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什么是特权?是一般人不能享有的权利。特权的本质就是掌权者或无视法律,或违背人民意愿,利用公共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有权好办事,这也是近些年持续"考公务员热"的动因所在。一、特权的危害与三公消费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党和政府坚决反对特权,但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部分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想"特殊的心理,并积极创造“能”特殊的条件,千方百计地把法定之权演变为法外之权,即特权。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作风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领导干部享受特权,反对特权就像是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毛泽东作风建设思想中。毛泽东提出了反对领导干部特权化的具体举措,包括身先示范、反对特权化,加强教育、抵制特权化,从严整治、消灭特权化,完善制度、防范特权化。毛泽东反对特权化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当前反特权必须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教育,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相似文献   

3.
在党风廉政教育中,必须要坚决地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但要注意特权和腐败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注意抑制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隐秘化倾向,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注意方式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凤”,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反特权反特殊化,是解决“四风”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铺张浪费都是特权思想的表现,是从特权和特殊化中滋生出来的。据报道,有些领导干部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办公费用支出等职务消费挥霍无度,有的地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这是领导干部搞特权搞特殊化、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特权和特权思想,与公平正义的要求大相径庭,与和谐法治的秩序背道而驰。特权思想损害党的事业,助长权力崇拜和不正之风,破坏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削弱其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制约和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厘清权与法、公与私的关系,坚决打击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特权行为,激扬社会正气,纯洁党风党纪。  相似文献   

6.
特权包括对公共财产之非公共支配和对公共权力之非公共运用两个方面,具有权力行使扩大化、职务消费扩大化、部分特权还有一定的隐蔽性等特点。正当性权力(利)包括正常的职务权力、特殊人群和个体所享有的特别的权利以及国家基于对特定群体特殊照顾而赋予其特殊权利。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在思想上要杜绝"想"特殊的心理,在制度上要扎紧"能"特殊的笼子,在行为上要根除"敢"特殊的侥幸。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第一,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类向度,但要防止无视其他物类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集体向度,但要防止用集体压制个人的集体专制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个体向度,但要防止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第二,以人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不是以个别人、少数人、个别阶级、阶层、政党或特权集团的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三,“什么人”以人为本?从广义上讲,人人都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从狭义上讲,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指“本体”,而是指“根本”。  相似文献   

8.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关系,在坚持改革创新、重点突破、标本兼治以及人民满意的基础上,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起,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抓好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以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关系,在坚持改革创新、重点突破、标本兼治以及人民满意的基础上,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起,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抓好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以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列宁的反特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反特权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他认为国家特权是最高层次的特权,由这一特权衍生出了官僚、民族、垄断、性别等等一系列的特权。凡是特权都有巨大危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反对各种特权,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消灭所有层次的特权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律师一委托人”免证特权是英美法系中一项重要的证据法规则。本文以刑事诉讼为视角,考察该特权的产生、历史演进,阐述其理论基础;从刑事诉讼中律师与委托人两个方面,分析该特权的权利归属,并结合该特权在刑事诉讼中的特殊性,进而推导出“律师一委托人”免证特权的法理导源——无罪推定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保障辩护权行使、维护委托人权益、实现司法公正三个方面阐述了“律师一委托人”免证特权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党际监督有个演化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历史启示是:一是民主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现实要求;二是民主监督的方针政策必须与时俱进;三是必须克服“清一色”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四是必须加强民主监督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保守主义的产生是冷战时期针对前苏联的威胁和国内“新左派”对美国自由主义文化造成极大冲击的回击。其政策主要是反对扩大政府的权限、主张“小政府”;强调传统的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法律和秩序,主张政府干预社会生活;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削减社会福利支出;重视市场发挥有效的配置资源的作用。与此相适应,其对外政策主张加强军备和实力,而不是求助于国际制度和道义;反对“集权主义”,反对激进革命,坚定不移地反共;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新保守主义主张扩大国际自由贸易。以历史的视角来看,当前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治思潮中的得势是美国政治思潮钟摆现象向右的又一次回归  相似文献   

14.
"特权"现象的存在对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构成了侵犯和破坏,其道德杀伤力极大,社会危害性极强,是一颗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毒瘤"。建党95年来,党在"反对特权"上,可以划分为执政前和执政后两个阶段。执政前"反对特权"是为了彰显政治本色、实现凝心聚力和夺取国家政权,为劳苦大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求翻身解放,赢得人格尊严,享受天赋人权,构建各阶层权利平等的社会关系;执政后"反对特权"则是为了巩固政权,实现政治清明,增进人民福祉,推动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当下,"反对特权"现象,要打造防治"特权"的制度之笼,优化防治"特权"的文化生态,厉行防治"特权"的民主法治,深化防治"特权"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强调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的消极腐败问题必须通过大力推行职务消费改革、规范职务消费行为来解决;并从“敢于探索、善于探索”、“问政于民,群策群力”、“制度管人、依法行政”、“配套改革、加强监督”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平民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善党群关系、赢得民众支持、稳固执政地位的有效举措,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要求。只有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平民化,才能保证廉洁党风的常态化。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平民化建设,必须在制度机制上实行创新性举措:一是必须强化反对特权的顶层制度设计;二是合理构建科学有效的干部选用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还政于民的民主监督机制;四是创新完善典型示范的考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为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任务和目标,必须从总结和提升既有政治协商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其启示和辐射作用,构建协商包容的政治文化,培育政府行政人员和公民的公共性和公共理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程序化建设,破除“潜规则”的影响,加强对自由、平等、公正等观念的宣传和普及,破除等级特权观念,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等方面准备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反对“四风”就是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出现的根源是党性修养的欠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创立了党性修养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性修养的统一,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教科书.反对“四风”必须重温《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保持党的纯洁性,从思想根源上清除“四风”毒瘤.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与问题并存,成绩大于问题的形势下提出的;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政治道德建设,是实施“以德治国”的基本途径和基本内容;在理论和实践中,既要反对“法律万能论”和“法律无用论”,也要反对“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更要反对“人治”。  相似文献   

20.
国家公务人员持枪涉枪暴力犯罪的心理“痕迹”是持枪人的“适格性”与“不作为”相分离的一种体现。它包括“公务特权和优势需要”、“拒绝自陷入罪的特权”、“职务上的特权”和以“合法”手段获得逃逸的“保证”等四种情况。国家公务人员持枪权利体现的是对合法持枪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及其对相关社会利益与特定社会关系的保护与维护,不是特殊权力的产物。未来制定的相关法规中应确立预防国家公务人员持枪涉枪暴力犯罪的法律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