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毛泽东没有写过有关钓鱼的诗,当然他也没有闲暇怡然垂纶。已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邓小平题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共收诗词50首,提到“鱼”有五处:“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人或为鱼鳖”(《念奴娇·昆仑》)、“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秦皇岛外打鱼船”(《浪淘沙·北戴河》)、“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逝世后更被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相似文献   

3.
《北京社区报》的总编辑王小娥,20多年前我就认识,那时她刚到《民政之声》报工作,她是年轻的副刊编辑,我是被约稿的作家。但读小娥的散文却是近两年的事,她在副刊上开了个“临窗絮语”的专栏,至今竟然坚持了300多期两年之久。于是,这300多篇“絮语”的精华部分,汇集成散文选《临窗絮语》(新华出版社),我也从小娥的作者变成了小娥的读者。  相似文献   

4.
骥良  建华  凡里 《海内与海外》2006,(1):16-19,29
范承祚先生简介 范承祚,大使、诗人、教授、资深翻译家。1931年4月生于江苏宝应。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的阿尔巴尼亚语主要译员,中国驻阿尔巴尼亚特命全权大使,中华诗词学会首届理事,现为上海交大、扬州大学、武汉科大兼职教授。著有长卷诗集《万里千诗》、《乡情诗》、《“山鹰之国”纪念诗文集》和作为主要执笔人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等。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清代广东嘉应州人。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诗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努力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积极促进国际友好合作,日本友人誉之为“在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外交家”。他的《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率先介绍西方先进思想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于中国。随后创办《时务报》,宣扬变法改革。其诗“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生民”,主张“我手写我口”,情深意远,独辟蹊径。《人境庐诗草》被誉为史诗。  相似文献   

6.
“堂”最早是怎么来的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说:“堂,殿也。从土尚声。”可见,“堂”是个形声字。《说文解字注》作了如下解说:“殿者,击声也,假借为宫殿字者。释宫室曰,殿,有殿鄂也,殿鄂即礼记注之沂鄂。说文作垠作圻,释名释形体亦曰:臀,殿也,高厚有殿鄂也。……堂之所以称殿者,正谓前有陛,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国内对近代南社著名诗人苏曼殊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不仅有多种专文专著相继出版,而且有新编《苏曼殊全集》问世。曼殊现存诗百首,多属近体,然而却有那么强大的魅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真诚,被古今中外许多大家视作文学之生命的真诚。在他这些诗中,除了感时忧国诗、爱情诗而外,自伤身世诗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8.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坊,邑里之名,从土方声。”《玉篇》中说:“牌,牌榜。”“榜”同“膀”,就是匾额。合在一起称“牌坊”,俗称牌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似乎区别就在于外观上是否建有重檐的顶子,有顶的叫“楼”,无顶的叫“坊”。本文则都称为“牌坊”。  相似文献   

9.
华侨女诗人刘莹姿是阿绵兄的母亲。阿绵兄嘱我为其先母的诗写些读后感,足见其一片孝心,我怎敢推辞?况且,我拜读了阿绵编的《莹姿诗文选集》,亦颇有感受,怎能不写呢。刘莹姿(1909—1991),1934年随夫林芳声侨居马来亚,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等地华文中学任教。是新加坡诗歌团体“吼社”社员。当日寇侵华之际,她发表了大量诗歌抨击日寇,表现了爱国赤子之心,在侨界影响颇大。她的歌是一声声战斗号角,激励着侨胞们团结抗日救国。1936年6月写的《愤怒的黄河》,是她的压卷之作———愤怒的黄河/一匹壮烈的…  相似文献   

10.
越裳即掸——老挝古国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亚》1986,(4)
我国学者认为,堂明国是老挝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关于它的建立年代,可以初步将其定在公元一至二世纪。但是在堂明国之前老挝地区是否有国家存在?我认为有,这就是越裳国,也即后来的掸国。本文即对此问题作一初步论述。 明代李中溪《(万历)云南通志》卷四载:“老挝军民宣慰使司,俗呼为挝家,古即越裳氏。”另外,谢肇淛的《滇略》、诸葛元声的《滇史》和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等史书皆称老挝为“古越裳氏之地”或“越裳氏之国”。到了清代,史书记载更  相似文献   

11.
琼瑶及其部分作品书名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瑶这位多产的女作家目前已出版的小说近六十部。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诗、词、歌、赋似乎是情爱独钟。在她的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穿插着一些中国古代的诗文,就连她的笔名以及部分作品的书名也是从中摘取而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示例。  琼瑶:琼瑶原名陈*h,琼瑶是其笔名。琼瑶源于《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琼瑶,这里指美玉。其后有人将琼瑶用来比喻月色,如苏轼那首写夜行的《西江月》:“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破琼瑶。”南宋词人李曾伯也在《青玉案》中写道“马蹄踏碎琼瑶影”用来形象地描述月…  相似文献   

12.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1997年6月5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同志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见到周恩来的那幅手迹石刻《大江歌罢掉头东》时,问讲解员小刘说:“你知道周总理是什么时候写作这首诗的吗?”“知道,是1919年。”小刘答得很干脆。“那他是什么时候书写的呢?”“我——不知道。”诚实的小刘脸红了。是的,周恩来的这首闻名于世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诗有什么来历呢?1917年6月,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时值日本政府与清政府签订的由日本政府代培中国留学生十五年…  相似文献   

13.
驴车售水     
“驴车转水自城南,买向街头价熟谙。还为持家参汲井,三分味苦七分甘。”(清·褚维垲诗,选自《北京风味杂咏》)  相似文献   

14.
王金笛,其父是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任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辽宁省原副省长王塑骋,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的熏陶,在其父写字时,他在旁拽纸研墨,五岁开始描红,之后临颜、柳字帖,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了书法练习。即使在随其母亲走“五七”道路期间,也是不间断地练字临帖。既是受其父的影响,也是个人的喜好,随后主要是学写黄庭坚书法为主,临摹黄庭坚《苏轼寒食诗跋》、《松风阁》、《砥柱铭》、《花气熏人帖》、《经伏波神祠》、  相似文献   

15.
水晶歌     
我曾参加由中国艺术报和连云港市文联主办的“诗意港城”——著名诗人走近连云港风采活动,与雷抒雁、韩作荣、李树声、李小雨、王久辛等先生体会这个产生《西游记》、《镜花缘》历史城市,并参观了东海具水晶博物馆。在这个水晶产地、世界水晶集散地,我浏览了那如水如冰、晶莹剔透、蕴含大地之灵气的水晶,化作了一个多彩缤纷的梦。  相似文献   

16.
古井异闻     
枘凿流传事不侔, 谁分泾渭定千秋? 移将苦水成甜水, 唤作苏州是蓟州。 《燕京杂咏》 查嗣瑮,是清康熙时的诗人,诗写的是北京苏州胡同一眼苦水井变成甜水井的故事。作者也认为不合常情,只好说是“枘凿流传”了。不过,井水从苦到甜,应该认为是可能的。北京城区地下水“成苦”,主要是污染造成的。一种是由城市杂土污腐物垃圾,年久堆积,成为地表覆盖层;  相似文献   

17.
范承祚先生简介范承祚,大使、诗人、教授、资深翻译家。1931年4月生于江苏宝应。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的阿尔巴尼亚语主要译员,中国驻阿尔巴尼亚特命全权大使,中华诗词学会首届理事,现为上海交大、扬州大学、武汉科大兼职教授。著有长卷诗集《万里千诗》、《乡情诗》、《“山鹰之国”纪念诗文集》和作为主要执笔人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等。  相似文献   

18.
李秀生是位勤奋的作家,他能写诗,又能写小说,在两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成果。《冬末的花朵》是李秀生近年来创作的一部书写人生感悟的诗集,自然也是诗人在现实中人生追求的体现。诗集名为“冬末的花朵”,“冬末”也是“早春”,实际上这也是早春的花朵,说明他的诗具有萌发力,也寓意着诗人情感的感染力和诗的张力。这部诗集里的诗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呢?  相似文献   

19.
休闲生活     
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仗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这体现了中国人的休闲价值观。“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是指娴静、思想纯净。先哲们阐释了“休”与“闲”所特有的精神底蕴,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息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春节诗话     
春节是中国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当时针滑过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半夜时,春节就到了。春节在古代又称为”元旦”,因为这是一年中第一个早晨。在此良辰佳节,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诗人们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于忘怀的吟咏春节的诗篇。首先使人想到的,也是最出色的,是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仅此四句,就把春节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春联的习俗都囊括进去了。此诗写得相当热烈、绘声绘色,洋溢着新春的喜悦。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写此诗时刚登相位,他借诗言志,“总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