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主要的著作有《波斯人的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书.特别是《论法的精神》一书,曾被同时代的伏尔泰誉为"理性的法典".他为法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孟德斯鸠之所以获得大的声望,是因为正当他埋头著作时,法国的政治气候,"雷雨将  相似文献   

2.
《论法的精神》成书于1748年,是孟德斯鸠一生辛勤研究的最后成果,也是其几乎全部理论主张的总结。该书一经出版就立刻在欧洲各国产生轰动,其影响力经久不衰,其甚至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几百年来,人们对这本著作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而笔者在拜读这部著作时,惊奇地发现整部著作洋溢着一种"宽容"的人文精神和关怀,这一精神和关怀可以说贯穿在了孟德斯鸠的学科研究,以及政治、法律、思想和宗教等主张的多个领域。本文试着将这条隐含的"红线"揭示出来,希望从另一视角来完成对孟德斯鸠和其《论法的精神》这部著作的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3.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代表作,他通过这本书很好的贯彻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理念,执行了启蒙运动反封建、反教会的重要任务。《论法的精神》所提出的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等重要概念和书中所采用的独特的政治社会学的方法对后世的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制度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他成为近代法学和社会学的创始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法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严复翻译出版了法国孟德斯鸠的《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和英国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今译《社会学原理》)。《论法的精神》为孟氏的代表作,它以法为中心,研究和讨论了经济、政治、宗教等社会环境和地理、气候、国土、人口等自然环境对法的影响,因而被认为是法社会学的导源之作。此外,马君武也翻译出版了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赵兰生还译出了《斯宾塞干涉论》等,对法社会学的引进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书的内在逻辑出发,结合文本探讨了法的一般精神及法的过程,具体分析了影响法的因素和法自身的发展历史。文中指出《论法的精神》主要采用了一种自然论的研究方式,也就是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于器重生活的人的影响,进而对人所适用的法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时 《法制与社会》2013,(25):244-245
作为孟德斯鸠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其中概括了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由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其主要思想是权力制约思想。而我国的法治建设当中现行的法律标准正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启迪。此外在《论法的精神》当中蕴藏着的综合系统的方法和唯物主义等方法,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中的法学应用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笔者在研读《论法的精神》一书的基础上,对其中蕴藏的法律精神和文本的评析进行了深刻的解析,深化了对《论法的精神》的认识,并从中寻求可为中国法制建设需求相应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政体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人们反思政治生活时的一个恒久主题。政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人们对善的生活的追求。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在政体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分析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政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一卷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这种论述的基础奠立在对自然状态的研究之上,而其目的是为了给分权理论作铺垫。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根据统治者人数的不同,他又将共和政体分为民主政体与贵族政体两类,并且深入研究了不同政体的性质及原则。孟德斯鸠在政体理论的研究中的价值取向值得关注,人们对他认为什么样的政体更符合正义这一问题见仁见智,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将可能对现实政治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方宁 《法制与社会》2010,(20):289-289
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广泛引用世界各国及历史上的政治法律实例,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孟德斯鸠对中国的引用和论述虽然所占篇幅不是最大,但在总共31章中有21章提及中国的内容,其中有9节是以中国为主要论述内容,孟德斯鸠由此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大量描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视地理环境为影响民族精神、法律制度以及政治组织的直接原因,后人总结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否真的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一切,还是说学界有所夸大?在引进地理环境决定论近百年之后,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否还有生命力,怎样才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法学》1994年第10期发表了郭道晖同志撰著的《社会主义自由——当代社会主义法的精神》一文(以下简称“郭文”)。作者从孟德斯鸠所著《论法的精神》中得到启迪,谈了“法的精神”的科学含义、当代世界的法的精神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精神。就此,笔者愿同作者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论法的精神》这部巨著中,政体理论是其贯穿本书的一条思想主线。孟德斯鸠将国家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其立足于对古代共和国考察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共和政体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丁薇 《法制与社会》2012,(17):142-143
法国著名哲学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权力滥用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这个著名论断虽然是十八世纪作出的,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们企业经营管理及经济合同管理等领域仍不失警示作用。研究企业签订经济合同的权力制约是关系规范企业行为、提高经济效益、强化管理水平、加强廉政建设、惩治腐败、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本文就企业签约过程中的权力制约问题作一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考考你     
《法学》1984,(7)
(1)列宁在《——》中指出:“如果没有政权,无论什么法律,无论是什么选出的机关都等于零”。(2)马克思主义法的基本原理,概括起来就是——。(3)孟德斯鸠用——方法写成了《论法的精神》,又称为《——》。  相似文献   

15.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认为以权力制约权力,方能防止权力滥用,并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进行了大量评述,抨击了封建专制体制。而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孟德斯鸠的思想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早些时候读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读到《替中国人之一种矛盾现象作解释》一节时,多少有些吃惊。这个法国的老孟很不客气地说:“中国人生活以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那么“礼”与“骗”之矛盾,孟德斯鸠是怎么解释的呢?他说:“中国人贪利之心是无法想像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自由——当代社会主义法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半世纪以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写了一本《论法的精神》的世界名著,启迪着一代又一代政治家、法学家、至今仍在闪光。在行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研究当代法的精神,进而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法应有的时代精神,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政府的腐化总是由“原则”的腐化开始的──论孟德斯鸠的政府腐化解体的思想燕继荣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以十八世纪比较少有的眼光考察了当时的社会,十分系统地论述了"法的精神"。对于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反对派来说,他无疑是一位最...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过:"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利,就必须用权利约束权利"。本文通过对孟德斯鸠分权思想的时代背景以及之前已经存在的分权思想进行分析,在全面理解孟德斯鸠分权思想的实质和理论贡献及其实践的基础上,从中获得启示,对我国的制度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在一本法律刊物中谈到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知道,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政治法律思想家如洛克、孟德斯鸠、贝卡里亚等,从‘刑罚人道主义’、‘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等理论观点出发,主张废除死刑。这在同封建统治阶级滥用死刑、残暴压迫作斗争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据我所知,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虽然反对酷刑,反对滥用刑罚,但他并不主张废除死刑。他的这种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一书里。孟德斯鸠从资产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原则出发,论证实施死刑的必要性。他说:“死刑就象是病态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