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战胜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极其壮观的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和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早已举世闻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70年前"长征"一词和二万五千里路程是怎样产生和计算出来的.长期以来,国内外史著和历史学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说法.那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相似文献   

2.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战胜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早已举世闻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70年前"长征"一词是怎样产生的,二万五千里路程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长期以来,国内外史著和历史学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说法.那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相似文献   

3.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下,战胜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极其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和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早已举世闻名,但很少有人知道70年前“长征”一词是怎样产生的,二万五千里路程是怎样计算出来的。长期以来,国内外史著和历史学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说法。那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究竟是怎样来的呢?“长征”一词的来历众所周知,1934年秋,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  相似文献   

4.
“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史著都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称为"长征开始"或"开始长征",甚至称"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提法既不符合史实,也易造成误解.本文论述了红军是何时开始使用"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在中国历史上是亘古未有的伟大创举。湖南慈利籍的蹇先任和蹇先佛姐妹俩带着两个幼子,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千难万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创造出了红军长征中的奇迹!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她们是“长征路上的英雄花”。  相似文献   

6.
王作化 《党史文汇》2006,(11):42-43
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历经极其艰苦卓绝的两度寒暑,跨越万水千山,纵横10多个省,战胜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和战争奇迹.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有关红军的历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许多青年朋友不禁要问,作为长征这一人类最伟大壮举的实践者--中国工农红军,其名称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相似文献   

7.
美文 《前线》2016,(8):95-95
正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和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画家张亮京曾多次赴云贵高原等革命圣地采风,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深切体会到长征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是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在中国历史上是亘古未有的伟大创举.湖南慈利籍的蹇先任和蹇先佛姐妹俩带着两个幼子,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千难万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创造出红军长征中的奇迹!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她们是"长征路上的英雄花."  相似文献   

9.
刘明钢 《党史博览》2006,(10):38-40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求生存谋解放的一部最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它以特有的魅力,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长征胜利距今已有70年。70年来,相关的图书已出版了很多。人们一般认为,关于长征最早的记录是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中国出版时更名为《西行漫记》)。但实际上,就在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红军指战员的同时,不少长征亲历者也曾拿起笔撰写回忆文章,这些回忆文章于1937年2月结集成书,并于1942年出版,这就是《红军长征记》——一份关于长征的最早、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0.
“爬雪山,过草地”,一直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悲壮历程的代名词。不久前,笔者因工作原因,走访了川西北地区的夹金山和若尔盖大草地,亲身体验了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惊心动魄伟大壮举的艰难与困苦。本文将详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和雪山草地的现实状况,揭开红军长征最具典型历程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1.
平凉是红军长征途经甘肃地域最广、过境部队最多、驻扎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毛泽东等中央和红军领导人驻足休整;在这里,红军建立过多个红色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在这里,红军实现了长征大会师.平凉大地上遍布着长征英雄的足迹,长征精神已深深浸入这片热土.  相似文献   

12.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为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弘扬长征精神,对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建文汇》2014,(10):44-45
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 历史瞬间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相似文献   

14.
王作化 《党史纵横》2006,(11):51-51
七十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历经极其艰苦卓绝的两年寒暑,跨越万水千山,纵横10多个省,战胜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和战争奇迹。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有关红军的历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那么,作为长征这一伟大壮举的实践者——中国工农红军,其名称究竟是怎样来的呢?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工农红军“名称的由来,许多军事资料和历史学家均有不同的论述和说法。军事历史研究资料表明“,中国工农红军”名称的产生有一…  相似文献   

15.
张文成 《世纪桥》2012,(13):22+64-22,64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关键时刻拯救了中国革命,在这次重大战略转移之前红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筹备工作。本文从间接筹备和直接筹备两个层次尤其侧重在思想、组织、人员、物资、军事等方面对红军长征的筹备工作加以概述,从而揭示出这些战略筹备工作对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彭琳  潘超 《广东党史》2004,(6):19-21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经过去整整70年了。在人类的斗争史上,它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令世人震撼。它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而谱写这首史诗的不仅有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还有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广州军区离休老干部刘坚、马忆湘、黄海云,就是三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女战士,而今她们都已接  相似文献   

17.
权威发布     
正习近平: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23日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他强调,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伟大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陶刚 《党史纵览》2005,(2):39-42
1936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谱写出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丽诗篇.中央红军之所以能够胜利地实现战略转移,除了因为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红军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外,还因为红军充分利用了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运用了正确的统战策略.长征前,红军利用陈济棠与蒋介石有过"分庭抗礼"的过节,在蒋介石借刀杀人的阴谋中求偏安自保,与其达成了秘密"借道"协议.这次秘密谈判为红军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打开战略转移的局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魏庆 《世纪桥》2005,(10):20-21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 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11个省份、攻占700多座县城,进行了300余次战斗, 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对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战略转移这一行动,后来的大多数史著和历史学家都称为“长征开始”。其实,红军的战略转移一开始并不是就叫“长征”。当时,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到湘西去与红军第2、6军团会合,开辟“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因此,当时红军总部所发布的命令、训令均把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之为“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与战斗”,并没有称其为“长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