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中国有1700多万盲人,他们当中有的是低视力,有的是全盲,有的是先天失明,还有一部分是中途失明。尽管统称为盲人,但是这些不同的类别使每位盲人所需要的辅具各有不同,盲用辅具,对于盲人来讲就是他们的“眼睛”。虽然自2000年以后,盲用科技含量较高的辅具产品纷纷问世,但是多数盲人对高科技辅具“私人订制”式的需求,现阶段还是难以得到满足。据推算,在我国尚有90%以上的盲人还不能享受高科技辅具带给他们的福利。  相似文献   

2.
7月2日,中国仁爱盲人康复中心与泰安郊区残联联合举办的中途失明青年盲人培训班圆满结业。中国仁爱盲人康复中心是泰安市政府与北京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创办的盲人康复机构。这次培训班共免费培训了10名中途失明的盲人青年,他们分别来自泰安郊区四个乡镇七个村的贫困家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定向行走、双拼盲文读写、衣食住行、保健理疗按摩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酷品快递     
《创造》2012,(3):79-79
神奇眼镜:让盲人看到东西在影片《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盲人工程师乔迪-拉弗格戴着一个特制眼罩,能看清东西。而在现实中,一个以色列科研团队开发出类似的眼镜。他们展示了这个惊人装置,可用声音将眼前的一切带入盲人视觉皮质,从而让盲人"看到"。早在20年前,荷兰研究人员便发明了"感觉替代装置",可把目标的位置和外貌转化成清晰的声音。如今,这个科研团队更进一步,他们解释说,这些特别声音事实上能刺激先天失明者的视觉皮质,从而使他们有机会看到事物。  相似文献   

4.
一个失明的人,饲养大大小小200多头猪,你能想象吗?在广西上林县大丰镇拥军村盲人李道机创办的养殖场里,这一幕总是令人啧啧称奇。  相似文献   

5.
我12岁因医疗事故失明,后经人介绍去推拿按摩学校学习了3年的盲人按摩技术,从此便走上了按摩这条路,直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我从最开始给别人打工,到现在,自己在我们县城开了一家140平米的按摩店。  相似文献   

6.
8月2日下午,中国残联理事长王新宪在京会见了香港失明人协进会庄陈有先生一行。王新宪理事长对庄陈有先生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双方就推动两地盲人领域交流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在会谈中,王新宪赞扬了庄陈有先生作为盲人的杰出代表,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顽强精神,感谢庄先生多年  相似文献   

7.
一种专供广大盲人使用的新型盲人袖珍笔记本,日前在四川成都牛市口盲人按摩医院问世。 这种新型的盲人袖珍笔记本,是由该院院长唐柯在亲身体会中,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研究制作出来的。唐柯是一位盲人,现已年过半百,从小因病造成双目失明。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失明中钻研探索,先后研制出了多功能按摩床、盲文写字板,曾被评为首届  相似文献   

8.
那一天,当北京西直门百货商场的一位售货员牵着儿子的手,面谢盲人按摩医生洪学斌时,话还没有出口,她已经是满眶热泪了……这位售货员的儿子患小儿脑瘫,在盲人洪学斌的按摩治疗下,得到了奇速的康复,终于能进学校与健全儿童一起读书了。于是发生了这感人的一幕。 洪学斌是位失明多年的盲人,在要自食其力为  相似文献   

9.
以耳阅人生     
<正>我是后天失明的。2001年视网膜手术失败,双眼视力降到0.1。2006年办了低视力残疾人证,再以后完全失明,黑暗的世界使原本活跃的我陷入极度痛苦。2008年,听说了盲人读屏软件,我与上海市、徐汇区及龙华街道残联联系。残联同志安排我参加定向行走培训,又安排我到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学习盲用读屏软件和办公自动化。学会"用耳朵读书",阳光重新照进我的心田。2000年开始,我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汉语言文学本科9门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残疾人》2009,(10):22-23
我们需要一个契机 “只有社会效益而缺乏经济效益的产品,没有厂家愿意做。”盲文学习机的发明人之一刘海霞这样对记者说。刘海霞是一位盲人姑娘,曾经,她所在的河北省景县的6000多盲人中,只有她一个人懂盲文。刘海霞与另一位发明人共同研制的盲文学习机,让盲人不出家门就可以自学掌握。这样一个花费数年时间,耗费近百万,淘汰了无数台原型样机的盲文学习机,  相似文献   

11.
淡然与漠然     
淡然与漠然,礼貌与漠视,是不是可以拿一把尺子来衡量,这个距离是不是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呢?我13岁时候的一次意外导致视网膜脱落,成为一名后天失明的盲人。2008年我来到澳洲,于是我在中国做了11年的盲人后,又在澳大利亚做了7年的盲人。在这两个不同的国度,我体验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我住在一对老年夫妇的家里,房东太太说:你出门的时候最好带着盲  相似文献   

12.
吕君 《今日广西》2008,(9):56-59
“当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什么也看不见,眼前一片黑暗时,我像被噩梦吓倒一样,全身惊恐,悲伤极了。只觉得我的世界充满了黑暗和冷清,那种感觉让我今生永远难以忘怀……”这是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自传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对自己突然失明后绝望心境的真实描述。眼睛常被喻指为人的“心灵之窗”,是人类宝贵的感觉器官:五彩编织的万象,要通过眼睛认识;外界信息的90%也是由眼睛来感受传递;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样样都离不开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的9月1日,是海德里盲人学校中国福州分校创校20周年的喜庆日子。分校是我国唯一一所面向全国盲人施以免费英语函授教学服务的民办非企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分校的创办结束了我国盲人渴望学习英语却无门上学的状况,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盲人英语教育方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相似文献   

14.
据说,英国诗人拜伦一次看见一位盲人身上挂着一块“自幼失明,望君怜恤”的牌子乞讨,可他手里的破盆却空空如也。于是,拜伦挥笔将牌子改为“春天来了,我看不见。”结果路人纷纷解囊。路人的同情心是怎么被唤起的呢?这是因为拜伦将实话巧说了。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路线,说实话,办实事。然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利用人造视网膜技术帮助一些盲人恢复部分视力,使他们可以识别事物、图形,甚至可以阅读大号印刷体的文章。埃里克一塞尔比(Eric Selby)是英国一名退休的工程师,今年已经68岁了,彻底失明已经有20年了。一直依靠一只导盲犬外出活动。一年前,他接受人造视网膜植入手术治疗,在他右眼植入了人造视网膜——阿耳弋斯二代(Argus Ⅱ)。  相似文献   

16.
环球     
正美国:盲人歌手曾两获格莱美奖黛安·索尔虽天生失明,但出生在音乐世家的她幼时便对乐曲耳濡目染,迅速打开爵士乐的大门。而作为四五十年代传奇爵士乐手的长期追随者,歌手兼钢琴家的黛安·索尔亦才华横溢、演唱风格不拘一格。在音乐方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有因角膜病而失明或致残者400~500万人,这些患者中有半数以上可以通过做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封建意识的影响,角膜捐献者廖廖无几,致使许多患者得不到治疗。为了改变此局面,广大眼科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军区总院、广州、青岛、上海、西安等地建立了十几个眼库,为因角膜而失明的盲人造福。  相似文献   

18.
高考前失明的中国小伙子陈心健,成为了一名盲人大学生后,他自学日语,想毕业后去日本深造。63岁的日本老教授丰竹香子热情帮助陈心健两年的时间里,陈心健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带给他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5月10日,湖北当阳市消溪镇的小街上,人们奔走相告:林文喜回来了!林金兰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林文喜和林金兰足兄妹俩,两人都是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哥哥28岁,妹妹25岁,失明已20多年,从未看到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未知数。林文喜的爱人也是盲人,爱人的姐姐也是盲人,全家7口人就有4位盲人,就靠林文喜在街上算命维持生活,家庭一贫如洗,生活相当艰辛。听别人说,国家医疗队在当阳市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兄妹俩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市人民医院。经过李嘉丽教授认真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中年失明的盲人。走过那段死去活来的心路后,我又能“看”见了,因为我有一双“心眼”。失明后,我也失业了,是政府给了我“低保”,解决了我的生活困难,我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我“看”见:我们祖国这艘世界上最大的由人构成的巨轮,正意气风发,劈波斩浪,向着理想的彼岸高速驶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