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京津冀大都市区人口跨地区流动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捷 《学理论》2010,(20):71-73,124
随着京津冀大都市区经济的发展,人口跨流域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京津冀大都市区日益成为中国在21世纪的第三增长极。本文详细阐述了此地区人口跨地区流动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并运用极化一涓滴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分析了此地区人口跨地区流动的趋势,最后提出了通过产业调整、转移和城乡统筹发展来合理引导人口流动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空间结构问题凸显.本文在京津冀城市群的视角下验证了区域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之间的相关性及人口重心转移的滞后性,并运用洛伦茨曲线对北京市人口空间均衡度和集中度进行测量,探讨了其全局和局部的人口空间关联模式,即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加剧,流动人口强聚集圈层、弱聚集圈层、中间过渡圈层的分布特征明显.最后,结合东京都市圈和多伦多大都市区人口空间模式的历史演变,提出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由线性到非线性、由"倒U型"向"M型"双峰曲线转变的特点,明确了30公里圈对大城市人口分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建 《理论视野》2013,(11):83-85
【提要】空间演变历来是国内外大都市区研究的热点。所谓大都市区,是以某一特大城市为中心,有一定空间层次、经济联系、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地域综合体。成都正处于由个体城市向大都市区演进的重要转型期。本文以成都为例,探讨大都市区在中国的空间演变过程,以期对大都市区空间组织进行有效的调控,并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出台,为深圳下一个三十年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契机,也向深圳提出了建设"世界级海洋中心城市"的新课题。结合国际知名湾区的发展经验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需求,发展邮轮游艇产业已成为深圳自身转型发展以及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城市,应主动牵头大湾区城市编制协同发展的区域性产业规划、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完善区域服务配套设施、按照国际标准提升邮轮游艇运营管理的规范性和开放性,建设具有国际标志性地标意义的邮轮/游艇特色小镇。  相似文献   

5.
在大都市区政府治理模式上,美国是典型的多中心体制,而加拿大则通过合并重组建立了单极体制。北美的大都市区改革经验对我国京津冀一体化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构建京津冀大都市圈内网络化的多层次治理体系,理顺京津冀大都市圈内城市政府职能关系,破除京津冀大都市圈内城市行政管理制度的障碍,处理好行政区经济和大都市区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葛根塔娜 《侨园》2013,(8):25-25
<正>最近,我们在美国访问期间,对于美国的犯罪率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让我们看看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10个犯罪率最高的城市。密歇根州底特律底特律一直是美国犯罪最严重的大都市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郊区化的发展以及三大汽车公司步履维艰,该市人口和就业率急剧下降,使该市缺乏资金投入到教育和公众安全等服务领域。还有,该市人口大量流失也是造成底特律高犯罪率的原因之一。田纳西州孟菲斯去年,孟菲斯大都市区平均每10万居民的暴力犯罪记录是1006起,长期贫困  相似文献   

7.
人口结构优化的国际大都市经验和对北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京、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在人口结构优化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对于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而言,应当及时甚至及早做出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人口结构调整,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稳步增长,解决都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北京市1995~2000年户籍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了人口学特征以及区域、产业、行业结构特征分析,结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新思路,探讨首都未来迁移流动人口的流向与分布趋势,阐述了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必将影响首都人口的规模及再分布.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迁移流动人口区域分布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北京市1995-2000年户籍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了人口学特征以及区域、产业、行业结构特征分析,结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新思路.探讨首都未来迁移流动人口的流向与分布趋势,阐述了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必将影响首都人口的规模及再分布。  相似文献   

10.
厦深沿海地区各城市在产业合作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政府主导推进的新型产业链合作模式,本文以产业分工理论为依据,从合作主体、合作方式、合作动力和合作机制等多个维度对该模式进行分析,并从区域一体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园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对厦深沿海地区各城市促进产业合作的经验进行总结,为我国其他地区推进区域产业合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美国大都市区的府际关系复杂,跨域公共问题突出,政府间合作共治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探索了形式多样的大都市区治理公共问题的组织模式。典型组织模式是建立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建立双层制的大都市区政府,建立特定管理目的特别区政府和建立区域政府联合会或区域委员会。除了通过兼并和合并的方式建立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外,其他几种组织模式都有联合政府性质,由大都市区多个地方政府共同组建一个共同治理大都市区的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具有组织创设的合法性、组织职权的明确性、组织运行的民主性。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人口有效控制和经济快速发展两大奇迹.上海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在全国率先实行计划生育,最早出现人口转变,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率先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努力推进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集群发展,必然带来产业集群发展以及城市区域人口集聚效应。由此提出的一个相关问题是,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要求城镇区域具有相应的人口集聚能力并促进其能力得到提升。本文重点从城镇区域人口集聚能力的功能或价值意义以及影响因素或需要满足的条件这两方面对城镇区域人口集聚能力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四大影响城镇区域人口集聚能力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大提升我国城镇区域人口集聚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人口有效控制和经济陕速发民两大奇迹。上海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在全国率先实行计划生育,最早出现人口转变,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率先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努力推进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都市城市化进程和大型居住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的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导入、外来人口聚集于郊区,导致郊区常住人口短时间内快速膨胀,其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对新型城市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镇管社区"正是适应郊区快速城市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管理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 ,必须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大中城市的发展要以现有条件较好的城市 (城市群 )为基础 ,突出重点 ,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集聚区。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还具有很大潜力 ,要立足于地方的经济特色 ,发展特色城镇。小城镇建设要有一定的规模 ,并保持适度的弹性。  相似文献   

17.
德国慕尼黑郊区的创意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雪梅 《团结》2009,(1):41-43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面积31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277人.所辖25个区,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与其他世界级大城市相比,无论是从人口数量上看还是从土地面积上看。慕尼黑都像是一个小村庄,但是这丝毫也没有减弱慕尼黑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性.相反.被许多人称为“百万村庄”的慕尼黑不仅在战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而且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田园风格在国际大都市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的发展,一直受到传统布局的影响,难以在改革开放中施展“大手脚”。最近,长沙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把长沙建设成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战略,颇具新意。为此,我们走访了长沙市委书记秦光荣。 秦光荣认为,城市是敏感的经济部位,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世界经济的冲击,中国的城市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沿海、沿江及内陆的一部分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向国际化都市发展的战略。世界国际性都市,与一般性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它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的辐射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区域和本国,而且是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它的功能是国际性的;每一个国际性城市都各有特色,但有一个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进城"。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后,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目标,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涌入城市。由此,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已进入到高速发展的起飞线上。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国际性的大都市,一直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也是劳动  相似文献   

20.
方世凤的《城市功能、城市管理与城市形象》认为,如何将城市的发展战略纳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既定目标,这是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其本质上,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征并不仅仅在于它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城市功能、城市管理和城市形象。确立城市的功能定位,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完善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国际化人都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