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我国与东盟国家间形成了一系列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由于不同合作间存在项目重叠甚至相互竞争,因此,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就极为必要。我国作为次区域地区的大国,应承担供给公共产品的职能,也有必要对合作参与各方实行一定的利益让渡,以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更顺畅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庄红韬 《台声》2004,(7):68-69
上月26日,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会议,在地处京津走廊、环渤海腹地的河北省廊坊市举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商务部有关负责人、环渤海地区七省市区政府省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建立地区合作机制,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之良策。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0,(7):5-5
早在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两党将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其后,两岸各界有识之士不断探讨和呼吁,两岸应以签署协议的方式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循序渐进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年来到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方面,胡总书记指出,“我们期待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两岸可以为此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这为今后扩大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积极呼吁,推动建立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 “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是五地政协提出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谋划。要使区域经济合作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步”,除了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外,还需要五地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受行政体制等因素制约,五地之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有效机制。应积极呼吁,着力推动五地成立一个各方参加、运行有效的协调机构。这个机构应当有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协调职能,以寻求区域共同利益的实现途径.引导推动五地企业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不仅参与乡村经济政治建设,而且也参与乡村社会建设。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性质、发展需要和实力是其乡村社会参与的主客观条件;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是其乡村社会参与的基本内容;捐资捐物、投资建设、扶贫帮带、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秩序是其乡村社会参与的方式和路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扩大规模、提高组织化水平、培养和提高负责人及社员的综合素质,借助政府支持、引领的政策外力,提高其乡村社会建设参与能力,规范其参与乡村社会参与的行为,实现其由单纯的"经济人"向"经济——社会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当前,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提振发展信心最重要的是健全经济治理体系,提振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这就需要完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建设,推进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经济决策,加强保障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制度建设,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在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提振各经济主体信心,推动我国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12·31”重要讲话指出,两岸应推动签定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通过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互利共赢,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黄埔》2014,(1):1-1
正2013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2013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开幕式上说,两岸企业家峰会以推动产业合作为主要任务,抓住了经济合作的重点。他对当前两岸经济合作尤其是产业合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要促进两岸企业更广泛参与。企业是产业合作的主体。峰会应当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优势和需求,规划  相似文献   

10.
许正  ;钮菊生 《求索》2014,(7):38-41
中国-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逻辑起点已经完全具备,而中国-东南亚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合作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下实施的战略性措施。次区域合作对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依靠地缘关系与合作协议双重便利,合作框架的政治信任度提升使得该流域的经济发展出现新格局,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经济对接的力度与效果。中国应积极提升次区域合作国家政治互信度,推动重构合作框架,全面提高区域合作功能和机制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加强湘澳经济合作及产业整合,对于促进澳门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化,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均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对湘澳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以第三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地第三产业的优势,寻求湘澳第三产业整合的基础,并从产业发展和合作主体两个角度分别探析了湘澳第三产业整合的双赢模式和协调机制,力图为湘澳经济合作及产业整合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探索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亮 《政策》2009,(1):58-59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江苏省高邮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农民自发孕育、90年代中后期政府强势推进和近几年发展提高、快速扩张阶段。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80个。其中,国家优秀合作经济组织1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经济组织2个、省级20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个。  相似文献   

13.
产业合作已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与目标,而且在“经合会”框架下建立了产业合作小组,以试点方式推进两岸产业合作。然而,现行机制下的两岸产业合作进展并不顺利,效果不如预期,这里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与问题。其中,在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与产业发展中,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从2006年7月在“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作为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得到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积极支持和泛北部湾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广泛认同。在合作各方的携手推动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已经从共识走向实践,并不断向深入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在影响因素、合作模式、阶段划分、措施与途径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存在着忽视欠发达地区经济合作研究、忽视区域边缘经济合作研究、忽视合作机制和协调组织研究、忽视定量研究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要加强欠发达和区域边缘地区研究、加强对起重要推动作用因素的研究、加强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以及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合作要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2004年以来的5个中央1号文件都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做了具体部署。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再次强调,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必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上海合作组织是基于安全合作优先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深化经济合作成为上合组织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重要方式.当前,上合组织间的经济合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充分发挥中俄两国的带头作用,加强团结与互信,增强内部凝聚力,公平合理地兼顾各方利益,逐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经济一体化,最终建立起一个安全合作优先与经济合作并行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模式典范.  相似文献   

18.
《天津政报》2014,(11):64-67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做好境外投资合作工作要求,加快我市企业“走出去”步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届四次全会部署,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坚持市场导向和自主决策原则,确立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鼓励和支持我市企业扩大境外投资,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从“次区域经济合作”到“次区域合作”: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次区域经济合作在东亚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一些国家的政策选择。文章认为次区域经济合作和次区域合作都应从其源起出发进行定义。所谓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在具有自然地理联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相邻地域间,由政府推动的经济合作行为;而次区域合作是指地理相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相邻地域之间经由政府协议所推动的合作,涉及到政治、安全、环境、卫生等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20.
李松林 《人民论坛》2010,(11):26-27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尽管两岸在经济交流中实现了重大突破,还存在着许多歧见与矛盾,需要寻求破解。胡锦涛总书记已经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