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林杭锋 《法制与社会》2011,(27):163-165
我国历来重视社会稳定。社会稳定为国民经济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压力型维稳体制也导致了许多负面效果的产生,如维稳成本高昂、越维稳社会越不稳定、官民关系恶化等等,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我国维稳体制的界定入手,通过分析当前维稳体制的特点、其所造成的维稳困境及原因分析,并从端正我国当前的稳定观、改革当前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改革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了破解我国压力型维稳体制下维稳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汤茜 《法制与社会》2011,(11):275-276
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和社会转型期,各方面矛盾不断凸显和叠加,维护社会稳定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引起多方关注。尽管各级政府不惜投入巨大成本,维稳工作却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利益关系失衡。本文指出要破解维稳难题,就需要在观念上、制度上和法律上寻找突破口,使维稳走上法治化的道路,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3.
陈怀科 《法制与社会》2013,(10):149-15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完善,其中信访维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信访工作,企业能与员工进行有效的交流,能明了企业利益、企业发展与员工自身利益之间存在的问题,是做好企业维稳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信访维稳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维护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新形势发展的角度,提出加强大型企业信访维稳工作的几点建议,以求更好地处理企业发展与员工利益增长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路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切实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努力畅通信访渠道,极力化解社会矛盾,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较好地巩固了我区信访维稳工作的平稳态势。但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类矛盾问题层出不穷,信访维稳工作形势仍不容乐观,如何积极有效的开展信访维稳工作便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经历十年纠纷矛盾多发期,我们开始探索新的处理矛盾机制。由政治维稳向法治维稳转型,是当前重要的政策选择。法治维稳在允许纠纷矛盾存在的前提下,致力于用规则预防和化解纠纷矛盾,做到维权与维稳并重。不过,要顺利实现转型,既要在实质上建立事先的预防纠纷发生的机制和事后的有效处理机制,也要做好转型期的安排,为管理者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恰当引导当事人的行为和建立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法治思维在维稳中的意义、向度及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思维是人基于"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以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为标准,以符合法律逻辑的方式对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形成结论的主观认识过程。运用法治思维是依法维稳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领导干部维稳能力的必备条件,是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思维向度影响思维活动的方向及其总体状态。在维稳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领导干部就要坚持具有保障利益表达渠道畅通,保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权益和确保侵权要赔偿、失职要追究的思维向度。社会的法治环境与个人对法治的学习和实践是法治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尚红利 《法制与社会》2012,(24):166-167
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天价维稳”,社会冲突和矛盾仍然没有减少,甚至陷入了“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在分析“天价维稳”的成因后,提出转变维稳观念、准确评估维稳形势和正确解读政策、重构理性维稳模式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8.
张娟娟 《法制与社会》2011,(18):168-169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由此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凸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现结合一些实际情况,对做好首都周边地区维稳善后处理工作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从维稳角度提出的概念,是涉及众多经济利益受损群体,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经济犯罪行为.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的权利包括参与人在涉足该类案件前的财产权利即原权利和利益受损群体寻求救济的权利即派生权利.要做到精确维权和依法维权,必须明确原权利维权主体的范围,明确国家机关的辅助维权地位.要鼓励利益受损群体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维权,制裁和避免极端的维权方式.要正确认识维权与维稳的关系,正确看待政府在维权过程中的作用,对现行“先刑事后民事”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同时实现维权与维稳法律效益.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实现基层维稳运行机制理性建构的制度保障.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权保障、公正司法等法治维度下的基层维稳机制应成为其理性运行的内在制度逻辑.从理性建构基层维稳机制的基础看,法治有利于提升基层政府的维稳能力;从理性建构基层维稳机制的条件看,法治有利于有效引导公众的维权行为;从理性建构基层维稳机制的保障看,法治有利于有效约束基层政府的维稳权力.  相似文献   

11.
庞卫华  陈彦芳 《法制与社会》2011,(14):182+210-182,210
社会稳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本文介绍了构建社会维稳机制的必要性,并针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维稳机制工作中的障碍,提出了构建我国社会维稳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语境中的维稳政策意味着一种观念的更新,即不过分强调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而代之以社会治理,其本质是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共同治理。维稳应以社会宽容为前提,遵循法治原则,采取民众参与、协商的解决方式,实现以维护民众权利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13.
高校已由封闭型的"世外桃源"转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高校安全隐患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深层化的趋势,而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全社会关注高校维稳工作的开展,文章将结合检察院工作实际,梳理影响高校维稳的因素,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以期对该项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坚持科学发展观,将高校维稳工作做透、做实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科学发展观,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维护高校秩序稳定意义重大。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校维稳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总结并提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方法和新措施,以扫除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盲区,不断增强维稳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公民与法治》2011,(18):1-1
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对于维稳大有好处。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维权维稳统一。  相似文献   

17.
赖洪清 《法制与社会》2012,(25):157-158
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如何加强政法综治维稳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挥政法委机关领导、管理和协调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的职能作用,是当前政法维稳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基础性关键性课题。而要把这些工作开展好,就必须有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政法综治稳维队伍,现就如何加强政法维稳队伍建设,不断促进政法工作科学发展,谈点个人粗浅看法,以期对加强新时期政法维稳工作科学发展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兴培 《法学》2012,(5):121-124
老百姓为什么喜欢进京"告御状"?值得人们进行深度的思考。其原因在于:在一些地方,公权力没有被制衡的上层建筑和资本没有被控制的经济基础。具有扩张属性的公权力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相联姻,共同对一些民众进行欺压,这是社会不公正的制度根源,也是社会底层民众最受伤害的原因所在。由于维稳观念的偏差,社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稳定,上访现象就会此伏彼起。  相似文献   

19.
曹登科 《法制与社会》2013,(29):193-194
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维稳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期建设和谐校园的重大问题。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用、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给高校安全维稳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维稳工作发展的需要。本文以信息化条件下影响高校维稳工作的相关因素为切入点,对当前和谐校园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维稳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维稳压力是形塑中国法院组织形态的重要因素。在维稳工作中,基层法院与地方党政系统形成紧密的互需关系。一方面,基层法院通过行使审判职能和延伸审判职能的方式参与地方维稳工作;另一方面,在案件审理执行以及涉诉信访工作中,基层法院也需要地方党政系统的支持。在维稳压力的影响下,基层法院的组织形态进行了调适,形成以案件属性转化、责任体系再造、组织运行重构为主要内容的运作机制。经过调适的组织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基层法院应对维稳问题的能力,不过法官独立行权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缩。在基础性社会矛盾突出的转型期,基层法院组织形态的建构与运行依然会建立在对维稳压力审慎考量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