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廉思 《南风窗》2014,(24):55-57
<正>正是中国相对畅通的"横向"人口流动,缓解了日趋固化的"纵向"阶层流动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有效减缓了纵向流动变慢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稳定的冲击。阶层固化,向上流动的管道缺乏,导致社会活力下降,这是中国一个沉重的话题。还有阶层流动的可能吗?或者说,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吗?"洄游青年"们来了镜头回放一下:2014年春节的一个网帖引发了无数青年的关注和讨论。这个网帖来自著名网络论坛"知乎"上用户"王远成"的一篇文章——《背井离乡,为何仍要打  相似文献   

2.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阶层固化现象便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直到广为诟病。阶层固化,下层群体便失去向上流动的机会,失去"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梦想成真的机会"。相对贫富差距来说,阶层流动性是衡量社会更好的尺度。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所说:"有时贫富差距大一点还不要紧,最怕的是穷人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最怕的是一种绝望的感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影视剧《人民的名义》火了!这部影视剧给社会带来的正能量不容否认,在反腐败的大背景下固然起到了坚定人民反腐败信心的作用。可是这部影视剧的观众却出乎意料地同情剧中的反派角色,主要原因是他们来自社会底层,在上升过程中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由此,这部剧引发了社会对于阶层固化问题的讨论。在阶层固化问题引发热议的同时,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也同样值得我们反思。毋庸置疑,社会分层是任何社会都无法避免的现象。但是,社会分层需要加以控制,避免出现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趋窄的  相似文献   

4.
石勇 《南风窗》2012,(6):54-57
阶层固化、社会结构锁定,正是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下,制度、政策在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时,偏向了他们或者"权力亲缘群体"的结果。这导致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不正义。无正义,则无未来。  相似文献   

5.
石勇 《南风窗》2013,(26):54-56
对于一个社会的改变来说,烦闷是拐弯的开始。它也是大的风险正在酝酿的征兆。在2014年开始的时候,我们将面临着消除它的艰难挑战。2013年的中国社会,就社会结构而言,就像是一座山。这座有着"阶层固化"、"结构紧张"等醒目标记的山已耸立很多年,很难撼动。  相似文献   

6.
张墨宁 《南风窗》2014,(18):45-46
<正>生活处于下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失意,但失意的阶层往往诞生于下层。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动和加剧固化催生了新的下层群体,这些新的下层群体无论在自我认同还是行为逻辑上,都与传统划分中的下层特征有了很大不同。如何看待新的社会格局,从制度层面回应他们的诉求?本刊记者就此访谈了中国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变化《南风窗》:今天的社会下层似乎在壮大,加入了一些新的人群。他们是这个社会中最失意的群体吗?  相似文献   

7.
苏共执政时期,官僚阶层从出现到逐步形成和固化,其特点是成员等级化、利益集团化、交往内部化。当官僚阶层和特权扭结在一起,苏共从官僚主义发展到特权享受、特权腐败和特权繁衍,以至于执政末期出现了官僚特权异化,通过特权异化实现制度变迁,同时通过深度政治参与延续和扩大制度变迁收益。苏共的亡党在很大程度上是苏共官僚集团为了既得利益的合法延续,主观上放弃了社会主义,实现自我转轨。官僚集团的自我转变成为压垮苏共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似文献   

8.
赵义 《南风窗》2013,(15):44-46
中国社会在演化上,正处于从失衡到解体之前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是具有伸缩性的,到底在哪里,取决于诸多因素,比如经济的增长问题,比如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意愿和努力。情况正在起变化。这些年来,诸如"社会溃败"、"阶层固化"、"道德沦丧"、"贫富悬殊"、"相互投毒"等警示性十足的词语,一直被用来描述中国的社会问题。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9.
李北方 《南风窗》2007,(20):74-76
细审之可发现,政策取向对阶层分化的影响作用在减弱,已经初步成型的既得利益阶层具有了对抗一些政策的力量,社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变得艰难了。  相似文献   

10.
石勇 《南风窗》2013,(1):41-42
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在恶化,一方面可以说是作为根源、逻辑原点的体制带来的,但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的各个子系统、结构之间不匹配,甚至存在结构性冲突一直得不到消除带来的。2013年,中国社会已嗅到了"改变"的气息。但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所描述的那种"自然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仍然站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诡异地招手。关于要"改变"的东西,可以列出一个清单,人们都耳熟能详:腐败、滥权、阶层固化、贫富悬殊、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社会冲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经济结构畸形……这一清单还可以列下去。这显然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在恶化。它们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病毒已经传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扩散。也许,既要考虑"杀毒",也要考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变动的规律及其对阶级斗争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为无产阶级争取和团结中间阶层、壮大革命力量、促进革命形势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层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探讨和研究这一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认识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现状和变动趋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蔡鸿 《国际政治研究》2023,(2):60-84+6-7
“美国梦”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北美殖民地时期。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美国梦”在产生初期常常被视为“个人之梦”“移民之梦”,但随着国家政治概念的强化而变成“美国之梦”“民族之梦”,成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对美国的发展和强大起到了特殊的催进作用。“美国梦”包括希望、信心、机遇、平等、成功、美好、繁荣、努力、决心和主观能动性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共同构筑了“美国梦”的核心涵义。然而,随着美国的政治极化、社会矛盾、通货膨胀、阶层固化等一系列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剧,“美国梦”对内已经沦为以阶层上升、经济成功、生活幸福为特征的中产阶级式的个人发展愿景,对外则成为美国在全球各地输出美国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阶层差距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论和实践证明,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是最稳定的。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不合理,中下层人数庞大。这就需要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尤其是中下层向中间阶层的流动。教育本应是重要和积极的社会流动机制,但目前我国教育的阶层差距有日益增大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不和谐的教育制度,缩小教育的阶层差距。  相似文献   

14.
50年过去了,人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事:一个特殊利益阶层能够针对一份可能不利于其阶层利益的文件,公开发表反对言论;一部分市场化色彩相对浓厚的媒体不仅为持反对意见的阶层代表提供舆论阵地,还能为他们提供讨论批评红头文件的平台;反对派的意见和舆论干预的合力竟然最终影响了一份红头文件的走向。且不论反对者的理由是否充分,也不论红头文件本身是否有缺陷,这样的现象本身已足够我们激动。121文件就像一块试金石,它不仅测出了中国新富阶层影响社会舆论干预政府决策的能力,还测出了一个渐趋开放社会对反对意见的宽容。121文件的遭遇,还提醒政府,在公共选择的制度安排上,应该更多地靠近民主市场化社会的法则。  相似文献   

15.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夯实小康社会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正悄然崛起,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应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促进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唐昊 《南风窗》2012,(17):30-31
夸大家庭背景对个人向上流动的作用,会影响我们从其他更主要的因素去理解政治精英群体的"阶层固化"现象。历史上的政治精英选拔机制多种多样,但大致可归为两类:古代社会的政治精英选拔多采用继承、举荐、科举等方式,其基本取向是身份条件(即使是科举,更多的也是考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认同,相当于教义辨析,而非政治实操能力);现代社会则更多地通过考试、选举、推荐等制度来产生政治精英,其基本取向是能力条件。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一大进步,就是政治精英选择标准从身份到能力的变化。与之相对应,国家的整体治理能力也藉由治理者个人能力的发挥,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石勇 《南风窗》2011,(16):21-23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发展到今天,一个由各界名流所组成的精英阶层已经发育。在早就存在的"政治吸纳"之外,如何让他们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一个稳定社会必不可少的"多元共治","贵阳模式"成为一个无法绕开的观察点。  相似文献   

18.
叶竹盛 《南风窗》2013,(21):7-7
当年高衙内要是在大街上喊一声"我爹是高俅",管用程度肯定远超如今的一句"我爸是李刚"。过去千年的皇朝社会,除了一两百年才来一次的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皇帝基本稳坐龙椅。文武百官只要伺候好皇帝和上峰,基本也能高枕无忧。那个"超稳定"的时代显然已经过去了。尽管存在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制度锁定等现象,但是相比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个人的际遇显得更为动荡。昨天还是参与扫黄的女警,今天就可能被误认为是"小姐"而遭警察殴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理论界就"犯罪构成理论"这一问题展开了复杂交错的争论和对话,主要体现在重构论、维持论和改良论之间的批评与反批评。本文在梳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争议的基础,认为我们应当抛开三阶层还是四要件的桎梏,立足于中国本土,真正从解决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出发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犯罪构成体系。  相似文献   

20.
张慧瑜 《南风窗》2010,(3):89-91
央视等媒体舞台试图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在呈现阶层区分的过程中,也为这种分化提供了合理化的解释及规范化的制度,让弱势群体心安理得地接受所处的社会位置,而不再追问自己何以沦为"弱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