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不仅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地主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政权中各占三分之一” ,而且还指“各个抗日阶级抗日党派的 ,以平等的民主原则选出的 ,适合共同抗日与各个阶级利益的政权。”[1] 为了加强和改善对这种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实行有效领导 ,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政权中党团[2 ] 建设 ,通过党团及其成员实现对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本文谨就党团的这种中介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以就教于学界。一、政府和参议会内的党团及其任务早在 192 7年 6月 1日 ,中…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和主张;按“三三制”原则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等,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壮大了抗日力量。  相似文献   

3.
开明绅士,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中共对开明绅士的认识由思想观念变为实际政策,将其纳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至抗日民主政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分析这一过程,有助于加深对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政策形成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王晋林 《传承》2011,(21):12-1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建立了参议会"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对于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的建设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科学、完整的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成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抗日民主政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在政权领域的合作,始于抗日战争时期。那时,在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里,普遍实行“三三制”的政权形式,即在各级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的任职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这种“三三制”体制的实施,在各国人民中树立了“民主中国的模型”。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仍然保持了这一传统,坚持“三三制”的建政原则,为全国解放后建立的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参加的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建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在我们的国家政权中,有相当数量的党外人士担任重要领导职…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抗日民主主义是毛泽东整个民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争取民主保证抗战胜利的重要一环;民主共和国是抗日民主的国家形式;三三制政权是民主共和国的政权模式;授权给农民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实质。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毛泽东抗日民主观的主导内容。  相似文献   

7.
一、党的监督是保障 统观邓小平的监督理论,可以看出,党的监督在监督体系中起着保障作用。党的监督保障着国家机关的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顺利的贯彻执行。早在抗日民主政权时期,邓小平就向全党提出了“党对政权要实现监督的责任,使政权真正合乎抗日民主的统一战线的原则。”当时,在“三三制”政权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或少于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庞俊峰 《人民论坛》2012,(36):32-33
抗战时期,中共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自觉地克服苏维埃时期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党政关系呈现新的面貌,显著提升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党政关系角度审视"三三制"政权运行的经验,对探索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峻 《政协天地》2011,(7):40-41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并实行精兵简政,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营造出军民团结抗战的氛围,吸引着国内外愈来愈多的瞩目。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为指导,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全面 推行普遍的民主选举制度,建设“三三制”民主政权,建立新型党政关系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新民主主义法制 建设,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宪政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新中国的民主宪政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其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探索出不同的民主政治实践形式实现不同性质和内容的民主政治。从"工农政权"到"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民主联合政府的提出,最后到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及其实现形式的丰富与完善。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标志我党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有重大突破,根据抗战时期国内政治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加强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了普选和三三制选举,这是中共党人审时度势,而提出的革新之举。针对当时党内外人士产生了种种疑虑,我党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在实践上统一思想,不仅巩固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也为我党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一、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安排党外领导干部.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政策 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力”。并强调“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中国共产党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基本政策,并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4.
王勇 《人大研究》2024,(4):61-66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及随后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时期的“豆选”,是中国共产党对“两个结合”的早期探索与初步实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生成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通过投豆选举“劳农”“劳工”而产生的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苏维埃政府)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后来通过投豆选举“好人”“乡贤”而产生的陕甘宁边区时期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则是人民政协的历史源头。两期“豆选”前后相继,体现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起承转合,蕴含着重要的民主方法论启示意义“。豆选”是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本质内涵的一把钥匙。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全过程”,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民主能够“全过程”的最佳土壤。  相似文献   

15.
祁彪 《民主与法制》2014,(31):15-17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三制”民主政权到十八大首次提出并确认“协商民主”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协商民主”经历“萌芽、形成和确立”三个阶段,而人民政协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载体,也已经走过了65个春秋。  相似文献   

16.
"党外人士"这一称谓,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团结、进步的方针,加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指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并首次使用"党外人士"的称谓,指出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冯晓艳  徐光 《传承》2007,(5):10-11
抗战时期中共边区的“三三制”政权思想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妥协倾向。它的产生除了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中共自身的民主要求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中日民族矛盾刺激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导的结果,是抗战期间边区民主政权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开明士绅(绅士)这一历史群体,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在抗战初期及中期,中共为团结开明士绅共同抗日,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抗战后期,中共的开明士绅工作出现了较明显的弱化倾向.本文以中共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开明士绅工作为例,分析了这一弱化倾向的表现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国茹  杨志武 《前沿》2011,(18):171-173
抗战爆发后,为了团结抗日,建设民主政治,陕甘宁边区自乡村起彻底实行"三三制",基层也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民主选举。在具体选举过程中,贯彻"三三制"体现了与基层社会相应的特点:人员比例与"三三制"原则有出入、贯彻的渐进性、共产党保证其对基层"三三制"选举的领导。因此,基层社会各种社会力量得到有效整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20.
王保成 《协商论坛》2013,(10):53-55
1938年2月,日军侵占修武县城,国民党修武县县长携印南逃,进步爱国势力上山坚持抗日武装斗争,很快于3月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国共合作性质的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是河南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共合作县级政权,它在修武抗战初期为抗日武装募集军粮,扩征兵员,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发挥了重要作用。修武县城的沦陷与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和天津,接着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