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0多年前 ,神州大地兴起了“文化散文”热。我第一次读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惊奇之余随之倾倒。我受到启发 :既然可以写文化散文 ,为什么不能写文化小说、文化诗歌甚至文化影视剧呢 ?于是我着手搜集资料 ,动笔写作 ,完成三卷全三册的《唐代社会生活》手稿 ,今年初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这可以说是我实践“文化小说”理念的第一个成果。文化小说 ,顾名思义就是写文化的小说 ,或是用小说写文化。它当然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在题材或内容上是文化 ,二是在体裁或形式上是小说。这应该容易理解。鉴于现在“文化散文”理念已被公众接受 ,我们…  相似文献   

2.
正我与党刊的不解之缘就从我的议政散文开始。自从识文断字以后,我就以舞文弄墨为乐事,写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学术论文等等,最喜欢的还是写散文。散文的疆域是最广阔的,既可以写记人、记事、记游的叙事散文,也可以写抒怀、遣性、发点牢骚的抒情散文,还可以写抨击时弊、笔锋犀利的杂文,如鲁迅先生刺向旧世界的匕首和投枪。还有一类是学者散文,如冯友兰  相似文献   

3.
数年前,我写过一篇散文诗,题曰“阴阳怪气的四月”,中有“四月阴霾,五月明朗”一句,记得当时曾暗喜苦思得句,并庆幸四月的记忆烟消云散之后,五月的最光和明快将带来一番欢愉的日子。人对不愉快的记忆即如此,希望它快点离开,让未来将来的希望的憧憬覆盖了已经生成的痛切。  相似文献   

4.
吴光平 《传承》2008,(19):48-50
在我头脑中储存的关于电影的记忆,最早的应该是五六岁时,是跟我父亲去看的。片名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个镜头:有几个人,站成一排,拍打着胸前的腰鼓,转圈儿。记忆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我不知道为什么过去近40年了,其他情节都忘记了,唯独记住了暗的。夜幕下的村庄,除了偶尔听到几声狗叫,想找点响儿都难。只有放电影,村里才有响动,才有生机。到邻庄看电影常下队放电影的,  相似文献   

5.
望乡滩(散文)□王中举一生之中,有些事情是可以在你心灵里保持永恒的。大学时代的第一个暑假,我受亲友之托,要带一个小表妹北上京城。乡间的母亲异常高兴,因她早年到繁华的京城去过,她这一生就只上过北京,此后连县城也极少去,北京留给她这个农村妇女的所有记忆,...  相似文献   

6.
词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以中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为例,提出词汇教学应该利用恰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记忆单词.  相似文献   

7.
吴作奎 《理论月刊》2007,(6):120-122
丽尼散文的主导话语方式是"独语","独语"体散文是丽尼对现代散文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丽尼在散文写作中恰当运用了多种构思方式以及象征的艺术手法.他的散文的语言具有抒情美、精炼美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8.
李学江 《时事报告》2013,(11):59-59
2008年冬,我从一家媒体的记者岗位竞聘到合肥政务文化新区建设指挥部担任宣传主管,开始了基层宣传干部的工作历程。起初,我觉得记者和宣传干部都是做文字工作,搞好宣传对我来说应该不是难事。一次,领导让我写一份年度宣传工作总结,我洋洋洒洒把报告写得像一篇散文,领导看后说:“工作总结不能这样写,要言之有物,要有准确的数据和事实,而不能仅仅是华丽辞藻的堆砌。”  相似文献   

9.
赵辉 《台声》2009,(2):41-43
对文章的印象,应该是来自上世纪的怀旧情绪。早已记不得第一次听他唱歌是什么时候,肯定不是在199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那时太小根本也没什么记忆。从成长过程中搜寻到的零散记忆,让我知道影响了几乎一代中国人的《三百六十五里路》、《故乡的云》的原唱便是文章。当面对文章时,我很坦诚地说,我从来就不是你的歌迷,你唱过的歌我至多只知道五首。如文章所说,25年的演艺生涯中有过幸运、有过辉煌、有过困惑、有过挫折和失败,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每个人的精神家园里都有一块属于心灵的田地。在这份心田里,是鲜花朵朵,还是杂草丛生,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对知识的汲取。如果一个人肯学习、善阅读,那么他的心田一定开满鲜花,香艳无比。我的感觉,每欣赏一篇散文,朗诵一首诗,翻阅一本刊物,精读一本专著,都会在自己的心田里开出各式各样的花朵。我应该是属于肯学习的一类  相似文献   

11.
云溪子 《小康》2022,(5):68-69
有人说"人生如戏".若果真如此,那一个人进入老年,就是唱"压轴戏"的时候了.一般的剧场演出或者晚会,压轴戏都是最精彩的,以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和记忆.人生的压轴戏应该是精彩的,也可以是精彩的.  相似文献   

12.
北魏后期散文,是指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至北魏灭亡(534),其间四十三年的散文.此期的散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才子比肩”,“文雅大盛”的兴盛局面.皇室散文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元宏和元顺;士族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袁翻、常景、郦道元、温子升诸人.这种大盛景象的形成,与孝文帝好尚文学并奖掖文学才俊、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南北文化交流加深、经济空前繁荣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转型之一是它在散文创作上的突破与勃兴.余秋雨与山水风物历史精灵对话的"文化散文",凭借新的散文范式,展开对文化人格的探询,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汰选.不但填补了文化散文的空白,而且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产生了轰动效应.本文试图从文化散文形成的条件、艺术特质以及"余秋雨现象"等方面着手,作一个浅近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刘家科,河北省故城县人,1951年生,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衡水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衡水市委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2007年1月当选为衡水市政协副主席。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协散文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文学评论集《朝夕拾穗》、《窄堂碎语》,散文集《沙漠那边是绿洲》、《乡村记忆》,报告文学《大爱无疆》及《刘家科书法展作品集》等。作品曾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中国世纪大采风散文类金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十佳作品奖等。  相似文献   

15.
正我1994年离休后,担任了14年市政协老干部党总支书记,参与党建和老干部工作。同期任市政协书画家联谊会秘书长、副会长,参与组织开展市政协的书画活动。离休后,原以为是闲人了,还真的忙起来了,正是"晚年工作忙,风光无限好。"我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晚上时间,研习书法,学习散文。学习散文是从读中学语文和学习《现代散文鉴赏辞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  相似文献   

16.
李玲  康宁 《理论月刊》2006,(3):72-72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经过潜心研究,提出克隆转忆人构想。他在近著《克隆转忆人——供人类思考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指出,“我之为我之物”是记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在我死后将记忆移植于我的克隆体大脑中,我就得以转世复活,这种人即为“克隆转忆人”。既然“我之克隆 我的记忆移植=我的转世”,那么“我的代代克隆 我的记忆代代移植=我的永生”。韩东屏教授认为,从科学的理论和实验看,克隆转忆人是非常有可能实现的;从价值层面看,无论对个人、社会还是人类来说,实现克隆转忆人构想都是一个利远大于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时代潮》2003,(5)
编辑同志: 我是个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经常写一些东西,也不断有一些散文和小小说在报刊上发表。不久前,我在某商业性网站浏览时,无意间发现该网站收录了我新近发表的一篇散文和两篇小小说,但该网站事先既未征得我的同意,事后也一直未向我支付稿酬。请问,该网站的行为是否侵犯了我的著作权?能否要求该网站赔偿损失?北京读者 付力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我是个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经常写一些东西,也不断有一些散文和小小说在报刊上发表。不久前,我在某商业性网站浏览时,无意间发现该网站收录了我新近发表的一篇散文和两篇小小说,但该网站事先既未征得我的同意,事后也一直未向我支付稿酬。请问,该网站的行为是否侵犯了我的著作权?能否要求该网站赔偿损失? 读者江坤  相似文献   

19.
这一天,整理我的心理咨询资料,一封被邮局退回的信件激活了我的记忆.这是一封我寄往某看守所的复信,收信人是一名年轻的在押犯人.记不清这是第几例大墙内外的通信咨询了,只记得在我的心理咨询经历中,这是一个印象深刻的特殊的咨询案例.  相似文献   

20.
人总是喜欢捕捉记忆的,对大地的记忆,对生命的记忆,对绿色的记忆。 2002年暑假,我去新疆的库尔勒讲学。在我的记忆中,飞机正在奋力穿越那茫茫的戈壁。穿越那毫无生命印记的山川谷地时,突然发现了一片小小的绿洲。她在一片荒芜中是那么抢眼,虽说我和她只是擦肩而过,却留下了永恒的记忆。车尔勒是位于天山南麓、离塔克拉马干最近的新疆小城,维语中“库尔勒”的意思是“张望”、“眺望”。传说中,人们眺望的是天山的雪水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绿色。事实也是如此,人们只有到了这里, 才能感受到绿色的可贵。我终于有了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