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当代世界》2008,(12):21-23
记者:前不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G20蜂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分别同贵国陆克文总理进行了会面。澳中两国建交30多年来,高层交往不断,双边关系取得了长足进步。您能否评价一下目前的中澳关系现状?  相似文献   

2.
庞中鹏 《当代世界》2014,(12):29-32
<正>近年来,日本与澳大利亚两国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双方高层互访频繁,两国在政治、安全与经济等各个领域加强了关系,其中表现尤为明显的是日澳在防务安全领域加强了合作关系。特别是在2014年,日澳两国高层会晤不断,双边防务合作关系出现了新的动向,值得关注。2014年日澳防务合作新动向2014年,日本与澳大利亚高层互访频繁,除政府首脑实现互访外,双方安全防务部门的互动也相当频繁,两国在军事技术共享、应对中国崛起、  相似文献   

3.
李彦良 《国际展望》2024,(2):47-64+162-163
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推进,澳大利亚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中澳关系也自2016年以来经历了重大波折和结构调整。澳大利亚认为,中国的崛起和美国领导能力及意愿的下降,对澳大利亚所处的国际环境带来了结构性挑战。安全挑战的加剧、国际秩序的变化、经济依赖的失衡,均给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亚试图在调整其与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同时,强化与其他域内国家的关系,通过多元制衡的方式应对风险挑战。在安全领域,澳寻求强化以美澳同盟为核心、以亚太盟友体系为支撑的多元威慑能力;在政治领域,澳试图以“志同道合”国家的小多边倡议为主要机制、以“基于规则的秩序”为核心发挥多元领导作用;在经济领域,澳在稳定中澳经贸关系的同时,追求以亚洲国家为主要经贸合作伙伴的多元融合目标。同时,澳外交战略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对美依附惯性下战略独立性尚有不足;二是外交政策受制于国内政治斗争。对中国而言,需要在正视中澳分歧的基础上,探索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同时也需将澳纳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改革进程中,缓解澳方战略焦虑,促进中澳关系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4.
雷墨 《南风窗》2013,(20):77-78
在2013年4月吉拉德访华期间,中澳双方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两国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阿博特的"亚洲优先"外交不是澳大利亚战略的大转向,充其量只是对其前任的继承和发展。澳大利亚当选总理托尼·阿博特称自己将是一位"亚洲优先"的总理。他说:"涉及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决定,将在与雅加达、北京、东京、首尔协商后作出,就像要与华盛顿商量一样。"阿博特是否会兑现竞选时的表态不得而知,因为被称为"外交门外汉"的他不止一次在外交问题上失言。不过,重视亚洲目前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朝野政党的共识,阿博特只不过是把其前任  相似文献   

5.
去年,澳大利亚媒体披露,前往该国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过去3个月锐减80%。澳官方否认这与目前中澳关系的紧张有关,但地球人都知道中国人为何不愿去澳大利亚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新加坡几十年的双边互动创造了大国与小国关系良性发展的典范,两国在交往中既注重务实的工具性功能合作又隐含着价值层面的谨慎权衡.在与中美两大国的关系发展中,新加坡的外交理念和政策选择体现了这种双重面向的基本逻辑,并随着中美两国战略博弈的演变而作出相应调整.当前新加坡领导层正处在新旧更迭的过渡期,能否延续从李光耀时代至今的外交智慧与传统将是对第四代领导团队的重要考验.不论如何发展,工具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合作与平衡、互构与共生仍将是未来新加坡外交走向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新加坡能否在国际社会以及大国博弈的大背景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7.
高层     
《南风窗》2014,(25):16-16
<正>习近平11月17日习近平访澳期间,双方决定把中澳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宣布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习近平强调,中方支持建立中澳省州负责人交流合作机制。中方重视同澳方加强司法执法、追逃追赃合作,共同打击腐败犯罪。  相似文献   

8.
记者:自2002年中苏两党建立关系,尤其是2003年签署两党合作议定书以来,两党保持了良好互动,尤其近年来两党高层互访不断.机制化交流全面推进您如何看待两国、两党关系?您认为党际交往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韩建交十年来,两国政治关系发展顺利,高层往来与接触不断,促进了互相了解与信任,提出了全面深入发展中韩合作伙伴关系的设想。两国的经济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双边贸易增长迅速;韩国对华投资不断增加;产业合作不断深入与扩展;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协作加强;各种合作、对话机制正在形成。双边文化、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中韩两国全面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存在着制约因素。发展中韩关系需要我们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真正实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平等协商、相互信任的精神,积极的态度慎重解决可能出现的分歧与矛盾。在推进两国全面深入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时,应该特别重视与妥善处理美国和朝鲜等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0.
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菲律宾宿务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时说,自去年4月中澳双方就发展21世纪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关系达成共识以来,中澳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双边关系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事实证明,中澳关系完全可以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国家之间和谐共处的典范.正如温总理所说,刚刚过去的2006年对于中国与澳大利亚来说,的确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相似文献   

11.
中印经济合作新篇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8年拉·甘地总理访华全面改善中印关系以来,两国高层互访不断,促进了经济合作的发展。2003年6月23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中国总理温家宝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奠定了长期互利合作的基础。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两国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双方致力于在广泛领域开展目标明确的合作互动。特别是2008年1月13—15日曼·辛格总理访华,成果丰硕,内容充实,成绩显著,揭开了中印合作的新篇章。他在与温总理会谈时说,印度把与中国发展“互利合作关系”列为优先考虑的重点。在双方签署的11项协定中,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协定占一半,涉及地质科学、  相似文献   

12.
邓应文 《当代世界》2015,(11):59-62
<正>近年来,日越关系发展迅速,合作内容富有实质性。自2009年日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发展明显加速,各领域合作日趋深化。目前,日越两国关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可谓进入了蜜月期。从多维视角看日越关系的最新进展一、政治领域:高层互访日趋频繁自2014年以来,日越高层互访频繁。继2014年3月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问日本之后,2015年5—7月越南总理阮晋勇、副总理兼外长范  相似文献   

13.
武涛  张永宏 《国际展望》2013,(1):68-82,149
美非之间目前尚无专门的科技交往机制,双边科技交往主要渗透在美国对非各项援助计划和双边经贸活动之中。美非间的科技交往关系以涉非的国会立法、政府援助计划、基金会援助项目、经贸合作论坛以及美国跨国公司直接参与等为依托机制,具有法制化、援助化和市场化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金根 《当代世界》2013,(10):29-31
总编:中国与新加坡是睦邻友好的国家,建交23年来.中新关系发展势头强劲,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两国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请您谈谈对中新关系发展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5.
后冷战时期的中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中俄/苏关系在经历了中国蒙羞受辱的19世纪和动荡不安的20世纪之后,进入了相对平顺、正常的21世纪。这一正常关系的形成过程至少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中俄各自政体都远离了传统的共产主义模式。二是双边关系在后冷战时期和后“9·11”时期世界体系由两极向单边单极的“范式”性变化中不断调整,在世纪之交实现了自17世纪以来最平等、最正常的国与国关系。本文简要回顾中俄数百年的交往史,着重评析20世纪最后十年中俄两国由“存异”到“求同”的过程。其间中俄关系不仅实现了“软着陆”,更开拓了新空间,为新世纪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目前中俄关系“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实际仍处于某种不对称状态:频繁的、制度化的官方高层交往,对应低水平、低质量的民间交往;政治、战略层面的信任与合作,对应社会、民众之间基于历史恩怨和缺乏交往的复杂情结;日益深化的军事合作,对应双方仍不完全信任以至存有恐惧感(尤其是俄国方面);急切扩大经济交往的意愿和现实需要,对应彼此相当的防范心态,等等。有鉴于此,21世纪对中俄关系的最大挑战恐怕是目前来之不易的“正常”关系本身。在经历了后冷战的磨合之后,双方在新世纪中要相干无事、善待对方,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大国的协商与合作日益加强,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和“治理”全球化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中国与南非不断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经济和国际领域加强沟通、密切合作。两国的关系已经超出双边的意义,而具有更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娟娟 《当代世界》2014,(12):71-72
<正>2014年是中国共产党和德国社民党建立党际关系30周年。30年前,邓小平和勃兰特这两位伟大的政治家怀着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与德国社民党关系的先河,也开启了中德两国不平凡的30年历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德两国领导人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充斥着对抗、冲突和冷战思维的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导向意义。为纪念这段特殊历史,从历史  相似文献   

18.
赵干城 《当代世界》2014,(11):18-20
<正>中印关系是当代亚洲乃至世界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因此论者通常也将焦点置于这两个亚洲大国的双边问题上,某些西方媒体和学者更将两国间存在的一些难解的问题视为"持久的争斗",认为两国走出这种困境的前景是不存在的。虽然双边关系确实是中印互动的核心,但由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中印作为两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双方之间的关系又远远超出了双边范畴。习近平早在  相似文献   

19.
中印两国拥有广泛的"认同"利益:对和平与安全的认同、对发展与稳定的认同等。中印应以上述"认同"为基础,通过双边及多边互动增进互信,建构"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同时,以"三个伙伴"为"身份"基础,明确和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以利益为导向,以"五通"为路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对接两国发展战略,实现国家层面的繁荣发展、双边层面的互信共赢、国际及地区层面的公正有序,最终建构中印"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正>中美致力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战略性、开创性的命题,这个命题需要认真加以论证2014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美双方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互动的频度日益提高,双边关系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13年6月,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了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何谓"新型大国关系"?对它的内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概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说得更集中一点,就是在守成的世界大国美国和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之间,发展起一种不是相互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