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执行难、执行乱"的困境必需法院和检察院共同面对。化解"执行难",建立法院、检察院联动机制,借助检察院的侦查资源甚或直接将搜查权转移给检察院是较为适当的选择。"执行乱"问题并不是凸出检察权直接监督的理由。民事执行程序中检察权配置应当强化法院和检察院的联动与协商。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特别是被称为第四大媒体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给大众带来无限信息享受的同时,也给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管控带来了舆情苗头发现难、舆情分析难和舆情应对难的挑战。公安机关应将"大数据"运用于舆情发现,实现网上源头发现和现实治理相结合;将"大数据"运用于舆情掌控,适时转换议题,实现日常监管和专项跟踪相结合;将"大数据"运用于舆论引导,实现理性引导和依法处置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通过到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法院实地调研走访强制执行工作,在总结商丘法院强制执行工作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解决执行难综合治理大格局的思考。笔者认为解决执行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人民法院自身根本难以实现。各地法院可借鉴商丘法院的执行工作经验,以联动机制为基础,构建解决执行难的综合治理大格局。  相似文献   

4.
法院的执行难与破产启动难问题,严重影响与制约到司法公信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改变了仅由当事人申请启动破产程序的模式,为"半职权化"的执行移送破产程序确立了法律依据,但并未对法院内部如何衔接作出具体规定。本文对比法院执行与破产案件数量,从执行移送破产程序的现实困境、学理分析、激励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分析,本着无缝对接、执破双赢的理念,增强激励性机制的规引作用,采取强化职权与尊重自治并重的模式来启动破产程序,化解执行难的同时开启破产门,有效发挥破产法治功能,提升法院服务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合肥要全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阔步前进。法院的工作要为城市建设服务,"执行难"是一个困扰全国法院系统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全市法院除了对已经受理的执行案件要全力执行外,还必须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配合下,着眼于从源头上找问题,在现有的执行联动机制基础上,从建立综合督促制度、信息网络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完善我市的执行联动机制,进而打造我市的社会诚信体系,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更多地通过当事人的自动履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执行难"已成为困扰法院发展的"瓶颈",只有内外齐修建立长效机制,借助合力,在法院内部强化"两个依靠"意识,即强化依靠科学技术意识和依靠人民群众意识,才能破解执行难,从而提升法院执行品质。  相似文献   

7.
法院执行作为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关键一步,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法院执行中的委托执行旨在提高执行效率、节约成本,是常用的执行方式。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委托执行存在委托材料具体标准不统一、所依据的法律条文层级较低、法院间沟通不畅、财产查封难等问题,效果难及预期,有时反而延误了执行时间,增加了执行成本。对此,应采取完善执行系统、健全法院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依法合规适度延长冻结时间等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2016年以来河南各级各地法院通过立审执分离、执行裁决权与执行实施权分离,强化执行工作统一管理与重点管理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执行警务化改革措施,加强执行案件异地管辖与分段式执行,强力推进"总对总"、"点对点"执行查控系统和执行联动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失信被执行人联动惩戒制度,加大执行专项治理行动的力度与密度,以公布失信人"黑名单"和打击拒执罪为抓手,发动舆论宣传优势,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执行、理解执行、协助执行的强大合力,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人民法院的“执行难”一直是法院审判工作的难点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对民事案件执行难的现状、根源加以分析,并且提出了缓解和克服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具体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7年6月,云南省高级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出台的《关于在刑事执法活动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施意见》规定:法院在审理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时,被告人行为危害不大,只要积极赔偿被害人,取得被害人谅解的,法院在量刑方面从轻考虑。这一规定,有利于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有利于化解被告人与被害人双方之间的矛盾,起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民事执行难,一直是我国法院工作中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法院轻视执行程序公正性,单纯以执行结果衡量执行,债权人则对法院有着过分的依赖和不正确认识,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需要法院和申请执行人(债权人)树立新的执行理念。  相似文献   

12.
检察监督本应是对民事执行最为有效也最符合法治规律的外部监督手段,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时未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的这一权能,导致目前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尚无来自外部的合法有效的监督.民事执行和检察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检察机关应当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以充分有效地保护执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执行秩序,遏制"执行难"、杜绝"执行乱",保障民事裁判的顺利执行.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形态是多元治理主体在对复杂公共事务采取联合行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间关系的结构化状态。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形态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国家-社会-市场"三元共治,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一形态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挑战。本文考察了大数据时代的内在特质,揭示了大数据时代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形态产生的挑战与契机,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商治理这一新型国家治理形态,并深入剖析了其内涵、基本命题及其与"三元共治"形态的异同点,最后论证了协商治理何以能够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时代产生的"大数据"给传统社会带来颠覆性变革,同时"大数据"对于公安侦查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围绕"大数据"时代的侦查工作的变革展开论述,探讨如何适应"大数据"要求改进侦查工作,对于更好地做好侦查工作、提高侦查效益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引发国家治理发生相应变革并投射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关系的转变,大数据时代犯罪形势及刑事侦查呈现新的特点。2018年11月23日至25日,四川警察学院联合泸州市公安局于四川泸州召开"大数据侦查及相关法律问题"学术研讨会,来自理论和实务界近百名参会代表围绕大数据侦查的合法性困境及公民个人权利保护、大数据时代侦查观念转变及大数据在侦查工作中的深度应用、大数据侦查的法治化规制及其对证据问题提出的挑战三个方面展开了持续、深入、精彩的探讨,达成共同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富有本土话语表达内涵的大数据侦查学术谱系和实践路径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中,人们持有财产的形式从以不动产为主逐渐转向以动产、财产性权利为主,权益类资产在人们占有财产类型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民事执行中,以信托受益权为代表的金融权益资产也越来越普遍地成为法院执行的对象财产。信托受益权等金融权益资产因金融产品自身结构复杂、投资周期不确定、估值定价困难、缺乏统一的登记公示信息、市场流动性差等原因,在执行程序中法院往往较难对其处置变现;执行立法的原则概括以及执行过程中对金融权益资产的执行方式简单机械、缺乏成熟高效的实践经验,都成为信托受益权的执行难点。通过分析探寻信托受益权“执行难”的原因,提出尊重信托产品及信托受益权的特质,注重探索创新符合信托受益权特点的执行措施、方式与规则以及侧重执行过程中的程序公正和利益平衡等对策,以期能够推进以信托受益权为代表的金融权益资产“执行难”问题的解决,不断丰富完善信托受益权的执行实践。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法的目的是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法院的判决是行政诉讼法目的得以实现的最终形式,然行政判决的执行率低、执行难度大是现实中法院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以行政机关作为败诉一方时尤为突出。文章从我国行政判决执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分析原因并提出通过立法和司法改革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的建议,以期对我国行政判决执行难的现实困境的改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民事执行实践中,"执行难","执行乱"的现象较为突出.要切实维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院的司法权威,维护国家法制的尊严,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权,明确规定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兴盛,我国学者对大数据的应用、比例原则的适用分别有不错的研究成果,但两者却缺乏交流。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两者的交集场景,从三个主要部门法角度结合比例原则的三个子原则讨论、剖析目前的比例原则在大数据时代适用的新障碍,从硬件支撑、制度规则、人力资源、私力救济等多方面探索、论证大数据时代比例原则的解决、完善之道,为我国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法院执行难的形成原因,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解决执行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