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勇梁  高崇慧 《法制博览》2015,(7):131-132,130
"法律信仰"是一个舶来概念,来自于西方,而"信仰"这个词也具有深厚的历史与宗教的背景,可"法律信仰"这个概念在中国一经提出就陷入了自身难以解决的悖论,宗教与信仰的关系、宗教与法律的关系、法律与信仰的关系它们之间如何联系在一起,东方不同于西方的历史和价值体系注定使中国无法照搬西方的原有概念,寻求中国法律信仰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是我国研究法律信仰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
李向平 《南风窗》2010,(19):49-52
中国信仰如果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复兴、社会诚信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使信仰体系能够超越、出离各种现实关系的制约和捆绑,使信仰成为信仰者自己的事情;其次,是这个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理性化改革,信仰就是信仰,权力就是权力,利益就是利益,在信仰关系与它们之间应当有一道制度设置,绝不相互混淆,乃至强力干预。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研究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科学中世俗且具实证性的研究领域,宗教及向来与国际权力体制没有关系的非国家行为体———各种类型的宗教组织在其中难有一席之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宗教的政治化趋势及国际关系的"宗教回归",尤其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世俗媒体和学界对国际关系中宗教作用的传统看法,引发和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甚至"范式转移",使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增长点。那么,如何评价全球宗教复兴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冲击,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有何特点?我国宗教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涂怡超专访复旦大学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徐以骅教授。徐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宗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美国宗教、中国基督教等,著有《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外交》等。  相似文献   

4.
社会     
《南风窗》2012,(20):22-22
民间组织NGO宗教慈善周中国的宗教慈善碍于信仰之争一直保持低调,但宗教自古便有将信仰与行善凝为一体的济众传统,在稳定心理、改善关系和调节分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如今,我国已有宗教团体近5500个,宗教界人士36万余人,信教群众数以亿计,近5年的宗教慈善捐款不低于30亿元。国务院六部委今年2月曾联合发文,明确提出"积极支持和鼓励"宗教界从事公益活动。9月17日,宗教界响应国家宗教局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  相似文献   

5.
李向平 《南风窗》2010,(3):52-53
"少林寺上市"风波,让我们看到了宗教资源的公益性质正在被异化。表面上看,这是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冲动,但从深层次来说,这是用政治方式控制各种神圣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神圣资源公有,其信仰方式就不得不表现为公有或国有。  相似文献   

6.
王鑫 《法制博览》2015,(8):150-151,132
践行法治思维是建构法治中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首要问题和基本要求,没有正确和科学的法治思维,就不会深入理解和贯彻法治中国的深刻内涵,而法律信仰的培育与树立,是践行法治思维的首要命题。因此,没有对法律的信仰或没有深入科学地对所信仰之"法"做到正确理解,法治中国建设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境。文章以司法队伍建设为研究视角,从而正确厘清所信仰之"法"与践行法治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宗教关系的急剧变化促使国际政治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全球性民粹政治思潮的形成,无不基于各国宗教的不同信仰方式而得以建构与强化,其中,民粹宗教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在当今国际政治中最为明显。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阿拉伯民粹主义、儒佛信仰为主体的华夏民粹主义、基督教原教旨教派与底层白人的基督教民粹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民粹宗教",促成"神权民主"及其"民众神圣",导致具有新国家主义特征的"绝对国家"及忠诚于国家等特征出现,从而深刻影响到国际政治关系,乃至能够强化、左右当下国际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8.
索国兴 《法制博览》2014,(2):138-139
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对法治的信仰。"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立,客观上为实现法治提供了科学详尽的理论支持,主观上,如何实现民众由被动接受到主观认同的转变,从而引领整个社会走向法治,日益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较之于外在约束,发挥着更独特、有效的作用。针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境况,该文将通过分析现存问题,进行学术考量,阐释确立法律信仰的可行性和途径,以期为最终实现法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许多政治精英、商业精英、民间社会精英或宗教精英,在表达各自的私人信仰的时候,大多碍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无法公开表达,只好借助于各种非宗教的形式,私下里了却自己的心愿。公共场域之中,他们只能把信仰收藏在个人的私密之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未来生力军,其法律信仰关系建设成败。然其法律信仰却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法律教育缺位和社会法治现实洗礼的冲击,其法治漠视和法律信仰缺失的问题十分严重。文章通过理性审视其法律信仰现状,从诠释、认同、践行诸多方面探索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体系的构建,帮助其跨越法律信仰的迷茫和危机。  相似文献   

11.
李向平 《南风窗》2011,(10):4-4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信仰事件也层出不穷。近日惊闻河南省某县有七旬老人土地庙里供奉县长,跪求神仙,帮助乞讨医疗费。据说,该县县长还是出名的"包青天",为官清廉正直,深得老百姓信任和爱戴。但是,县长工作繁忙,老人只能把县长的肖像挂在庙里,如跪拜神灵一样,跪求县长百忙之中过问此事。然而,官方知情之后,认为这是"人身侮辱"。曾记得近年来随着日益复兴的民间信  相似文献   

12.
李向平 《南风窗》2008,(1):88-89
在国家要成为宗教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国家权力处之泰然的情况下,"公民宗教",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3.
<正>学界曾普遍认为,全球宗教复兴及宗教政治化是1979年伊朗革命、苏东剧变和"9·11"事件的重要动力。在世界各国人民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之际,宗教复兴与世俗化两大趋势日益高度纽结,既有重合,也存对立,从不同层面对人们的宗教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族裔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教复兴与世俗化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直接  相似文献   

14.
名家评刊     
信仰之争当下中国,信仰已成一个重要话题,同时也酿成了不少信仰事件。在刚去又来的2010年与2011年之间,就陡然横挂着一组山东曲阜"教堂门"事件,让人困惑不已。本来,讲求信仰是一时代与社会的要求,仅仅是因为中国人的信仰及其关系过于宽泛而枝蔓,上天入地,人间权力,阴阳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闽台民间信仰特别兴盛,有林立的宫庙、众多的神灵、大量的信徒、频繁的宗教信仰活动。本文就闽台民间信仰的由来及发展作初步的探讨。一、“好巫尚鬼"的传统与民间信仰的滋生秦汉之前,中国大陆东南为百越族的聚居地,居住在福建境内的原住民称“闽越”。同一时期居住在台湾的土著民族的族属问题十分复杂,他们是不同时期,从不同地方迁徙入台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支是从福建迁徙人台的闽越族,泰雅人至今仍流传着其祖先来自大陆的神话,传说上古时期有一男一女为了朝拜太阳,由  相似文献   

16.
王杨 《法制博览》2015,(5):136-13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驱力,培育与树立宪法信仰关系到整个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目前我国公民宪法信仰依然比较薄弱,或者说宪法信仰还在初步形成中。本文结合我国公民宪法信仰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困境以及重要性,提出完善树立我国公民宪法信仰的建议,希望有所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信仰多样化的形势下 ,党和政府应当大力倡导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科学理论基础上提炼和升华的理性信仰 ,它为人类提供了终极价值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矛盾。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可以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和与时俱进的。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一定的“恒久性” ,人类可以向它无限趋近 ,也许永远不能与它重合 ,这正是我们的信仰所在。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2,(21):70-71
在中国足坛这样一个"多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从不放弃?我又凭什么相信自己的耕耘会有未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信仰。1992年,我从国家队回到上海,有人曾给我算过一次命。他说:"你马上就要开始10年的好运了,会一直向上走。"——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信命"的人,甚至被人说有些"迷信"。但这些"大师"说的话,在我心里却始终会有份量——所以,我掐指算了算,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不正好是世界杯比赛年吗?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命运是有所注定的。这个吉利数字一出,工作上竟真的有了变化。93年我接手"有  相似文献   

19.
媒体     
《南风窗》2007,(22):11-11
新的宗教战争在整个20世纪里,西方的大部分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甚至包括神职人员都认为,宗教在公共生活中无足轻重,而信仰也和外交政策无关。但到了21世纪,  相似文献   

20.
魏一帆 《南风窗》2010,(1):98-99
跟西方目前从中国、印度等快速发展的国家寻找明天的经济领导一样,西方也在等待中国在思想和信仰领域产生世界级的人物,由此产生的"软实力"和声望将获得巨大的力量,比所有媒体计划、文化交流等活动加在一起更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