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规范的金融供给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农村金融由于农业产业特点、农村体制障碍及法律制度缺陷等因素,在供给过程中呈现出四大悖论。针对农村金融供给行为、结构、数量与方式上的缺憾,以法治供给、和谐供给、非均衡供给、多元供给为基本理念,最后以主体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承担为基点,重构农村金融供给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在制度改革、机构创新、市场活跃、特别是农村金融信贷总量与消费信贷规模扩大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农村金融制度转型滞后、组织结构单一、金融服务网点收缩、金融供给不足、农村资源资产转化困难、民间金融发展混乱等问题。为此,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继续推动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将农村信用合作社实施市场化拆分,要依法放开农村民间金融行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借助产权制度形成农村资源、资产向资本转化的金融通道,全面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观念。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难点及实践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制度创新可以被定义为"引入新的金融制度因素或对原金融制度进行重构".而基本经济制度、创新的成本与风险、金融资源的稀缺程度、金融技术进步态势等是制约金融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素.我国过去20年实施的是一种强制性、渐进式的金融制度创新,因而导致其需求和供给一直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在我国,体现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金融制度已成为经济社会中的"稀缺资源",所以在未来的金融制度创新进程中,至少应注意;明确金融制度创新的发展目标与思路;增强微观金融企业在金融制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加强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论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有力支持,然而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金融供给脱实向虚、有效金融供给不足、无效金融供给泛滥等问题。为此,应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指导金融市场发展,在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完善金融供给体系,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实现金融供给和实体经济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5.
民间金融:制度变迁中的表达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琼 《求索》2011,(6):36-37,20
民间金融作为游离于正规金融制度之外的非正式经济活动,其存在有其自身合理性,形成有其内生性,即自然属性。因此,浅表像化的将其产生归结为正规金融体制缺陷所致,亦或大而概化将其发展进行肯定或否定,实有商榷之义。作为制度变迁中的新奇创新内生性产物,民间金融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新生经济现象简单表述,而是制度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非均衡性状态,中国金融制度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转变路径选择表达,以及在此诉求表达之中,旨在营造适应内生性金融制度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的实践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6.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就要实现金融深化;金融深化就要实现金融自由化,但是在自由化的过程中,那些不适当的自由化措施有可能导致新的金融抑制,积聚新的金融风险。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应当优化金融自由化的次序、建立动态的金融制度创新供给机制。二者有利于减少和控制自由化不当所致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7.
金融资源是经济社会中广泛争取的稀缺性资源,然而中小企业却很难获得这项资源,其实质是垄断导致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本文透过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率的背景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打破金融垄断,从金融供给和需求平衡的角度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从制度上探索出中小企业的融资路径.  相似文献   

8.
县域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键。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县域经济需要县域金融提供资金聚集、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成本管理,以实现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提升县域经济增长的活力。在过去近30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金融业形成了中央金融高度垄断、地方正规金融高度压抑、民间金融高度脆弱的发展格局,而县域金融改革始终遵循了外生供给型的发展路径。这种外生供给型金融制度安排必然导致基层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9.
金融扶贫不等于财政扶贫,它注重利用市场化手段提高扶贫工作的匹配性和精准性,其关键在于协调好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关系。当前贫困地区金融供求失衡的原因在于供给成本高、风险大导致的供给不足与金融需求逐渐上升形成的矛盾。应通过降低金融供给成本、防范金融供给风险以及对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进行引导,来助力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为"三农"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新时代迫切需要金融反哺"三农",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撑。针对新时代农村金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的四个方面的不适应,必须从供给侧推进广西农村金融创新,着力优化金融生态,夯实供给基础;着力加强产品创新,促进供需对接;着力加强协同合作,提升供给能力;着力强化风险防范,确保供给安全;着力健全体制机制,释放供给活力。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各地之间的经济金融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而经济决定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相适应,金融发展也呈现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金融发展的东西差异尤其显著,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的金融创新不足。造成西部金融受抑制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与西部金融相关制度供给的相对不足。如何打破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和消除西部金融对经济的抑制,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原有的金融供给不能与之相匹配。而金融供给侧改革将围绕着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从供给侧角度出发,改变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这是解决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良方。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面临金融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产品功能单一,同质现象突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完善的现实困境.鉴于此,实施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需要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强化对农村金融供给风险的控制力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为此,去产能需要打破依赖行政手段的思路和惯性思维;去三四线城市库存、降低经济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核心在于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农村土地逐步实现市场化流转;去杠杆和降成本,主要发力点应该落在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补短板主要强调提升国内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掌握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0,(5):84-84
翁世淳在《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撰文认为,合理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金融资源非有效供给是全球金融发展中的共同现象,发达国家表现为无法形成有效需求的金融资源供给,转型国家表现为高社会成本的金融资源供给。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金融资源所有者的权利,在国家和世界范围内形成平等互利的金融资源交换机制,才能形成适应经济增长的金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武晓芬  刘少东 《思想战线》2011,37(1):133-134
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事物,是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它的出现为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从当初各家银行争着抢资格,民企争着入股,到如今严重缺"血",我国村镇银行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20,(7)
正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71次提及企业,提出要为企业赋能,以"绣花功夫"精准服务企业,突出信心赋能、创新赋能、金融赋能,创新政策供给和制度供给,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快实施新的小微企业降本减负措施、减免小微企业税费、延期缴纳税款、缓缴社会保险费、返还失业保险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矿产需求的高速增长与现有国内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日本依靠着世界矿产资源的哺育成为了世界第二号经济实体.完善的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扶持制度是日本获取海外矿产资源的关键所在.对比中日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财政、金融、税收制度,发现我国制度上的不足,提出完善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扶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胡莹 《大连干部学刊》2009,25(11):32-35
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都属于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每一步都源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供给行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滞后于整体经济制度的变迁,在金融制度安排的创新选择方面存在着对经济制度变迁的“模仿”。研究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问题。需要研究政府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设定的目标.并据此决定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应发挥的作用,实现从机构主导向功能主导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李斌 《长白学刊》2011,(4):131-134
地方经济是金融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依托,提升中小企业的触资效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好地促进地方金融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触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的实现需要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与安排.城市商业银行在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力的实践中,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以提高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