引下,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具有独特的宪政路径和明确的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6.
资源反哺背景下,扶贫资源的输入对农村基层治理既是有利条件又是新的挑战。农村社会在获得扶贫资源、摆脱贫困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分配的新问题。从秦巴山区T镇扶贫实践过程来看,扶贫抗争已经成为当前农民抗争的重要形式。与传统的日常抵抗、依法抗争相比,扶贫抗争在动因上大多起因于相对不受益,在方式上具有低烈度不满的特征,在形态上表现为弥散性氛围。对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而言,需要完善农村社会的分配治理机制,做好资源反哺的“期待控制”、协调多重面向的“分配正义”、强化基层治理的“主动回应”,以此为基础提高农村分配治理能力,完善“资源反哺—资源分配—农民满意—治理有效”的逻辑链条。  相似文献   

7.
为了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保障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雷州市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麻廉村探索农村治理新模式。目前基层党建存在一些镇党委、村党支部书记抓党建意识不强、党员荣誉感弱化、基层干部的待遇低、发展党员混乱、贿选现象突出等问题。在思考怎样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时,必须巩固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必须解决农村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必须落实基层治理工作责任。  相似文献   

8.
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基层的治理变革既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进行自治制度的革新。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在宪政理念的指引下,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具有自身鲜明的制度本质。  相似文献   

9.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农村基层的有效治理有助于化解基层矛盾、修补基层生态、巩固基层政权。面对农村基层治理理念异化、基层治理与社会结构"脱嵌"、基层行政权力"势差"、治理效益递减的困境,应该从矫正治理理念价值偏差、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优化基层治理结构、健全基层治理机制层面入手,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的优化和乡村的善治。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和市场转型以来的中国农村,一直面临着重建基层社会秩序的挑战。税费改革后,政府试图以项目加资金的方式为村庄注入发展活力与构建秩序,可在市场经济与传统社会文化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乡村社会产生了多种行动逻辑。本文以某地"乡土人才职称评定"试点项目为例,探讨了不同的社会主体的行动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秩序新格局:政府、市场、社会各自沿着自己的行动规则,三种秩序并行于乡土社会。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从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地方治理的主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鲜明的转型特征: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地方治理更多地体现为农村社区化中基层政权能力建设;在城市基层政权方面,地方治理表现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社会力量的发育;在政府间关系方面,城市群与区域发展需求将协同治理提升到新高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治理必然是在农村、城市及其二者关系的变革中前行,这是个利益格局重塑的过程,关键在于将治理理念转化为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转型的基础,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根据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治理体制进行调整,使之适合当前农村基层的实际。村干部公职化被认为是符合当前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基层需求,并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普遍推广。当前村干部公职化具体表现为坐班制、招聘制、考核精细化和逐级晋升制。东部地区村干部公职化与治理事务复杂化有关,并且以强有力的财政能力为基础。治理事务微小化、维持型治理模式及薄弱的政府财政能力与中西部地区村干部兼职化高度适应。由于科层体系对于微小事务的回应能力较弱,中西部地区村干部公职化还会导致村组治理框架破碎化、村干部动员能力弱化等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在具备社会基础和财政能力的中西部地区逐步推动村干部公职化,并将村民组织起来,在村庄中增强自我管理,重塑互助网络。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公里"是"末梢堵塞"的现象,反映出下乡资源在供给、使用和监督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三个层次的行为上,各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以及"最后一公里"的无法对接,有其背后的逻辑脉络。资源供给所涉及的供需和资源可用性问题,与上级政府的治理模式密切相关;公共资源在村庄的使用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受到农村社会的秩序与村庄的领导角色的影响;监督的对象与压力主要集中在基层政府,由于基层政府的共谋和农村集体监督行动的困境,使上下监督渠道堵塞。对此,应当转变政府治理模式,提高资源供给效率;发动农村社会资本,提高资源使用意愿;加强村民参与治理,应对资源监督困境。  相似文献   

14.
社会暴力的频发显示了治理确定性的艰难。由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性与社会结构弥散性的紧张,中国社会暴力的发生往往出现于国家与社会的边缘地带,在社会自我生长受到政府秩序遏制之后,社会生长往往以集体暴力的形式来回避社会理性,而政府在失去理性的社会面前则可能以暴力治理进行秩序控制。因此转型中国的社会暴力的消除应该是多重理性的回归,在对双重暴力的反思中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理性转型。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与基层政府的行为紧密相关,也受到农村社会自身力量的制约。以基层乡镇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和以农村经济能人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是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两大要件。基于比较个案的研究显示,在城镇化项目建设中,乡村社会当中的经济能人会扮演"直接投资者""决策参与者""乡村社会的利益争取者"等三种不同角色。而基层政府则会相应地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包括"财政收益驱动下的合作共谋""利益博弈中的被动介入"和"官僚制逻辑下的主动干预"。本研究将国家与社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改变及其体现出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归结为"双向嵌入",并强调与以往强调社会力量行动策略的理论进路不同,国家在达成自身目标过程中对社会的主动渗透成为"双向嵌入"的原始动力。通过对农村经济能人角色和基层政府行为的解读,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利益再平衡,认为城镇化建设需要尊重社会主体的行动逻辑,国家政权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形态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成败。  相似文献   

16.
梁园 《社会主义论坛》2020,(3):25-25,27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并要求把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作为全年"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进一步表明了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短板以及提高农村治理效能的紧迫性。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昆明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务之急是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破解农村发展不充分难题。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镇社区党的建设和基层治理工作在运行模式、功能建设、体系设计、治理方式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在新的形势、挑战、任务下,应当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引,着力探索一条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党建和基层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晋江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新型城镇化打破了原有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找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重点和着力点,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为晋江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现代治理理念进入农村,使得传统的村内管理理念面临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农村地区从管理理念向治理理念的转变,不仅需要基层自治组织的积极参与,而且还需要农村群众对村务治理的内在认同,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治理一反馈"机制。但是,农村群众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看法不一,农村基层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捋顺。因此,通过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研究农村群众思维范式,最终成为农村地区善治发展的助推力。  相似文献   

20.
"进社区"是中国各级政府回应社会问题社区化与政府职能社区化发展趋势的普遍选择,也形塑出现代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单元及自治共同体的多重样态。新型社区制背后蕴含多重治理逻辑并存的复杂性。多重逻辑既来源于地方行政治理结构中"条"、"块"等制度生产主体,也来自在转型时期新型政社关系视域下社区的应对策略和自主性发展。其执行的结果是在基层末梢催生出一个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多重功能机械杂糅的"混合治理空间"。本文以浙江省H市近年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与实践为蓝本,微观分析"条"、"块"进社区的治理逻辑、约束条件、行为路径及不同预期、激励和约束下社区的应对策略,并进一步关注在多重逻辑的牵制下社区自主性的表现形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视域中的中国政社关系和社区混合治理的实现路径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