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命关天     
《创造》2007,(2)
我们说"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是天",因为安全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永恒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命辉煌灿烂,希望健康快乐,希望幸福美满。然而,如果没有安全作保障,这一切便都无从谈起。安全不是某个人的事,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安全也不是某个时期的事、安全应该是时刻都要关注的事。忽视了安全,就象忽视了空气对于人的重要作用一样;人们不能窒息时才想到空气,更不能等事故来临时才想到安全。  相似文献   

2.
乔治美  丁夫 《现代领导》2005,(10):16-17
提到发明创造.有些人总是觉得神秘,很多人会马上想到:“那是专家的事。”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某某人有发明创造.我们才称之为专家;而不是因为某某是专家.他才会有发明创造。而且,创造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旅程,每个人都在不断寻找各种各样的“金矿”,以求过得富足、平安、喜乐。对于企业,亦是如此。我们总愿意向外“求”,找项目、找关系、找资金,但常常忽视了自身的潜能和所有员工的潜能,其实,只有我们的潜能才是真正弥足珍贵、源源不断的“金矿”。  相似文献   

4.
《辽宁人大》2010,(1):40-41
通过对2009年热点法制事件的扫描,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时代的烙印:“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等事件告诉人们,信息公开透明对政府公信力是何等重要;对于查办贪官、重庆打黑、足坛查赌等大事件,人们坚信法治中国必然是朗朗乾坤;在邓玉姣、梁丽等案件中,我们又能看到法律、道德、情理的平衡:周久耕案件和“艾滋女”事件,  相似文献   

5.
林琦 《辽宁人大》2008,(3):45-45
年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都搞得比较好。有关部门积极地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事件,极力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广泛称赞。后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扩大为“保护周”,更受到了人们的由衷欢迎。由此笔者想到,倘若天天都是“3·15”岂不更好?说老实话,老百姓最喜欢的并不是什么这“节”那“日”,  相似文献   

6.
2014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鲁军的文章,文章提出,诚然,面对种种社会不公、失德事件,每个人都有批判的权利,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批判,不能起而行之,社会风气如何好转?人人都相互猜忌、相互提防,友善又从哪里开始生长?甚至是,嘴里抱怨社会不公平,自己有机会一样找关系、走后门;心里呼唤依法办事,事到临头首先想到的不是诉诸法律,而是找熟人摆平;  相似文献   

7.
王雯 《今日广西》2008,(1):15-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形成一种习惯——他们买东西总是;中着某个“牌子”去,在众多相同的商品中,喜欢购买某个“牌子”的东西。认同一个“牌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冲动,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人们使用这个“牌子”的东西后,觉得商品质量或商家服务态度不错,对这个“牌子”才会产生认同感。对一个“牌子”认同的人多了,这个“牌子”就具有了品牌效应。为了便于顾客识别自己的品牌。商家还设计出别出心裁的标志和名称.这就是商标。  相似文献   

8.
“腊时腊月,不可瞎说”,“拜年要多说吉利话”。这些儿时长辈的嘱咐,至今仍记忆犹新。不过那墙上贴的“小子之言,全无禁忌”,“童言无忌”等红纸条幅似乎又告诉小子们,即使说了犯忌的话,也是可以原谅的。后来,才懂得这一深入到千家万户的避讳文化现象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为了维护统治者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盲接税出来。用讳来营造一种神秘、神圣的气氛,借以愚弄下人。从《左传》‘调人以讳事神”的记叙中,我们得知避讳始于周朝。不过周代是避神的讳,而不是避人的讳。至于避人的讳,…  相似文献   

9.
现在,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上一些现象形成了固化思维,比如说,提到发廊,首先想到的不是理发,而是发廊妹和性交易;提到桑拿,马上想到的是按摩女,不正当;说到出国考察,马上想到公费旅游;说到药品推销,马上想到吃“回扣”;就如一个学文秘专业的女孩,毕业后宁愿改行从头开始,也死活不去当秘书,问其原因,其答,怕别人说她给老板当“小蜜”。就是因为现实生活里有着太多太多的“鲜活实例”,见久了,习惯了,相信了,也就应验了一句话:世上本来没有路,只因走的人多了,所以才变成了路。  相似文献   

10.
小事是相对大事而言的,所谓大事,即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是突发性事件;所谓小事,也称小事情,即人们常说的琐事、微不足道的事。干大事与抓小事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没有小事的积累就无所谓成就大事,小事是大事的根,大事是小事的果,在一定条件下大事与小事可以相互转化。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既要管好大事又要善抓小事。可眼下我们的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却并不愿或不屑抓小事,认为抓小事不易出政绩,他们过分注重“宏观”、不愿意涉及“具体”;愿意建“阁楼”,不愿意重基础:愿意推“亮点”,不愿意顾“整体”。  相似文献   

11.
《时事报告》2012,(11):76-77
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每天都会担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为了帮助这些人解决此问题,美国著名的脑健康医生丹尼尔·亚蒙就提出了“18/40/60规则”:当你18岁时,你会觉得每个人都在关注你;当你40岁时,你会不完全介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当你60岁时,你会意识到没有人关心你的私事。人们每天都在担心和思考他们自己的事,而不是你的事情。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通常是那些患有社交恐惧症或者会对社交情境感到害怕的人的普遍特点。这些人常常觉得别人在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外貌、服装、谈吐等。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饭店里倒掉的剩菜剩饭,足够养活2亿人。不少网友用“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您怎么看?任远:这让每个人对当前浪费之严重有了充分的警醒。这种浪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从道理上说,即使富裕了也不应该奢侈。主持人:由此,不少人开始反思,“怎么一不小心就浪费成这样了!?”任远: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不少人倾向于从我们的社会文化风俗和消费心理来解释这个问题。但在我看来,在铺张浪费这件事上,根本不能拿我们的“文化”来说事。  相似文献   

13.
唐晓嵩 《中国保安》2014,(12):49-50
现代社会分工细密,每个人都可能归属于某个职业群体。尽管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职业分工不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类的说法,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着对职业高低之分的认识,这种认识即是职业的社会评价。影响职业社会淖价的因素有很多,如知名度、收入、社会地位、曝光度等。根据人们现有的评价标准,有的职业光彩照人、受人尊重,社会淖价相对较高;有的职业相对沉默,缺乏关注,社会评价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马仲星 《时事报告》2009,(10):70-72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越是“快说事实”,越是没有炒作的空间;而对于某些事件的性质,则要“慎说”;最后,还要“善说”,即说老百姓想听的、听得懂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一周年了。2008年5月12日,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忘的一天。当天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强烈地震,全国多个省市都有明显震感,震级最后被确定为8.0级。地震中有8万人不幸遇难,受伤者估计在数十万以上,顷刻间人们失去了一切,无家可归、一无所有……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对于这个特殊事件,对于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情感要表达。  相似文献   

16.
胡剑龙 《今日广西》2008,(17):13-14
“那时人们希望到处都是商品,30年前北京人梦想的天堂,也许比今天还要寒酸。”北京作家石康在一篇文章里感慨,30年。北京走完了1000年。30年前的北京居民,没有多少人会料到奢侈品——小轿车会如此迅速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当然,他们更不会想到,当年最“潮”的“永久”、“凤凰”、“飞鸽”自行车,30年后却早已与流行无关。  相似文献   

17.
时下,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能见到“人民的事人民办”之类的标语;从大会到小会,随时都能听见“人民的事人民办”之类的口号。按说,“人民的事人民办”这句话是没有什么毛病的。但是,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不顾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承受能力,把“人民的事人民办”用得太多太滥,就很有可能走向反面,严重脱离群众,甚而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恶果。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在“人民的事人民办”的旗号下,向群众和企业乱收费、乱摊派。诸如“人民的城市人民建”,“人民的教育人民办”,“人民的道路人民修”,等等,等等。你不能说这些事不是人…  相似文献   

18.
古人曰:“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德是指人们的人格、品行、道德修养.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在考察任用干部时,强调“德、勤、能、绩、体”五个方面,“德”始终排在首位: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是道德。“这说明在当今社会“德”对我们每个人、每名官、每个群众乃至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新年赋     
新年总叫人易发感慨,因为它毕竟是封存旧事、启动未来的一个关节点,正是上一出戏刚刚演完,新一出戏的开场锣鼓又敲响的时候。所以,人们在这个时候感叹,悔恨,希望,发誓,实在是情理中的事,不仅应该,也不能免。站在新年这座奈何桥上,我们谁也不能再往回走一步,只能回头张望,看一看我们在去年那一边筑起了什么,有没有事业的丰碑,亲情的乐园,爱情的绿地;想一想失落了什么,有没有决策的失误,情感的困顿,行动的差地。然而,辉煌也罢,暗淡也罢,一切都已凝固硬化,不可能再改变它一丝一毫,它是我们每个人自选的雕塑,永远留在…  相似文献   

20.
李文军 《云南人大》2007,(12):48-48
马达一转,想到安全;车轮一转,想到群众。在车水马龙的今天,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现代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感到安全观念树得牢,行车才能保平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